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如何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

1.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追求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于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及如何等要素,要进行一番审慎衡量,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不要水厂一滴水,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2.新闻性的华丽凸显

新闻需要“显摆”。电视新闻更是要求特别“显摆”。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最华丽地“显摆”出来,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

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让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

3.风格魅力的极度彰显

电视新闻的导语绝不是文字新闻导语的借用和翻版,它有区别于报纸广播等媒体的特殊要求。与文字新闻导语相比,它有着很多“人为”的因素。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导语或记者出现场形式的导语中,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的个性魅力或二度创作,往往对导语的内涵起到了强化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我们看到严谨、庄重、大气的赵忠祥、罗京、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等;在“面对面”、“央视论坛”、“声音”、“对话”等“对话体”新闻节目中看到了王志、白岩松、董倩、敬一丹等主持人或直率犀利、或严谨深沉、或洒脱敏锐、或沉稳大方的个性特征。

因此,新闻中“人”的个性魅力的彰显,也是电视新闻审美的一大追求。富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鲜明特色的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报道了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

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

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让观众觉得就像隔壁的小男孩在给你讲家常小事,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另外,温州电视台“闲事婆和事佬”栏目,也都建立了风趣幽默的新闻导语风格,这些民生新闻的导语很有自己的个性,因而也很受观众喜爱。

4.新闻的故事化处理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翻阅新闻作品名篇,我们就会发现:越有故事性的,就越有生命力。用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部分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而设问和悬念等作为“讲故事” 的手法,并非伴随着新闻导语的出现就开始运用的。它是新闻导语冲破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向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手法。如今,这种手法正被越来越多地采纳。

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2008年11月25日播出的《浙江:万亿元投资的“加减乘除”》导语:

导语:我省日前公布了促内需、保增长计划,两年内全省将新增投资一万亿元。怎样花好这笔钱,如何扩内需、保增长?精明的浙江人拿起算盘,“加减乘除”细算账。

设问可以引出新闻事实,同时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

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听来趣味盎然。

5.播说结合的大众口语

就新闻传播而言,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加上是“一听而过”,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

①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②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

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

“千不该,万不该,走歪门邪道最不该,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

③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④简短明晰。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⑤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6.巧用连接词和过渡句等

在电视新闻中,导语部分连接词和过渡句等小技巧的运用,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连接词虽然短小简单,但在一档电视新闻的编排播出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承上启下,能转场,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以青岛电视台2009.12.6播出的一档新闻栏目“今日新闻坊”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运用连接词和过渡句,主持人运用“来看一条热线”、“几点几分,“今日”正在直播。继续来看《实事暖民心》系列报道、“继续来看”、“再来看其他方面”等连接词和过渡句,承上启下,这样也使整档新闻衔接显得流畅自然,不知不觉把观众带入下一条新闻。

总之,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新闻的开场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传神,才能博得观众认可。一位外国记者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创作上下功夫、下深功夫,才能像“吸铁石”一样,散发着无形的引力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着观众“入彀”。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1997年,新华社记者徐京跃、方瑾《开局喜人前景更好——写在香港回归祖国100天》

判断题 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

判断题 报眼:又称报头,指横排报纸报头右边的版面,可刊登新闻、广告,也可与其他部分相连使用(报纸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在报头旁边的一小块版面。对报眼的内容安排没有定规,有的用来刊登内容提要、日历和气象预报,有的用来登重要新闻或图片,有的用来登广告。由于报眼位置显著,广告费特别高。)

判断题 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是报刊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①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以升格为社论。②作为评论国际方面新闻事件的评论员文章,比之评论国内问题方面的评论员文章更有权威性。③评论员文章除了一部分以独立形式发表外,多数情况是依托有关典型或配合重要报道结合形势任务而发,在运用上比较自由、灵活。

判断题 《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

判断题 报道思想来自三个方面:总编辑的指示,编辑部的报道提示,广大群众、通讯员以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情况。

判断题 深化通讯的主题主要有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这些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为事实复杂、头绪繁多,记者往往使用通讯这种体裁反映问题、探索原因、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而这类通讯常常需要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观察和研究问题。(2)深度来自历史感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思维的角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感觉小出它的意义所在,一且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历史的逻辑便赫然显现。(3)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世界上“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灵之海是至宽至深的。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感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因此,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回应。而我们看到的有些通讯,却忽视了这一点。作者虽然在事实收集和表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写出的人物仍然让人感到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什么是“活”呢?是心灵的激荡,心灵的感染力。没有心灵的感染力,人物立不起来,主题也难以深化。

判断题 显影液的功能是使在曝光时受光照射后起了变化的卤化银转变为金属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