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校对常用技巧 

现代出版物文字出错规律:

1.形似字容易混淆。

2.音同字容易混淆。

3.义近字容易混淆。

4.错分致误。录排时由于视觉失误造成“错分”,一个字录排成两个字,如将“腋”错分作月夜,将“好”错分作女子,将“硒”错分作石西。

5.错合致误。同上理,将两个独体字错合成一个合体字。

6.义连致误。一个汉字作为语素,可以同多个字分别组成不同的词。例如,“文”同“字”组成“文字”,同“化”组成“文化”,同“明”组成“文明”。心里想写“文字”,往往会下意识地错写作“文化”或“文明”。

7.互倒致误。两个字组成词,两字互倒就成了别的词,例如人家―家人,感情―情感,办法―法办,爱人―人爱,校对―对校,书写―写书,统一―一统等等,书写和录排,都容易发生互倒致误。

8.草字误判。作者写作,如果字迹潦草,录排容易误判致误。例如,“千斤鼎”误判作“4斤鼎”,“乃”误判作“13”,“设”误判作“没”,“析”误判作“折”等等。

9.错用简化字。有三种错误:错用已经废止的“二简”字,错误类推简化,自造简化字。

10.繁体字。

11.专用名词错用同音字。专用名词,包括人名、  地名、专业术语等,用字是规定性的,“图们江”的“们”,“扬州”的“扬”,“株洲”的“洲”,“黄连”的“连”,“拓扑”的“扑”,“棉铃虫”的“铃”。写成门、杨、州、莲、朴、蛉就错了。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答案】新闻报道策划的客体是指媒体报道的对象。客体信息,广义上而言,是来自报道客体(对象)的各种信息。在报道策划的实践中,客体信息,是指其中能为报道策划者判断报道价值提供依据的那一部分。无论这种信息是否可供公开发表,只要能提供这种依据的,就是需要把握的客体信息。它包括客体形成的条件、客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对客体的期待等。只有把握了这些有用的客体信息,才能对报道客体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l)全面把握客体形成的条件变动是报道的客体。一个变动之所以发生,是由各种内部条件决定的。例如,宁夏某地引黄河水治沙,水就是重要条件。一项报道称,20世纪50年代苏联与家来到这里,曾说:“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非要在这样的地方种树?”现在人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办到了!但是对这项报道,一位知道内情的人士并不感到欣慰,他长叹道,那是用了多少黄河水才种出一棵树!在这里报道策划者大力宣扬引黄治沙的经验,即忽略了这样的事实,:现在黄河经常断流,是否有足够的水源来支撑!与此相反,美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策划报道范例的《纽约时报》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的报道,就是及时把握了相关信息,对报道客体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结果。1912年4月15日凌晨1:20,该报收到美联社的消息: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到美国的初次航行中触觉撞了冰山。该艘豪华巨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船,这次会沉没吗?编辑主任范安达了解到在纽芬兰的马科尼无线电台曾收到了该船发出的呼救信号。接着他立即询问在哈里法克斯和蒙特利尔的《纽约时报》记者和白星航运公司办公处,得知该船的无线电报在第一次呼救后半小旪,已不再作声。根据这些信息,范安达果断认为该船一定已经沉没。于是他和其他编辑一起,在凌晨3:30以前已将消息、有关船上乘客的背景介绍以及该轮船的照片准备齐全。当日上午,当其他报纸报关于这件事的报道还不完全和不确切时,《纽约时报》即以数栏大字报道了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的消息。这次报道之所以成功,重要的原因是范安达及时捕捉到判断轮船生存状态的信息,并果断作出了准确的判断。(2)注意把握客体的历史背景报道的是客体的现在,但是它的过去(历史背景)对于理解现在,不无参考价值。而且有些客体值不值得报道,站在什么高度来报道,只有了解客体的历史背景才能弄清楚。2000年两会期间,西部大开发成为报道的热门话题。《中国记者》派人询问了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吴敬琏。询问中有人问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丝绸之路应该提到什么位置?吴敬琏马上反问,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当年东西方实现交换成本最低的途径,在达·伽马发现可绕道好望角之前,通过这条陆路运输有其明显的比较优势。等到新航海线发现后,这个比较优势就没有了。在这里吴敬琏提到丝绸之路当年的比较优势以及后来的丧失情况,为判断丝绸之路是否值得报道,应提到什么位置上,作了很好的提示。没有历史背景的了解,就无法认识客体的现状。(3)注意把握社会对客体的角色期待客体在现实生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公众期望它发挥什么作用,这些有关角色期待的信息构成了报道策划者应该把握的客体信息的重要部分。例如,人代会的职责之一是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是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可是有些关于人代会的报道,却总不能尽如人意。有时把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变成了代表对自己所在地、单位业绩的汇报,出席会议的领导也是人民代表的一员,此时却像对某一地区的代表作指示。作为报道的策划者要根据公众对报道客体的角色期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判断题 组稿的主要方式①向本社(台)记者,通讯员组稿;②向社(台)外有关人员组稿;③在媒体上向受众公开约稿。

判断题 为什么说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新闻写作之所以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时间上,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截稿期。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必须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写作,否则,即使再有价值的新闻,过了截稿时间才写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价值。(2)空间上,报刊的新闻版面和广电的新闻时段都是有限的资源,因此新闻作品要有篇幅的限制。记者不能天马行空,动辄洋洋洒洒数千言,这样的新闻稿件不仅读者看不下去,首要的障碍就是没有版面可放。(3)内容上,服从于本媒体的总体编辑方针。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总体编辑方针,所有报道只有不偏离这个方针,才能避免被“毙掉”的危险。(4)风格上,要与本媒体的总体风格相协调。

判断题 万国公报:是上海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教会报刊,对戊戌变法产生重要影响的中文报纸。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1872年改名为《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其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淡化宗教宣传,事实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污蔑孙中山,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1883年休刊,1889年在休刊6年后恢复出版,刊期由周刊改为月刊,由广学会主板,主编仍为林乐知,1902年停刊.内容1自创刊至300期所刊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科学常识方面的稿件。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2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后,其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以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学知识,减少了宗教的宣传3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变化,使该刊的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并提出许多建议和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判断题 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大。

判断题 网络内容整合是网络编辑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信息增值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编辑手段工具。()

判断题 广播电台的发展: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1920.8.31,美国底特律8MK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

判断题 新闻发布会(NewsReleaseConference),是各种机够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由各单位新闻发言人主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我国的政府机关和团体,从1983年开始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首先发言,然后回答记者提问。遇有重要外宾访问或举行大型国际会议,接待或举办单位单位以及有关国有驻所在国的使馆也矩形新闻发布会,介绍会谈内容或会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