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什么是评论说理的反证法和归缪法?试举例说明。

(1)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这种方法有时表现为以事实、事理证明同自己论点相对立的论点错误,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有时又表现为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论点正确,从而以后者的正确证明前者的错误。

例如,短评《节后说“节奏”》,本意是论述“节后要加快工作节奏”,但不正面立论,却从反面提出论点:“节后倘若仍是慢节奏”,“有人说‘正月慢’是风俗习惯”等,然后运用事理

说明“慢节奏”、“正月慢”是错误的、有害的,从而得出结论“:节后的各项工作要快马加鞭……”,者的“快节奏”的论点正确。

(2)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错误。由于结论一目了然,对方的立论不攻自破。我国古代不少脍炙人口的驳论文,常用此法。

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甚至言为心声地说:“斯大林早死10年,那该多好啊!”当时我国的一篇评论用归谬法批驳:“谁都知道斯大林是1953年3月逝世的,早死10年是1943年3月,正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那时谁最希望斯大林去世呢?希特勒!’’把咒骂者放在与希特勒等同的位置上,是一种机智的批驳与讥讽。这种归谬法论证在批驳中经常使用,运用严密的逻辑论理,很有说服力。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所谓的“制播分离”是指制作内容和播出内容要完全分开。

判断题 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穆青)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

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特点(与通讯标题比较)新闻标题与通讯标题的比较一、选材:必须标出新闻事实·在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题方面,新闻标题必须标出新闻事实,而通讯标题可以标,也可以不标,不作为必备的条件和要求二、表述方式:要有确定性,显现动态·第一,新闻标题所写的事实,必须具备足以把事实表达清楚的必要的新闻要素,具有确定性,能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可能使其作出其他理解·第二,新闻标题要求对事实的表示呈现一种动态,通讯标题对此没有硬性要求,多数对事实的表述呈现一种静态三、时态、语态、标点的特殊要求·新闻中大多数写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但标题一般采用现在时态·少数新闻是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标题则一般采用将来时·标题的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标题的引题、主题和副题有时虽然是一个句子,但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标点符号标题的动态与静态新闻标题要求对事实的表示呈现一种动态,即向读者报告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有什么进展,客观外界发生着哪些变化。“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对象)”这种句式,在标题中就呈现一种动态,一般的新闻标题就是采用这种写法标题中的静态表示,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的”字结构。样式是:《XX的XX》修饰词+的+事物(人物)静态·二是《XX是XX》的形式,这是叙述某种未发生变动的现状,只有《XX成为XX》,才是一种动态·三是《XX和XX》的形式,讲两个成分的关系,并未展示两种动态·四是《为了XXX》和《从XX到XX》,前者是行为目的,后者将发展的过程,都没有讲述“谁做了什么”这种动态·五是《XXXX。。。。。》缺少新闻标题所要求的动态·六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写的标题,因缺乏表示动作的动词,显然也是一种静态·这里还应该说明的是新闻标题所显现的动态,仅仅是指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所显现的状态,而不包括记者去调查、访问、观测、记录这类具有动态性的活动·标题这种动与静的差别,主要是由新闻与通讯这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判断题 人物通讯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判断题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宽带相互加持、4G网络的普及让移动网络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打破了短视频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短视频更为方便高效地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判断题 对这则新闻进行追踪型报道写一个追踪调查的采访方案,包含采访思想,采访对象及提问对这则新闻进行追踪调查的采访方案如下:采访思想:通过追踪调查全面展现儿童微量元素测量的黑幕,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通过曝光起全社会关注,促使儿童微量元素测量观念的转变,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2)采访对象:人体微元素方面的专家、医生、医院的管理层、家长、医疗仪器和试剂生产商、相关补品商家、国家卫生部负责人。(3)采访提问:①专家学者一一如何看待儿童微量元素测量?您对此的建议?②医生一一是家长主动测量还是你们推荐的?前来测量微元素的儿童多不多?您认为真的能检测出来吗?是否和你们的收入有关?③医院管理层一一儿童微元素测量是不是纳入医生考核?④家长一一对微元素测量是否了解?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测量?从哪种渠道得知的?⑤医疗仪器和试剂生产商、相关补品商家一一是否对医生进行公关?您认为这些东西是否真的有用?③国家卫生部负责人一一如何看待儿童微元素测量?是否有相关规定,如果没有是否会出台措施规范?国外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材料二:甘肃敦煌黄金周迎来旅游高峰,鸣沙山景区特色旅游项目骑骆驼备受青睐,连续两天出现骆驼因连续工作劳累致死。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副主任李瑛介绍,今年骑骆驼的任特别特别多,以往都是骆驼等任,今年是任等骆驼。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目前有1000峰骆驼专业服务游客,每天从早晨5点30分到天黑马不停蹄,一峰骆驼一天可以驼送七个客人,但还是不能满足景区目前每天近8000名游客的需要。结合材料二,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评论。答:示例如下:谁让鸣沙山的骆驼“过劳死”?甘肃敦煌黄金周迎来旅游高峰,鸣沙山景区特色旅游项目骑骆驼备受青睐,鸣沙山月牙泉景匙目前有1000峰骆驼专业服务游客,每天早晨5点半就出来,晚上10点半才收工,一峰骆驼一天可以驼送7个客人,但还是不能满足景区目前每天近8000名游客选择这个旅游项目的需要。驼户们只能给骆驼增加饲料而不能让骆驼休息,导致已经连续两天出现骆驼劳累致死。(《京华报》)、表面上看,鸣沙山骆驼“过劳死”是因为选择骑骆驼的游客数量太多,景区提供的骆驼数量不够,导致骆驼得不到休息,不得不链续驼送游客,最终劳累过度而亡。说白了,是供不应求的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角度来说,骆驼“过劳死”实质上折射出旅游景区严重的超负荷接待事实,连承受能力超强的骆驼都承担不起,曝露了旅游景区的“血汗性”本质。景区和驼户明知骆驼得不到休息可能会劳累致死,但他们为了多收取门票和旅游项目费用,特别是利用游客井喷的黄金周特殊时期,不惜牺牲骆驼的性命。从这个角度说,骆驼实质上已经沦为了赤裸裸的“血汗工人”,沦为景区和驼户牟利的工具,而景区则沦为另类“血汗工厂”。要减少和杜绝骆驼“过劳死”此类事件的发生,去除旅游景区的“血汗性”,旅游景区回归公共性、休闲性,地方政府和旅游景区必须彻底改变厙“杀鸡取卵”的牟利思维,不能为了追逐一时的经济利益,忽视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景区自身的功能修复复,不能让超负荷的游客毁了景区的环境;要树立正确的旅游业观念忌,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根据自身的接待能力控制游客数量量,对游客接待量实行最高上限,拒绝超负荷接待游客行为。(来源:新华网)

判断题 简述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可以从几个阶段来阐释:(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新闻评论形成并初步发展①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是新闻评论的渊源。②近代在华外报兴起,报刊上开始出现言论的形式。华人报刊言论的崛起,以王韬的《循环口报》为标志。它被称为“中国人自办日报之成功最早的第一家”。③在王韬倡议变法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利用的一个有力武器是报刊言论,并形成一种新的文体——时务文体。④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报刊评论又一次经历了革新和发展。各报都高度重视评论。言论风格和内容有所革新。报刊评论文体趋向多样化。(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评论发展成熟并不断丰富完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十分注重运用报刊传播自己的主张,这种主张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报刊政论,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无产阶级政论家。此时期除无产阶级报刊政论文数量大、质量高外,鲁迅的报刊杂文,邹韬奋的报刊言论,张季鸳在《大公报》的社评都是评论中的明珠,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3)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间,新闻评论曲折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评论的优良传统,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取得显著的成绩,推动和指导了实际工作的开展。②在“反右派”和“大跃进”时期,报刊评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③“大跃进”和“反右倾”后,比较重视思想讨论,组织和引导读者,对群众普遍关心而感兴趣但又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意见。(4)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发展①新时期的新闻评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短小精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在恢复言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发展和革新。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除了报刊评论蓬勃发展以外,广播评论也真正兴旺起来。电视评论类节目蓬勃兴起。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另一种新型评论——网络评论也悄然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判断题 谈谈当代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新闻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不仅应当通晓新闻业务,掌握采访、写作、摄影、编辑和评论的本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高度的责任意识、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执著的探索精神。(1)高度的责任意识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利器,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编辑人员处于把关的地位,操有新闻报道的生杀大权。这就更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度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①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要把经济效益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的旪候,前者要服从于后者,而不能以牺牲后者来换取前者。换言之,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要遵循为人民朋务的宗旨,都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的精神。是不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检验编辑人员是否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最显著的标志。②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国,大多数新闻媒体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出现的,新闻真实与否,还涉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真实与否,又涉及对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所以,编辑人员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③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副作用是指随着主要作用的产生而附带发生的不好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编辑人员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从新闻的检验到配置,都要尽力消除其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2)广阔的知识规野①编辑人员要不断扩大关于报道对象方面的知识。这是编辑人员最常用、最急需的知识。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把这一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全面地、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②对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的知识,编辑人员一定要注意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力求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同时编辑人员应当不断关注新兴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③编辑人员还要注意了解周围媒体和受众的情况,应当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掌握受众的情况,以便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受众的需要。④编辑人员还要懂得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交往的增加,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掌握外语的重要性。至于懂得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则是编辑工具电子化的必然要求。(3)执著的探索精神①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总怈概念,其内涵的构成是多元的,又是通过一定的载体以集合产品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的。各类新闻内容如何整合,如何出新,都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探索应当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②在探索中,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及时捕捉新闻的生长点,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③探索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也是不可忽规的一环。高度的责任意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执著的探索精神,是当代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修养。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编辑人员所处的层级越高,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新闻媒体总编辑的综合素养应该为全体编辑人员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