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稿的写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主题要明确。明确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第四,图文结合,配以活动照片,这样能更生动地展现这一事件全貌。在条件允许下,适当插几幅活动照片会使表达效果更好,但照片数量不可太多。一般2-3幅即可。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就是实现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
判断题 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判断题 在救灾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稳定后,再进行采访。()
判断题 中国广播事业诞生初期的发展: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同年1月23日首次播音。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首次播出时间为一小时,内容以音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如本埠新闻,路透社电稿,市场与汇兑信息,《大陆报》刊载的消息等。1月25日,该台广播了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和他祝贺中国引进广播的消息。但是,由于该台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因而很快被取缔,当年4月间停止播音。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法租界办起一座广播电台,这座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开洛公司广播电台的节目主要有:市场,钱庄信息,新闻,音乐,名人演讲。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其播音一直持续到1929年10月。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4年8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方法。这一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呼号XOH,发射功率100瓦,后增至1000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中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时隔半年,1927年5月15日,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1928年,沈阳广播电台正式广播。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快出现几座中国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其中最早的一座是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创办于1927年3月18日,同年底,北京商办的燕生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较小,收听范围仅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较为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商人及外国人等,当时全国仅有收音机一万多台。
判断题 穿插式版式与排列式版式的优缺点:穿插式——优点:版面曲折变化,比较生动;也可以避免长稿臃肿;缺点:组版困难,阅读不便排列式——优点:自然、端正有序,组版阅读都方便;缺点:版面少变化,易呆板。
判断题 宏观意义上,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新媒体”,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中一脉相承的“新媒体”中的一代。
判断题 网络稿件的校对技巧①.网络校对常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是出版工赖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道独立工序,它的根本任务是消灭出版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错误。因此,校对工序便成为确保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关节。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对原稿负责(这里所指的原稿,并非指作者的投稿,而是指经过加工并发排的编发稿)。所谓“对原稿负责”,就是忠实地反映原稿上所书写和批注的一切内容,即通过校对,消灭校样上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文字、符号、标点、图表、版式等错误。“对原稿负责”是一切校对人员的主要职责。一般地说,校对人员只要做到对原稿负责就算完成任务了,然而,“对原稿负责”仅仅是对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职责。一个好的、尽责的校对人员,不但能够准确无误地校对原稿,而且能够发现原稿上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帮助编辑或作者校正。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原稿有错误,这时,校对员最好不要迳自改正,而可以把原稿上的错误记录下来,甚至提出改正意见,让编辑或作者自己核定校正。这样做既能忠于原稿,分清职责,又有利于核定校正原稿中的错误。如果校对人员越俎代疱,有时就可能把本来不是错误的当成错误来处理,以致造成某些不应有的错误或损失。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基础工作,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个高级的校对员,其水平和待遇应与副编审相当。由此可见,校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校对人员的责任是重大的。一般地说,担任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的责任校对,应由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只有这样的人才素质要求,才能保证校对人员完成其应有的职责。校样和校次。校样将铅排的活字版推到打样机上印出的纸样,或由照排机排出的版面(软版或相纸)的复印样,均称为校样。校样是专供校对人员用校对符号指示排版错误的印样。校次指校对的次序和遍数。一般书刊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校红四个校次。必要时可增加校次。毛校样、毛校拼版后未经任何校对的校样称为毛校样。印刷厂的校对人员对毛校样进行的校对称为毛校,毛校一般仅进行一次,必要时,可进行两次毛校。长条校样对于词典、工具书或某些尚未定稿的书、报,由于需要经常改动,这时,便可按规定的行宽和行距排成不合版面的长条,这种狭长的未经拼版的校样称为长条校样。长条校样也是一种毛校样。红样经过校对的校样称为红样,因校对人员常用红色墨水笔进行校对,故名红样。配样、改样印刷厂的拣字人员按照红样上批注的校对符号,查出错字和缺字,并把要补上的字一一找出来,以供改版之用,这一工序称为配样(查样)。印刷厂的改版人员按照红样的要求改正排版的错误,这一工序称为改样或改版。打样把排好的活字版放在打样机上打印出校样的过程称为打样。清样经改版后打样,但尚未再次校对的校样称为清样。清样是相对于红样而言的,有时也把已经全部消灭排、校过程的错误后打印出来的最后校样称为清样。初校样、初校毛校样经过毛校、配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初校样(头校样、一校样)。出版社的校对人员对初校样进行的校对称为初校(头校、一校)。二校样、二校初校样经过初校、配样、改样、打样工序后而打印出来的校样称为二校样,校对人员对二校样进行的较对称为二校。②、校对程序一般书刊大致经过三次校对就可以付型或付印了。这三次校对分别称为初校、二校、三校,合称为三个校次。印刷厂的毛校,责任编辑的通读以及责任校对的校红,均不计入三个校次之内。在这三个校次中,均须将校样与原稿一一核校。特殊的书稿也有四个校次以上的,但一般的书稿,经过三个校次也就可以了。应该知道,校次与改样次数不一定是等同的,以三个校次为便,在校改过程中,可以有以下三种校改方案:1.初校→初改(二校样)→二校→二改(三校样)→三样→三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校三改。其优点是可以校改得仔细些,缺点是校改周期较长。2.初二连校→初改(三校样)→三校→二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校二改制。这一方案能满足一般书刊的校对要求,又能缩短校对的周期,故为多数出版社所采用。3.初二三连校→初改(校红样)→校红→付型或付印,这一方案称为三较一改制。其优点是校改周期较短,缺点是遗留错误的可能性较大,一般不宜采用。以上所述的三个校次是就出版社的校对而言的。实际上,在整个校对流程中,除了以上三个校次以外,还有印刷厂的毛校,作者的通读或校对,责任编辑的通读等等。由此可见,一份稿件从拼版到付印,需要经过校对员、编辑、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繁复而艰难的校对历程。按照通常的惯例,从拣排到付印的整个排版周期内,校改周期将占整个排版周期的三分之二左右,即校改时间比拣排和制型时间还要长些。由此可见校对的重要性和艰巨性。③校对原则各个校次及整理过程对校对均有不同的要求,这里仅列出一些通用原则,以资参考。1.封面、扉页、版权页上所著录的项目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这一项是相当重要的,决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存在。2.消灭校样上一切错字、别字、缺字、倒字、横字、坏字、多余的字以及字体、字号上的错误。3.外文字母、科学符号和计量单位的字体(黑体、白体、正体、斜体)、字号、语种(英文、俄文等)、大小写、上下角标的用法是否正确。4.外文单词的转行是否符合语法规则。5.全书的标题层次是否统一,正文的各级标题名称以及正文页码是否与目次页上的著录一致,前言、附录、索引中是否有不妥之处。6.改正标点符号用法上的错误;改正数字、数码、时间、缩略语等用法上的错误。7.检查图表、公式、化学方程式、化学结构式是否有文字上的或符号上的错误,其版式上是否有伤大雅之处,并予以改正或调整。8.检查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次序是否与正文所标识的号码相吻合,参与文献的著录上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9.检查全文是否有缺页缺段、缺图缺表或图表歪斜倒转等现象。10.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正线、反线、双线、注符、上接下转等版式上的问题,是否符合版式处理的要求;整个版面上是否存在拼行、统版的问题。以上所提出的十大校对原则,仅是校对工作中的一些通用原则。实际上,校对人员应该掌握的校对知识是相当广泛的。从这些校对原则中可以看出,凡本书中所论述的与校对有关的知识,校对人员都应该加以掌握,并做到运用自如。④校对方法校对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折校(又称比校)、对校(又称点校)和读校。其中,折校是最常用的。一般的科技书刊均采用折校或对校,只有文字稿才能采用读校的方法。折校(比校)将校样平放在桌面上(用压铁压牢),然后用双手夹持原稿轻折,压在校样上,一字一字地对比校对。双手夹持原稿的方法是这样的:用双手的中指(在原稿的背面)和食指(在原稿的正面)夹扶原稿,并用双手的姆指在原稿的正面慢慢推压移动。校对时,尽量将原稿紧挨着校样,先从左往右地校完一行后,再用姆指推压原稿,折向下一行进行校对。这种校对方法不但省眼、效率高,而且校对质量较有保证,故为多数校对人员所采用。折校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原稿压平在桌面上,双手夹持校样进行校对。由于校对时需要在校样上进行改动,所以,还是上一种校对方法更理想。对校(点校)把校样平放在桌面上(用压铁压牢),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地校对下去。校对时,可用左手指着原稿,右手执笔指着校样,眼睛均匀地在原稿和校样之间移动。为了减少头部左右摇晃和眼睛疲劳,原稿与校样应紧挨在一起。默读时,一般以读七、八个字或三、五个词为宜,遇有较长的句子,可分次读完后,再在校样上将整个句子复校一遍。一般地说,对校比折校要多费些眼神。读校读校是两人合作进行的校对,即一人朗读原稿,一人看校样。读稿人要每字、每句、每个标点符号都朗读清楚,速度要均匀、有节奏感,同音异义字、罕见的字、另页、另面、另行、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等等版式上的记号,也要正确地读出。看校样的人要聚精会神地听,认真地校对。这种校对方法不但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不宜采用。在以上三种校对方法中,如果以校对人数来分,折校和对校均属于单人校,而读校属于双人校;如果以校对时是否朗读出来分析,折校和对校均属于默校,读校当属于唱校。
判断题 抽样: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②等距抽样——在已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③分类抽样——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④整群抽样——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