访问又称“口头采访”、“谈话采访”、“访谈”,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觚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癿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从活动对象上看,访问可以分为两种:①个别访问,即采访对象只有一个人,这种形式最为频繁;②开座谈会、调查会,即集体采访,采访对象在两个人以上。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有广播谈话、评论员评论和音响评论等。
判断题 使用与满足: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判断题 英国发明家塔尔博拍出了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色》。
判断题 为什么要重规调查核对?哪几种稿件特别需要调查核对?(1)要重规调查核对的原因:调查法是新闻编辑针对新闻稿件中有关事实表述中存在的疑点,对当事人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的一种改稿方法。有些新闻稿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仅仅靠分析法和核对法还不能明确判断,比如稿件中涉及对一些现场情况的描写、对当事人的采访等,没有相关的资料能够证明其是否真实,是否准确无误,编辑就要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针对报道中的疑点进一步进行调查。通过对事物的直接了解与再认识来检查稿件是否存在错误,不但能发现并纠正其中存在的错误,往往还能杜绝整个报道的失实。采用核对法和调查法,又可以进一步澄清或改正采用分析法所发现的疑点和破绽。(2)特别需要调查核对的稿件①反映重大新闻的稿件。如重大典型、重大成果和发明,牵连重大政策问题的稿件。这类稿件由于社会影响大,务必准确无误。②批评性稿件。这类稿件容易引起被批评者的挑剔,只要有一点内容与实情不符都可能招来官司,必须注意调查核实。③新作者的稿件。由于编辑对新作者的为人与采访写作风格不了解,加之不少新作者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不甚明确,在稿件中“犯规”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因此对他们的来稿应多加调查核实。④容易失实的作者的稿件。有些通讯员和撰稿人在采访写作中经常犯有主观猜想、以文学创作手法写稿的弊病,对这些人的稿件,编辑要格外小心谨慎。⑤积压时间过长的稿件。由于新闻是对某一时刻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现象的报道,时间变了,情况也可能随之发化,因此在发表这类稿件时,必须对事实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作出相应的修改。
判断题 报纸生产包括:报纸设计,信息采集,编辑和制版印刷等,参与者主要有,记者,编辑,排版人员,制版印刷人员。
判断题 新闻述评:也称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写作文体中的一种,边缘体裁,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
判断题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判断题 试析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式1.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A.理性外向型:(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善于与人交流),不需要过多的提问,采访对象会较为主动地把信息传递给记者,而且有较高价值。B.感性外向型:(对象健谈,不会可以隐瞒,易受到情绪影响,思维活跃,谈无关内容),设法保护其交谈的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学会追问,让谈话围绕主题展开。C.理性内向想:(“内秀”,对问题思考深入但不善交流,不易表达自己想法)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提出出彩的提问。D.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容易受到情绪左右,不善交流,比较自闭)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个好心情,又要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2.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A.热情的配合记者采访:(一般采访对象从自身利益出发,表现热情)应对:一定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的评价了解到的信息。B.消极的应付记者采访:(采访和他们没有关联,但有工作原因敷衍记者;或者反感记者)应对:取得他们的信任,采用各种办法调动其积极性。C.借故回避记者采访:(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应对:给予充分理解,并且应设法让采访对象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D.故意阻扰记者采访:(知道采访对自身不利,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恐吓记者)应对:采取更为策略的方式进行采访,一方面巧妙的对付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得以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注意加强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