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判断题 简析新闻确认的注意事项一、要有全面的观点1.不能只看到稿件中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一面。2.不能只看到新闻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转化的积极的一面。二、要有平衡的观点1.地区、领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平衡。2.肯定与否定的平衡。先进的、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但也不能放弃对那些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展开必要的批评。但也要注意普遍性与针对性和时机性,加强建设意识。既要突出报道的重点,又要兼顾报道之间的平衡。它最终是通过版面和节目体现出来。
判断题 如何选择最佳新闻角度?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其中,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有:一、以旧见新找角度;二、以小见大找角度;三、虚中觅实找角度;四、逆向思维找角度;五、发散思维找角度;六、统摄思维找角度;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判断题 网络稿件的校对技巧①.网络校对常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是出版工赖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道独立工序,它的根本任务是消灭出版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错误。因此,校对工序便成为确保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关节。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这里所指的原稿,并非指作者的投稿,而是指经过加工并发排的编发稿)。所谓“对原稿负责”,就是忠实地反映原稿上所书写和批注的一切内容,即通过校对,消灭校样上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文字、符号、标点、图表、版式等错误。“对原稿负责”是一切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一般地说,校对人员只要做到对原稿负责就算完成任务了,然而,“对原稿负责”仅仅是对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职责。一个好的、尽责的校对人员,不但能够准确无误地校对原稿,而且能够发现原稿上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帮助编辑或作者校正。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稿有错误,这时,校对员最好不要迳自改正,而可以把原稿上的错误记录下来,甚至提出改正意见,让编辑或作者自己核定校正。这样做既能忠于原稿,分清职责,又有利于核定校正原稿中的错误。如果校对人员越俎代疱,有时就可能把本来不是错误的当成错误来处理,以致造成某些不应有的错误或损失。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基础工作,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个高级的校对员,其水平和待遇应与副编审相当。由此可见,校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校对人员的责任是重大的。一般地说,担任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的责任校对,应由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只有这样的人才素质要求,才能保证校对人员完成其应有的职责。校样和校次。校样将铅排的活字版推到打样机上印出的纸样,或由照排机排出的版面(软版或相纸)的复印样,均称为校样。校样是专供校对人员用校对符号指示排版错误的印样。校次指校对的次序和遍数。一般书刊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校红四个校次。必要时可增加校次。毛校样、毛校拼版后未经任何校对的校样称为毛校样。印刷厂的校对人员对毛校样进行的校对称为毛校,毛校一般仅进行一次,必要时,可进行两次毛校。长条校样对于词典、工具书或某些尚未定稿的书、报,由于需要经常改动,这时,便可按规定的行宽和行距排成不合版面的长条,这种狭长的未经拼版的校样称为长条校样。长条校样也是一种毛校样。红样经过校对的校样称为红样,因校对人员常用红色墨水笔进行校对,故名红样。配样、改样印刷厂的拣字人员按照红样上批注的校对符号,查出错字和缺字,并把要补上的字一一找出来,以供改版之用,这一工序称为配样(查样)。印刷厂的改版人员按照红样的要求改正排版的错误,这一工序称为改样或改版。打样把排好的活字版放在打样机上打印出校样的过程称为打样。清样经改版后打样,但尚未再次校对的校样称为清样。清样是相对于红样而言的,有时也把已经全部消灭排、校过程的错误后打印出来的最后校样称为清样。初校样、初校毛校样经过毛校、配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初校样(头校样、一校样)。出版社的校对人员对初校样进行的校对称为初校(头校、一校)。二校样、二校初校样经过初校、配样、改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二校样,校对人员对二校样进行的较对称为二校。②、校对程序一般书刊大致经过三次校对就可以付型或付印了。这三次校对分别称为初校、二校、三校,合称为三个校次。印刷厂的毛校,责任编辑的通读以及责任校对的校红,均不计入三个校次之内。在这三个校次中,均须将校样与原稿一一核校。特殊的书稿也有四个校次以上的,但一般的书稿,经过三个校次也就可以了。应该知道,校次与改样次数不一定是等同的,以三个校次为便,在校改过程中,可以有以下三种校改方案:1.初校→初改(二校样)→二校→二改(三校样)→三样→三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校三改。其优点是可以校改得仔细些,缺点是校改周期较长。2.初二连校→初改(三校样)→三校→二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校二改制。这一方案能满足一般书刊的校对要求,又能缩短校对的周期,故为多数出版社所采用。3.初二三连校→初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较一改制。其优点是校改周期较短,缺点是遗留错误的可能性较大,一般不宜采用。以上所述的三个校次是就出版社的校对而言的。实际上,在整个校对流程中,除了以上三个校次以外,还有印刷厂的毛校,作者的通读或校对,责任编辑的通读等等。由此可见,一份稿件从拼版到付印,需要经过校对员、编辑、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繁复而艰难的校对历程。按照通常的惯例,从拣排到付印的整个排版周期内,校改周期将占整个排版周期的三分之二左右,即校改时间比拣排和制型时间还要长些。由此可见校对的重要性和艰巨性。③校对原则各个校次及整理过程对校对均有不同的要求,这里仅列出一些通用原则,以资参考。1.封面、扉页、版权页上所著录的项目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这一项是相当重要的,决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存在。2.消灭校样上一切错字、别字、缺字、倒字、横字、坏字、多余的字以及字体、字号上的错误。3.外文字母、科学符号和计量单位的字体(黑体、白体、正体、斜体)、字号、语种(英文、俄文等)、大小写、上下角标的用法是否正确。4.外文单词的转行是否符合语法规则。5.全书的标题层次是否统一,正文的各级标题名称以及正文页码是否与目次页上的著录一致,前言、附录、索引中是否有不妥之处。6.改正标点符号用法上的错误;改正数字、数码、时间、缩略语等用法上的错误。7.检查图表、公式、化学方程式、化学结构式是否有文字上的或符号上的错误,其版式上是否有伤大雅之处,并予以改正或调整。8.检查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次序是否与正文所标识的号码相吻合,参与文献的著录上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9.检查全文是否有缺页缺段、缺图缺表或图表歪斜倒转等现象。10.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正线、反线、双线、注符、上接下转等版式上的问题,是否符合版式处理的要求;整个版面上是否存在拼行、统版的问题。以上所提出的十大校对原则,仅是校对工作中的一些通用原则。实际上,校对人员应该掌握的校对知识是相当广泛的。从这些校对原则中可以看出,凡本书中所论述的与校对有关的知识,校对人员都应该加以掌握,并做到运用自如。④校对方法校对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折校(又称比校)、对校(又称点校)和读校。其中,折校是最常用的。一般的科技书刊均采用折校或对校,只有文字稿才能采用读校的方法。折校(比校)将校样平放在桌面上(用压铁压牢),然后用双手夹持原稿轻折,压在校样上,一字一字地对比校对。双手夹持原稿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双手的中指(在原稿的背面)和食指(在原稿的正面)夹扶原稿,并用双手的姆指在原稿的正面慢慢推压移动。校对时,尽量将原稿紧挨着校样,先从左往右地校完一行后,再用姆指推压原稿,折向下一行进行校对。这种校对方法不但省眼、效率高,而且校对质量较有保证,故为多数校对人员所采用。折校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原稿压平在桌面上,双手夹持校样进行校对。由于校对时需要在校样上进行改动,所以,还是上一种校对方法更理想。对校(点校)把校样平放在桌面上(用压铁压牢),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地校对下去。校对时,可用左手指着原稿,右手执笔指着校样,眼睛均匀地在原稿和校样之间移动。为了减少头部左右摇晃和眼睛疲劳,原稿与校样应紧挨在一起。默读时,一般以读七、八个字或三、五个词为宜,遇有较长的句子,可分次读完后,再在校样上将整个句子复校一遍。一般地说,对校比折校要多费些眼神。读校读校是两人合作进行的校对,即一人朗读原稿,一人看校样。读稿人要每字、每句、每个标点符号都朗读清楚,速度要均匀、有节奏感,同音异义字、罕见的字、另页、另面、另行、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等等版式上的记号,也要正确地读出。看校样的人要聚精会神地听,认真地校对。这种校对方法不但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不宜采用。在以上三种校对方法中,如果以校对人数来分,折校和对校均属于单人校,而读校属于双人校;如果以校对时是否朗读出来分析,折校和对校均属于默校,读校当属于唱校。
判断题 一些新闻媒体的广告部接受广告商赞助,把广告写进新闻中,让受众越来越难以辨析广告与新闻的界限,这些都违背了新闻的精神。
判断题 光圈F/22,速度1/60秒,EV正负相差一档的包围曝光组合分别是F/161/60、F/321/60(或F/221/30、F/221/125)
判断题 实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的要求有哪些: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对于真实性科学含义的理解,大致上有三个层次,事实真实,又称具体真实和细节真实是第一个层次的真实。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这其中又包括:(1)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新闻写作中所说的“五个W,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故,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2)不仅新闻事实的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这些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比如写到人物,关于这个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外貌、职业、语言、动作、内心世界的活动等等,都必须持有相关素材,令人信服。(3)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如信件、日记、笔录、作品、录音、传真、电子邮件等必要时要有明确的交代。事实真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这种真实要求遍及新闻传播的全部事实,事实的一切层面,每个层面的所有细节。因此,事实真实,也可称之为“细节真实”,这是确保新闻传播完全真实的基础。这一层次都做不到的话,就逞论下面层次的要求了。
判断题 改稿题(共16分,将下列消息压缩在250~270字之间,不需作标题)本报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秉尧同志,从去年8月24日离开北京,只身骑自行车,背着画夹,经天津、河北,来到渤海湾黄河入海口,然后溯河而上,越过八省八十四个市,行程万余里,于今年4月22日登上海拨四千多米的源头。他沿河采风,画了一千多幅速写,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日记、游记,还拍了几千张珍贵的照片。为什么选择黄河?张秉尧同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摇篮,我要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寻找艺术的根”。“这次黄河之行,对人生的探索更重于对艺术的探索”。他领略了上下五千年民族的兴衰和忧乐、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使他具体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象一个巨人站立在当时世界的文化峰巅,也增添了他对艺术探求的勇气。张秉尧同志是古往今来第一个登上黄河源头的画家。新近,他登上巴颜喀拉山脉雅拉泽尔山下的玛曲曲果。河尽天低,天色蓝得透明,云彩好像从山后边飘起,泉水如同珍珠一样,从河底涌出,欢乐和痛苦,在这一刹那全部涌上心头。张秉尧同志骑车带着六七十斤重的行李翻山越岭,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是沿途各族人民更多的是给他以温暖和激励。在兰州,肖华同志接见他,还赠诗一首,以壮行色:“君有远鸿志,踏车万里行。挥手辞燕山,黄河入画中,莫道尺幅小,却揽山河春。金城一杯酒,送君向昆仑”。张秉尧同志年近五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十年动乱剥夺了他的大好时光。他渴望有朝一日在人生的跑道上作最后的冲刺。他十五岁那年,告别母亲,从山西过河,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这次重走当年的路,亲眼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