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英文标点中没有中文形式的顿号、书名号。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建党学说中,包括了创办和利用报刊的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展百家争鸣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列主义为基本任务。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也有由原有报刊经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的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开辟了中国新闻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重大改革?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的变化。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当时有三种情况:1、新旧思潮的激战;2、三大论战;3、学术、文化、思想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三者特点性质各异,但报刊让各方发表看法,还把反映各种观点的材料汇集起来,供读者分析。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民国初年,应景的文字充斥报端,有见地的政论少见,到“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也带来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新文风的出现: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出现比较新鲜的栏目。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例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有些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讯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中共建党时期,党报有何特点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这个特点是由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需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党的报刊不仅要报道与评论民众所关心的一切方面,而且应争取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自己的读者。中共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道路迈出了第一步。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创建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它是党和人民大众的喉舌。是苏区人民用以巩固工农民主政权、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革命胜利的锐利武器,虽然当时它还处于初生状态,很粗糙很不完整,但它已经形成了一些特点,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的一页,具有重大意义。(一)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3、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1)大力发展通讯员(2)广泛听取读者意见,采纳读者建议(3)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4、开展批评与表扬5、文字通俗,形式活泼(二)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共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时期,其存在时间仅有三年,又处于战争的环境中,新闻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但这仅仅是开头,有些方面还显示了它的幼稚性,同时根据地新闻事业也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分析形势、干部政策、文风)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及其抗日宣传与斗争(1)上海“孤岛”是指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华界地区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共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2)1《译报》、《每日译报》。1937年在上海租界创办,中共领导,夏衍主持。是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所登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法美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刊,但都进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的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宣传了中共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张,深受读者欢迎。不久被日剧取缔。“洋旗报”,1938年该报以英商名义发行《每日译报》。初与《译报》内容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体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被迫停刊。2《文汇报》。1938年创刊于上海,创办人爱国人士严宝礼,徐铸成主笔。是爱国人士以外商名义出版的“洋旗报”之一。创刊后,义正言辞地鞭挞汉奸败类。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延安情况。拥护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外。1938年被迫停刊。3日伪一面通过上海租界当局交涉设法取缔。一面用恐怖手段迫害、摧残抗日报刊和报人。爱国报人针锋相对,不屈不挠,坚持抗日。《申报》《新闻报》《华美晚报》《大美晚报》《文汇报》抗战胜利后,1945年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在《复刊词》中,声称该报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矢志保持高尚的报格。但实际上该报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常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立言记事。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使报纸的政治倾向转向进步。194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被国民党政府封闭。部分报社同仁一路辗转到香港,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在香港复刊。香港《文汇报》,目前已成为全球影响最大的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香港以及内地地位非常高,以中国新闻报道的权威著称于世,内地的政府重要通知,新闻以及海外宣传大多在上刊发。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定位的主流报纸。解放后,上海《文汇报》也复刊。(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复刊后其主要使命是团结知识分子,促进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贯彻“双百”方针比较积极,相继开展了尊师重道、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等问题的讨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总编辑是老报人徐铸成,在“大鸣大放”中,大量刊登了各种批评意见,在文化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反右斗争中,成了被“钓”上来的大鱼,很多人被打成右派,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文革时期,成了制造舆论的旗手。文革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发行量达到一百七十万份,在拨乱反正期间,宣传思想改革的方针,伤痕文学。建国初期,新闻业务的建设建国初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建设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变化,新闻界推出了不少有力地建设性措施,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首先,新闻界从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新华社开展练笔运动,旨在消灭稿件中的事实错误,文法错误和文字冗长现象促进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报刊编排形式采用横排改进报纸图片的运用。

判断题 荧屏评论性新闻为何发展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五彩缤纷的荧屏上,评论性节和谈话类节口方兴未,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对话”等栏目的开播,到各地方电视台的焦点、热点板块节目的面世,各具特色的评论性节目相继荟萃一堂,一时间形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观。这根植于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中国大众的一种价值取向。(1)人们的思想观点长期没有机会在公共场合得到沟通、碰撞和理解,如今有这个平台,可展示不同层面人们的看法和个性观点,就此自然而然地被卷入屏幕上的种种交流活动中。(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大潮的节节进逼,人们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多元化,在审美取向上则是趋于个人化和平民化。观众开始有对娱乐、幽默、轻松节目的需求,并希望在节目中能找到一个参与其中表达自我的位置。因而,这类评论性节目一推出,就以鲜明的特色吸引着观众,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时促进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

判断题 在不更换镜头的情况下改变焦距的镜头称(变焦镜头)。

判断题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如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描写性消息特点是简笔勾勒。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如下:(1)简笔描写作为消息之一,描写性消息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详细的描写,可由篇幅相对较长的通讯特写来完成。特写详描,其情其景可供读者鉴赏、品味,而描写性消息则要以最快的速度,首先报告现场情景,形象地传达最新动态。归根结底,简笔描写是消息的时效、篇幅与任务决定的。(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无疑,描写性消息中的描写,不是为描而描。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很多情况下,只有加入适当的叙述,事实才会得到清晰、完整的反映,记者的意见、思想观点才会得到明确的体现。

判断题 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11

判断题 网络议程设置特征: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网络议程设置的本性:(1)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而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2)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瞩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案例分析:“王石捐款门”事件为例5月12日,万科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网友纷纷发帖质疑万科捐款数额太少。面对网友的质疑,5月15日,王石发表博客回应,“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规定“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遭广大网友指责甚至谩骂,王石“冷静”“理智”的博客回应引来骂声一片。一时间,“万科捐款门”被众多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引起各方争议。5月15日,王石首次道歉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力挺王石的声音,但不少网友仍不接受道歉。5月21日王石接受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曾静漪独家采访时对网友表达歉意:“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是值得反思。”不少网友仍表示不接受道歉,认为王石此时道歉是迫于公司压力。5月22日王石就“捐款门”事件公开表示道歉;5月23日潘石屹发表博客为王石“辩护”引发新一轮讨论。围绕王石道歉引发的网民反应,不少传统媒体继续就这一话题开展报道,形成一片评论热潮。针对网民的意见和批评,不少媒体发表了回应的分析评论。如5月25日《广州日报》发表评论《王石道歉网友为何不能原谅》。《解放日报》5月27日的评论《王石的道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6月1日,事态进一步发展,“原谅王石”还是“王石下课”成为各方激烈争论的焦点。6月5日,万科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捐赠一亿预案,王石再次无条件道歉,但网友要求王石“引咎辞职”的呼声又起。传统媒体纷纷第一时间对此进行报道。透视此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归纳出几个观点:1.网络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议程设置由可信度较高的媒介流向可信度较低的媒介,似乎是普遍的规律。但在网络传播活动盛行的今天,情况却不一样,传统媒体的报道越来越依赖网络来源,网络开始为越来越多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这一点从捐款门事件再次得到了鲜活的证实。其一,网络不单是一个媒体,更是一个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发生的事件有些本身就值得关注,传统媒体报道它乃顺理成章;当网络公众自我设置的某些议程涉及当前的公共议题的时候,就会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传统媒体介入其中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二,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家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以吸引受众,面对日益庞大的网络用户,报道他们在网络上关注的议题有助于获得他们的偏好。而且比起一个全新的话题,网上已有雏形的议题显得更为稳妥,其吸引力和关注度都得到验证,也使传统媒体更愿意、更倾向报道。从捐款门事件来看,正是网友对捐款门事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正是万科捐款事件在网络的火爆程度,使传统媒体迅速跟进,纷纷开始对该事件来龙去脉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对捐款门事件的报道中,不少媒体将网友列入标题,网友的态度和观点不仅成为报道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成为推动议程发展的关键因素。网络空间的关注和事件,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题。2.网络议程设置范围多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被媒介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参与传播进程的能力有限;到了网络时代,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自己设置议程。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虚拟空间,网络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网络议程设置的范围可分为两种:网络空间的议程设置以及社会范围的议程设置。网民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在网络虚拟空间引起众多网友的点击、参与和讨论,参与讨论者超过一定人数,便形成网络空间的热门话题,实现了网络议程设置。从王石捐款门事件来看,最开始无数网民在各大论坛发帖、各大博客撰文发表质疑万科捐款的内容,在传统媒体没有介入前,仅仅只在网络空间设置了议程。尽管关注网民众多,这个话题的影响力也还暂时限于网络。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这个话题才开始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话题。3.网络议题不断变化网络上,网民可以利用网络即时、互动的特性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任何公众都可以在同一信道中迅速地把反馈信息传达出去。但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出现时,同时也有很多隐性话题出现,随时可以暴露。由于不同网友关注角度不同,阐释话题的影响力有不同,经过网友的不断互动和讨论甚至激辩,一个话题常常演变为很多话题,正面的话题可以演变为负面话题,负面话题可以演变为正面话题,这在网络上经常发生。这在王石捐款门事件中也得以充分展现,网友争辩的话题从企业该捐多少到慈善不以多寡论,再到对王石态度和言辞的反感;从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责任,到为什么不接受王石的道歉。争辩的话题不断拓展,网友讨论的议题也不断变化。4.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相互转化随着网民数量的日趋庞大,网络日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受众的争夺以及新闻来源日趋依赖网络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报道网络中网友高度关注的话题和事件,通过报道与评论和网友互动,形成不少新的社会议题。在不少案例中,网络不仅自我设置议程,而且不断为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传统大众传媒不再是设置议程的惟一机构,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的重新构建。网友依据各自关注和兴趣点设置议程,通过塑造“拟态环境”和对该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成为网络世界中的热门话题。传统媒体纷纷介入,影响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从王石捐款门事件来看,这种相互转化的特征显现得非常明显。网友对王石捐款数额及言论的关注和质疑,引起平面媒体的广泛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如王石通过凤凰卫视的道歉)又在网络上大量转载和传播,引发新的讨论;网友对王石道歉的不接受,又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后续评论(网友为何不接受王石的道歉),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5.设置议程的主体多样性网络媒体的内容来源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是最初的把关人;网络编辑通过传统媒体内容报道的把关、编辑及解读、建立专题,又成为网络议程设置的直接把关人;网络又将一部分传播权利由少数人手中分散了到广大网民手中,“把关人”角色分散,网民通过论坛和各种网络形式对热点问题的讨论,真正推动议程的形成,在网络空间带有舆论领袖性质和影响力的网民毫无疑问也成为网络议程设置的主体。在很多网络议程设置事件的整个过程中,网民自己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讨论升华自己的思想,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今天网上舆论最终产生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造成的。网络通过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将网络的议题放大到全社会,形成社会舆论。网上舆论的“滚雪球”效应,是通过网络的多种功能实现的。6.网络单一议题设置功能强大网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媒体限于出版周期和版面,很难换着内容、角度对某一议题进行长期的报道。网络却可以在一天的报道中安排大量不同内容、不同角度的消息;同时,还可以做到随时更新,更能把往日的相关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与最新消息连接起来。网络凭借技术优势,使其对单一议题的设置在方法和效果上都优于传统媒体。7.网络议程设置的时滞大大缩短受众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消息之后,对某个议题的关注,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效果通常是在几个月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网络议题设置产生效果的“时滞”大大缩短。通过帖子的数量,可以及时看出受众关注的话题及关注的焦点。从捐款门事件来看,地震短短几天后,企业的捐款数额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万科捐款额的强烈对比,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通过点击率可以看出某主题阅读人数的多寡,通过留言、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对该主题反应的强烈程度及具体意见;网友的言论在网上保存时间久,通过观察一段时间的言论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议题发生、发展、分歧、衰变及异化的过程。信息收集相对传统媒体廉价、及时和便利,都将进一步推动网络议程设置研究的发展。

判断题 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2.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

判断题 “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