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新闻编辑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1)新闻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

新闻编辑所担任的多重角色要求编辑具备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归纳起来,基础知识、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就是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构成。

①基础知识

主要指文、史、哲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学知识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和组织报道,这样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接近其本质,给读者以启迪;哲学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报纸编辑更需要借助它来分析和处理新闻信息。

②百科知识

指包罗万象的知识,这种知识不限于一两个领域或专业,而是无所不及。从编辑人员的知识配置来说,他掌握知识的覆盖面应该比一般人广泛。编辑知识结构中对百科知识的要求还会因人、因岗位而异。此外,百科知识在编辑工作的运用还要求充分发挥这些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协同关系,也就是强调知识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程度。

③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编辑作为新闻传播者所应具备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另一部分是编辑所从事的报道领域所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

(2)新闻编辑人才的能力结构

新闻编辑除了要具备适宜于多种活动要求的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还因其工作特点,要特别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业务能力:

①信息能力

指新闻编辑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前提是接受信息。即编辑的受传能力是其传播活动的基础。社会信息、行业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和媒介内部的信息是编辑必须时时关注的。新闻编辑获取信息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对客观变化的灵敏感受,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养成良好的性格,善于与人相处,做社会活动家,广交朋友。同时,又要求编辑时时刻刻当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②鉴别能力

指新闻编辑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是编辑基本修养与工作经验的综合体现。新闻编辑每天接受的信息是大量的,作为把关者,必须把适合于媒介受众群体的新闻信息筛选出来加以传播,既要迅速,又要准确。

③整合能力

指新闻编辑对零散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使其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种操作能力。

④创造能力

指新闻编辑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编辑业务的能力。编辑工作的每一项业务,从新闻产品策划、新闻报道策划到编稿、组版,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一家媒介新闻产品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编辑的创造性。

⑤组织与沟通能力

指新闻编辑组织报道、组织新闻论坛、组织新闻人才以及与记者、专家、社会公众等各方面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首先,新闻编辑是新闻报道的组织者,通过对记者采访的部署、组织和调度、协调以及对社外作者约稿来完成稿件的准备工作;通过对网络论坛的组织实现新闻传播的互动交流。因而,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才能和沟通能力,关系到编辑工作的成败。其次,对组织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还包括为事业发展网罗人才、组建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群体,这一点对于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制片人等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尤为重要,关系到媒介事业发展大计。

⑥写作能力

指新闻编辑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新闻编辑每天处理、修改大量的稿件,还有制作标题、配发言论、编写串联词等任务,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⑦新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

指新闻编辑使用与新闻传播有关的现代通讯手段、语言工具、技术设备和交通工具的能力。

对于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新闻编辑来说,除了报纸编辑所要具备的这些现代化操作能力,还必须针对自己媒介的特点,掌握相关编辑技术。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桶形畸变是短焦距镜头产生的。

判断题 数字信号可以转换为模拟信号,而模拟信号无法转成数字信号。

判断题 “苏报案”:1、《苏报》原为日商所办,创刊于1896年,其内容多为市井琐事和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借论说敲诈,声名扫地,1899年卖给清廷革职官员陈范2、1902年后,陈范受爱国学社的革命青年的影响,其政治立场由改良转向革命,爱国学社师生每日为《苏报》撰写论说,《苏报》实际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言论机关3、1903年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6月9日刊文对邹容撰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后又向读者介绍并摘登了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苏报》公开大声呐喊革命,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清政府会同上海租界拘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4、7月由上海租界司法机关公审“苏报案”。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经多次开庭,1904年5月,最终判决章监禁3年,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5、在“苏报案”中,清政府在中国领土上与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由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脸面扫地,章、邹将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社会舆论的推崇。“苏报案”经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发展。

判断题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对“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霍尔、D·莫利等人为代表。(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cation)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资本主义媒介的一种突出倾向,就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似乎得到广泛社会“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简单而言,“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meaningsystem)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的”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而言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④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preferedreading),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textanalysis)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了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判断题 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判断题 我国报纸的开张主要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对开报纸,就是报纸的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二分之一。对开报纸的每一面分为左右两个相对的版,两面共四个版,其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四分之一,如《水钢日报》。一种是四开报纸,就是报纸的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四分之一。四开报纸的每一面也分为左右两个相对的版,两面共四个版,其面积是整张印刷纸的八分之一,如《贵州日报》。

判断题 宣传的三元素:宣传的三元素包括事、理、情。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中,宣传者总是大量地选用事实。选用的事实应具有真实性、接近性和典型性的特征。理性宣传是指用理论、观点、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在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情感元素要求宣传者在写作中尽可能地动之以情,使受众的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

判断题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的著名报刊,1902年创刊于天津,由满族爱国人士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宣传改良思想,君主立宪,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志,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的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了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对国民党实行小骂大帮忙的宣传。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