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点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与分类
(一)采访对象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人口特征的角度
个性差异的角度
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
个人的人生经历的角度
对具体的采访所持的不同立场
启示:记者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采访计划,从而确保采访获得成功。
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启示:一方面,记者应当在采访前作更多的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问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倾听上。
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启示:记者在采访中要巧妙地、千方百计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谈话,使之合乎记者的采访目的。
(二)采访对象的分类
1.当事人:当事人通常就是新闻事实(事件)的主体,他(们)不但亲历了新闻事实(事件),而且对新闻事实(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知情人:知情人通常都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了新闻事件的策划。
3.目击者:目击者是那些亲眼目睹新闻事实(事件)发生的人。
4.有关人士:记者采访有关人士的目的,一方面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于他们的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侧重于感性、理性。内向、外向
1.理性外向型: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
对策:记者的提问应简洁明确,不宜过多、过于频繁。
2.感性外向型: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
对策:设法保护对方谈话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
3.理性内向型:较为“内秀”,对问题的思考也很深入,但不善于与人交流,也不容易把自己的所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策:提出精彩的问题,并努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4.感性内向型: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但不善与人交流,通常比较自闭。
对策:注意调节采访的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一个好心情;同时又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导致采访对象紧张、不说话的原因
采访原因、性格原因
■如何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采访对象想谈什么就让他谈,记者随声附合就行。
记者主动说话,但不要迫不及待提问。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1.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要保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评价了解到的信息;注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
2.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首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采取各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采访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了解事件的真相。
3.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应当充分理解这类采访对象的心态,使他们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经过预约直接去找采访对象。
4.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对策:记者一方面巧妙地躲避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过生hi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判断题 网络虚拟社区: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判断题 对新闻时评的基本要求:(1)时评内容。按照文章涉及的话题和论述角度,将时评内容设定为。①政府执政:政府政策,政府职能等。②公民权益:公民的具体利益,弱势群体。③舆论监督:贪污腐败,行政违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④民主意识:各级选举,体现民意的问题。⑤市场经济:公平和效率,平等和垄断,事业企业等经济问题。⑥社会法律:社会动荡,犯罪和有关法律问题,以及立法和司法的相关问题,包括执法机关效能,执法人员素质,执法程序公证等。⑦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活动以外,还包括传媒本身。⑧环境医疗:环境污染与保护,以及医疗问题。⑨体育娱乐:体育比赛,娱乐及生活时尚。⑩国际时11军事科技:科学技术发展和军事动态。事:外交,国际新闻,国际问题。(2)话语立场。基本话语立场分为正面、中性、负面三种。其三者区分主要参与文章中用词及语气提调是否褒贬,还是提出中肯的建议。①正面倾向性主要是以表扬为主,用词正面积极,用以赞扬一种社会现象,人物形象,或者思想动态。②负面倾向性主要是批评为主,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批判反驳。③其他提出建议意见或者分析社会现象的全部归入中立立场。(3)新闻时评的把持和驾控。①新闻时评要呈现出一种国家意识、媒体意识、舆论领袖意识并存与交融的态势。②新闻时评要呈现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特征。③凸现新闻时评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娱乐作用。④角度决定立场。⑤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新闻时评的基本构成要素。⑥新闻时评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和形成的灵活性。
判断题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1)原因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泊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点。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⑥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2)影响因素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别也就越大。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三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认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容易出现第二人效果。
判断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判断题 120单反相机由(机身)、(镜头)、(后背)组成。
判断题 报序是指版面的先后次序。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序有三种:(1)多张叠在一起,第一张正面为第一版和最后一版,背面为第二版和倒数第二版,第二张正面是第三版和倒数第三版,反面是第四版和倒数第四版,依此类推。(2)分张依次叠放,第一张为一至四版,第二章为五至八版,依此类推。(3)整份报纸分为若干个组,每一组由多张叠在一起,即以第一种方式形成其中的每一组。前两种版序为自然版序,第三种人为分隔出来的多组化的版序打破了自然版序,使报纸出现了多个头版,这在报纸版面较多的情况下有利于报纸的内容分割,也方便读者选择阅读。
判断题 标准固定镜头视场角在(46)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