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新闻述评与其他分析性新闻的区别:

新闻述评是一种有述有评,评述相间的报道式样。新闻述评与其他分析性新闻的区别在于:

(1)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评,是分析研究的结果,要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中也含有评的成分,然而,述评中的评与其他分析性新闻中的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分析与评论有时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实际上,新闻作品都是主观加工的产物。客观的加工过程,只是观点的由来与表述均以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为手段,只是更强调客观色彩罢了。新闻述评与一般的分析性新闻,如新闻分析、解释性新闻的差异也在这里。前者主要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而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就加工——认识过程而言,述评的作者大多对某些问题早有“看法”,早有议论的愿望,某种新闻事实或新闻由头的出现,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议论的契机。从这个角度讲,它们也的确如莱斯特·麦克尔所说,“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如果一定要将述评与分析性新闻加以区别的话,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之一。

(2)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的评论和分析性消息有所不同。在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它们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任意调遣的材料,而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所以,总体来说,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1)意见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似现实社会那般清楚。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使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某些虚拟成分。加之虚拟群体成员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因此与传统社会相比,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③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只是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活跃范围有所区别。事件型意见领袖只在某个特定事件中行为活跃,而群体型意见领袖则是所属群体一段时间内的活跃分子。以网络论坛这一虚拟平台而言,成员的发帖数量和论坛级别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其参与行为的积极程度。发帖数量会累积成该成员的积分,积分越多意味着成员的上网时间越长,参与度越高,代表着成员网络经验的丰富,这种资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④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计算机交流消除了诸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许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这些是确定交流者个人特征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线索来确定社会身份,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文本等符号来塑造,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成为意见领袖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⑤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互联网的平权性尽管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平等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知识和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才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里的专长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或是在某一特殊事件中具备独特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大多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够给予其他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

判断题 进行电视摄录的基本方法有挑、等、抢、摇、移。

判断题 简述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新闻的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是指对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在报道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的事实真相。整体真实不再把新闻的个体真实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新闻整体真实的类型包括:(1)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指若干条报道准确地组合,如实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社会和自然界的许多事件都有广阔的时空延续,媒体对它们的报道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形。大事件一般都有持续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因果关系,媒体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报道,揭示它的各方面的联系。从理论上讲,个体事实的报道只能体现局部真实,随着事件发展进行多次报道,体现的则是对整个事件或全局的真实。(2)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指按照不同类型的客观事实的比例,真实地报道这些事实的量比。即坏事与好事、消极现象与积极现象、成绩与挫折、优点与缺点、顺利与困难等这些对立事物在社会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有的具有普遍性,是大量的,有的不具有普遍性,是个别的、少量的。记者从事实的联系中观察、分析不同类别的事实的量比,按照不同比例再现这些事实,达到对立事物分布的整体真实。把整体真实视为选择不同类别事实比例的真实,是记者从宏观角度认识生活的重要理念。(3)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指对客观事件的报道要符合该事物固有的真相,分清假象与真象,在真象事实与假象事实的联系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事物的假象与真象都是实际发生的,被反映后都具有表象真实。事物的真象和事物自身的本质一致,而假象则恰好与事物的本质相分离,但后者一般在新闻的持续报道中反映。误以假象为真象或误以真象为假象,都蒙蔽了事实的真相,常常造成新闻报道的整体失实。

判断题 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1)新闻客观的内涵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①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②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③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2)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①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维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④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判断题 报纸版面的编排是编辑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的最终手段,请谈谈版面编辑的作用。版面编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表态功能版面空间由于受人们注意的先后和强弱的不同,形成了重要与次要的区别。位置居前或刺激力度强的,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显得重要;位置居后或刺激力度弱的,不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因而显得次要。这样,稿件安排在不同的区间或时段,运用不同的编排手段,就在无形中显示了新闻媒体对稿件内容的评价。同时,编排手段,诸如文字、线条、色彩、声音、音乐等等,不是单纯的物质符号,随着人民生活感受的变化,它们还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一定的感情色彩。因此,版面编辑可以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什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什么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抵制的。换言之,受众从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态度,了解这些媒体的倾向性。(2)启示功能版面作为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通常由若干篇稿件组合而成。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各篇稿件组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稿件所没有的信息,即会给受众带来某些启示。启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启示性信息不仅可能在组合编排中产生,也可能产生于连续编排之中。(3)吸引功能版面能否吸引受众,报道的内容自然是主要的,但首先起作用的往往是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这是由于打开报纸时,受众最先感知的是版面的编排形式。版面如果遵循视觉、听觉的心理和生理规律,突出最重要、最精彩的报道,表现新颖夺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疏密相宜,张弛有度,转换巧妙,衔接自然,就不仅可以一下子吸引受众,而且能使受众更便捷、轻松地接受信息,延续注意力,不因编排设计凌乱、粗放和平庸而缺乏持续阅读的兴趣。总之,版面编排不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说文字等传递的信息是显性信息,那么通过版面编排传递的信息就是隐性信息。编辑工作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版面编排是综合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性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隐性信息是新闻媒体对客观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一种反映,尽管形成隐性信息的版面编排手段是中性的,不同的新闻媒体都可以采用,但隐性信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是影响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隐性信息又具有不可更正性,是事后无法修改的。因此,编辑人员对于版面编排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十分慎重,力求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完美统一。

判断题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和商标权。()

判断题 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回忆,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

判断题 资产阶级民营广播电台:因国民党当局钳制过多而难以获得较大的发展。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民营商业性广播电台陆续恢复。为了遏制民营广播电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于1946年2月14日颁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详加限制。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对新兴的广播事业的统治日趋强化,1946年~1948年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规定,中国公民及完全华人组织,公司,厂矿,学校和团体虽经批准可创办广播电台,但严格控制在规定的数额内;外国人及其机关公司一律不许在中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广播电台内容上以新闻和教育内容为主,上述内容不得少于播音时间的40%,商业报告不得超过日播音时间的20%,广播节目的内容必须经有关部门事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