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互联网、多媒体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媒介工作者。为了适应网络采访写作的需要,必须尽快培养出一批数字化记者。据此,请你谈谈数字化记者与传统媒体的记者相比较,应该具备的素质。数字化记者与传统媒体的记者相比较,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来迎接新的挑战:(1)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要强网络记者面对的是无限的信息资源。因为利用因特网他们很容易地就进入了全球化的信息世界,使得传统媒体的信息分割和新闻封锁,顿时化为乌有。新闻报道的“地球村”已经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记者需要具有政治家的头脑,要有比传统媒体的记者更强的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与更敏感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他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受众,如何选择与如何报道新闻,与此相关的新闻价值观念也要求比传统媒体的记者有进一步的提升,必须更加开放,更具有国际视野。在迅速到来的资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那种狭隘的、地域性的、种族性的、意识形态性的报道,以及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要求平等、要求理解、要求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共享资源。因此,整个新闻传播事业都需要有一批国际型的记者能够超越20世纪的思维模式,进行全新视角的新闻传播。而网络记者首当其冲,网上新闻竞争的焦点是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竞争,如果你的新闻不能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上打动人心,网络媒体就很难有生存的基础。(2)验证、过滤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强网络的无限开放性,使得新闻的可信度受到质疑。受众在接受传播时很容易遭遇“认识性遮蔽,,同时不少真实的信息又因信息总量过于庞大,而在消化不良的状态下消失。普通公众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核实或验证信息,网络新闻传播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因此,网络记者要比传统媒体的记者拥有更加专业的知识背景、更加专业的分析能力。对网上的“信息海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验证、分析,将是网络记者重要的业务素质和基本功之一。同时,为了作好受众的“外脑”,或者说新闻的导航员、信息的管理员,网络记者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学者的分析研究能力,在作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或者深度报道时,能够提供有穿透力的独到视角。加工、梳理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网络记者的专业素质,他们的眼光与知识背景能够使新闻增值。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新闻,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专业的视角、专业的分析方法与工具,将帮助受众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3)在第一时效赶到现场直接采访的能力要强现场是新闻事实的发源地。零次信息、独家新闻、第一手材料,只有在新闻现场才能捕捉到。网络媒体对原创信息的需求,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都要求网络记者要有比传统媒体记者更强的现场采访意识与行动能力。现在,大力发展现场直播节目,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主要是电子媒体播报新闻的一个重要趋势。而网络媒体其快速传播的魅力,也在于同步性、现场感与参与性。因此,现场对网络记者的重要性,不仅是他们获取原创新闻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而且在网上进行现场直播报道,也是与传统媒体竞争的一个有力武器。(4)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的能力要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记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首先要很好地理解网络这种新媒体,能够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去思考、采访、写作和策划。要懂得如何制作各种文本,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动画的等,并且能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把它们有效地综合在一起。西方学者提出,网络记者必须成为一种“全能传播者”,或者说“内容工艺专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像传统记者那样的文字写手。当然“他们不必像程序员那样懂得那么多,但一定要了解各种程序语言的局限”。他们要善于进行多媒体、超文本的写作,哪一种文本形式能更真实、更准确、更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就用哪一种。网络时代记者的技术配备十分重要,实际上是一个移动的记者工作站。其装备包括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和多媒体计算机终端组成的数字移动通信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附属设各。技术优势可以保证记者采访、写作、发稿不受时间、地点、恶劣条件的影响,随时和编辑部保持联系,而且一身数任,能在现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集新闻,调阅大量背景材料,用来验证、过滤信息的真伪,从而保证报道任务迅速、圆满地完成。(5)平等交流的能力要强由于互联网双向与多向传播的特点,网络记者要具备同受众平等交流的观念与能力。在双向交流与互动式写作中,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没有服务意识,这项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业务领域就无法开拓。平等交流的能力包括擅长做各种类型的抽样调查,以及时了解受众欲知、关心的事;擅长设置受众需要的“议题”,组织各种类型讨论;擅长做谈话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对话与沟通等。(6)较强的外语能力英语是目前互联网的通用语言。要想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掌握网络技术,英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与传统媒体的记者相比,网络记者的国际化首先表现在英文水平要高。他需要熟练地用英语阅读和查询网上的信息资源,要会用英语在网上写作、报道、发电子邮件,会用英语在网上进行环球语音和可视采访。
判断题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如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描写性消息特点是简笔勾勒。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如下:(1)简笔描写作为消息之一,描写性消息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详细的描写,可由篇幅相对较长的通讯特写来完成。特写详描,其情其景可供读者鉴赏、品味,而描写性消息则要以最快的速度,首先报告现场情景,形象地传达最新动态。归根结底,简笔描写是消息的时效、篇幅与任务决定的。(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无疑,描写性消息中的描写,不是为描而描。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很多情况下,只有加入适当的叙述,事实才会得到清晰、完整的反映,记者的意见、思想观点才会得到明确的体现。
判断题 不同地域色温都是不一样的。
判断题 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与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网络直播从2014年开始井喷式发展。今天,当直播经过了众多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网民纷纷体验,各种失范传播,产业增速放缓等一系列现象之后,必须思考直播作为一个产业如何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秀场直播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分析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进而对这一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策略性引导。一、网络直播的经济基础——注意力经济网络直播把媒介的空间性拉到了最大,时间性压倒了最小。世界已被完全可视化,但又稍纵即逝,大量信息被沙漠化,直播空间成为一个可以随时上演剧目、传输作品,但并无上座率保障的剧院。对于占绝大多数的素人主播而言,粉丝零起点,他们为了博得眼球创造出所谓的排他性产品而竭尽全力。眼球经济成为被网络直播平台最广泛意识和应用的经济手段。关于传媒经济的本质有多种说法,但吸引受众面对媒体,进而获得持续关注,无疑是媒体存在的根本意义和经营的绝对基础,直播自媒体必然也如此。传统的媒介经营法则认为,收视率是二次售卖的保障,与价格成正比关系,收视率越高广告越多,价格越高,媒体利润就越大。这一媒介经营的最基本法则同样适用于网络直播,并且还会产生价值溢出。因为“连接红利”导致在直播平台上每增加一名用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连接红利”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指企业不直接销售产品赚钱,而是把产品当成一个聚合顾客的入口,在与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过程中为消费者创造持续性价值,从而获得收益。当用户从N变为N+1,不止增加了两只眼睛,更增加了N个互动线路,就可能数倍提升“连接红利”。但是,网络直播重要的获益方式“在线打赏”突破了二次售卖的媒介经营模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步完成,用户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任意额度、任意次数地支付。围观人数与打赏人数并不绝对成正比,打赏人数与打赏总金额也不绝对成正比,即“围观率”与“销售率”和“销售额”不形成绝对关联性。因此,网络直播在解决围观率的同时,必须对用户进行深度开发,最大化挖掘其消费潜能。博取眼球是过程性重要目标,但并不是全部目标。即吸引是手段和基础,深度获益是过程和目标。二、网络直播的经济框架——体验经济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更需要情绪上、心理上、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产品功能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需求,情感需求成为主导。在媒介如此便捷的时代,人们打开直播视频,尤其是进入素人直播间,首要目的必然不是为了获得消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视频供给和推送,网络直播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的伴随性活动,也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描绘的图景。直播过程中,主播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空间语言等方式实现人际传播和影音产品制造,用户通过弹幕、语音连麦和礼物等方式表情达意和参与生产,所有主体均具有自主传播与支付的权利,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其发言和打赏没有时间、格式、意义等等的限制,没有身份规约和权利分配,群体性传播主体共同构建了极具真实性社会临场感的超空间同步调面对面交互场景。主播与用户在其中共同扮演了多个主体角色,发挥了多个角色功能。产品的无形性和消费者直接参与是体验经济的重要特征。如果互动活动顺利,直播主体们的眼、耳、脑、手就共同完成了“劳作实践”,并在共同描绘的场景中获得情感体验、消费体验、服务体验等多种体验感受,话语权力的均等性和群体传播的碰撞性,使网络直播的体验性远远超越了电视和新媒体视频节目,主播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明星价值和经济回报,以及同时而来的自豪感、荣耀感、喜悦感……;用户获得触及世界的新奇感、逃避现实生活的快乐感、定制服务的成就感……;所有人都会有同在时刻的陪伴感。直播平台成为一个你、我、他共同构筑的不受地理、气候、环境等现实因素干扰的线上体验社区,共享价值取代传统视频媒体的独有价值,所有人都是托夫勒所指的非物质化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体验制造者”。在直播体验社区中没有理性的经济制度和产品价格,但有互动、有体验,有冲动、有任性,有温暖、有感动,有各种崩溃式表演和非理性打赏,个体行为并不完全基于交易成本的理性考量。主播人际资本投入下营造的体验感与用户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投入形成无法标准化衡量的等价交换。用户必须进入直播间才能参与体验,只有获得积极的体验,才沉浸其中,才贡献智力、体力和情感,才支付货币,这是网络直播的基本经济框架。三、网络直播的经济核心——关系经济网络直播是一种人力密集型产业,呈送的是一种有温度的人性化产品。但在这种群体性产品生产流程中,完全不能确定成品样态和产品收益,因为每个生产者都是根据正在流动的场景传播符号和体验打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悬念性、戏剧性和冲突性特征都寄居于网络直播中,而展现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者的相互关注度和情感共享度。正是在这种具有群体创意性和游戏性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形成趣缘社群,即聚集在一起拥有共同兴趣、志趣的社会单位,社群成员在体验社区中趣缘相投地协作生产,渐进式滋生“情感”,于是从物理性的联通关系变为情感性的内在关系。提供体验服务本身就是建立相互关系的有效途径。关系带来的是情感联系和信任,直接影响直播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反之,关系又会促进互动,促进体验氛围。网络直播中主体间交互的外在表现是符号展示与意义交流,内在反应则是“关系”的构建和由此而及的“人际资源”的聚合。因为社交本身就是人际关系的游戏化和现实的功利性活动的补充。主播是直播网络的源点、初创者和组织者,网络直播结构上开放性的特点和主播视觉中心性的特点,使主播可以持续地维持处于信息传播和中转中心的位置,这是主播的角色自然定位,也是用户对他们的角色期待。每一个直播频道的人数越多,互动点就越多,互动范围就越大,网的活跃度就可能越高,主播的潜在资源也就越多。研究证明行动者越处于关系网络的中心位置,影响力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社会资源是个体或组织在社会中生存与行动的基础。直播间中的人际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性资源,在用户忠诚度、投资量、持续性等方面产生效用,而且以“粉丝榜”“贡献榜”“特殊身份符号”等形式被公开展示。“关系”和“品牌”一样是一种内涵化高价值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能依托,具有非消耗性特征,其构建需要长期投入,能够循环性推动经济效益的递增。直播平台中,没有送出礼物的用户是间接消费者,他们送出的是“注意力”和“人气”,是平台价值的推力者,主播能否上首页被重点推送,与其人气有直接关系。送出礼物的用户是具有“间接效益”和“直接利润”双重贡献价值的消费者。所有用户都是时间投资者,都是价值用户,都具有关系维系的价值,也都是待开发的客户。直播平台没有消费时间、额度和频次的严格规约,所有人都是理论上下一刻的直接消费者。因此,“关系”这种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内含化资源成为每一位主播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动力,于是最大化吸引受众,进而把受众变为用户,把用户变为忠实粉丝,建立心理联系和情感联系,把弱连接变为强连接,争取资源规模化和效益长期化,应该成为网络直播媒介经营的基本方向。用户需要在关系持续中享受到服务利益、社交利益、心理利益、特殊利益(如产品定制)等多种利益。在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双方是否能保持最大收益是关系走向和程度的关键,共享目标和利益也是关系营销理论的核心。四、网络直播的产业发展路径网络直播必须在深入理解与有效利用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关系经济这三大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寻找长期性、多元化发展路径。第一,产品专业化、创意化。指直播内容走专业化之路,寻求创意突破,打造差异产品,以吸引受众,提升体验,加强关系。频道专业化定位和内容专业化供给早已是电视媒体人的共识。这一理念的基础是消费者群体碎片化、需求专业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产品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和消费人群。网络直播行业基本处于主播随意化、内容粗放化、形式单一化的产业初级阶段,大部分直播频道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个性化产品。主播自身的特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自有化特质可以成为节目的基本定位和内容走向,后台数据分析为创作依据和指引。网络直播创意还可以充分发挥媒介产品融合创新的优势。以媒介间独有资源和共性诉求为基础,将直播产业中各种资源如主播影响力、平台价值、用户资源等与其他媒介相关资源创造性整合,实现产品的创新性生产与传播。创意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不仅约等于差异化、独有化,还与体验紧密相连。安德斯·索伦森、乔恩·萨德伯、特林·比尔、马克·洛伦岑等多位教授都在其论著中表达了“体验”与“创意”的必然有机联系。群体传播中体验氛围的难以复制性反之又使体验本身成为一种创意。这些因素共同创造出熊彼特租金。第二,资源延伸、产业外延。指直播平台资源流向更广阔的领域,连接更多产业,构建直播+战略。诸多学者认为互联网+是因为互联网连接能力而带来的经济结构性改变,网络直播则可以对这种连接能力人性化、形象化表达和使用。产品专业化、创意化、差异化是争取用户集合资源的过程。打开这个资源平台,构筑一个开放性产业系统应该成为直播业延伸发展的基本思路。从行为动机的原理讲,每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力的用途。实时性、交互性、视听觉性、体验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直播适合与诸多需要有形展示或沟通的产业建立直播+合作。直播+是利用网络直播链条上的各种价值点与其它产业相关元素进行联合与重组,经过优化重组,创造新的产业资源和价值链的过程,追求相互融合、相互弥补、相互支撑。同时,主播的关系用户粘联入购物平台与购物平台的消费者合流为新的客户群,而所有购物平台的消费者成为主播新的潜在用户,实现了资源的相互间跨界转移,即资源的聚合和溢出效应。直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网络直播的资源延伸、产业延伸,延伸率与延伸度是直播业发展的重要标识。五、结语从口头传播到大众媒介传播,是从大众传播主体迈向专业传播主体;从大众媒介传播到自媒体传播,是专业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是人类话语权利和媒介权利的重新分配。所有公民一时间拥有了即刻开办电视台的权利,并具有播出时间、地点、长度、形式的绝对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合法、合规、持续地经营好这家网上电视台。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投入,以大空间群体性人际交互为主要形式,以信息和情感分享为基本内容,在获得人际资源的基础上,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收益,这是网络直播的行为特征和经济规律。网络直播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其不仅具有即刻产生经济收益的能力,还具有跨界合作与广泛连接的产业优势,直播间既是产品供给平台也是连接其他产业的端口,要实现这些,必须紧抓内容、体验、关系这三大核心点。
判断题 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这类通讯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特别是一些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为内容的通讯,常常占有报刊的主要篇幅。人物通讯所报道的人物具有特定性,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既可以是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是反面人物,但以正面人物为主。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1、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人物通讯不同于人物传记,人物通讯有新闻性,它报道的人物,要有时代感,能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面貌。因此,在写作中,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人物身上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抓住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典型、报道典型,使通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2、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写人物通讯的关键是写人,如何把人物写活是人物通讯的重要任务。要把人物写活,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一般来说,人物的特点越鲜明,人物的形象就越生动。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要精选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没有典型的材料,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人写活。3、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是人物通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4、人物通讯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这样的人物通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间跨度大,所用的材料比较多,一般情况下篇幅也比较长。还有一种写法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对人物的精神、特点,作一些侧面的报道。这类通讯又被称为“速写”或“侧记”。
判断题 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的问题:(1)“笔写真人”是最难的,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①能体现时代精神;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不变的尺度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受众目光,并能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为读者树立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易于沟通,新闻人物的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要求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感,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①人物的骨干事例;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判断题 色彩、线条的版面作用。色彩的作用:传情、表现强势、生成美感、表意线条的作用:强势作用:围框、三面勾线、双面勾线、加平行线等,强势依次减弱区分作用:隔开稿件结合作用:稿件围在一起,体现相关性表情作用:曲线活泼,反线深沉美化作用:造型美
判断题 处理主体时只能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