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单构图:一个镜头内只表现一种构图组合形式,其间不发生结构变化的构图形式。单构图画面中被摄对象基本处于固定状态,也不出现明显的光影和色彩变化。常用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内容和情绪氛围。
判断题 简述新华通讯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组:1组织建设上,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各解放区的总分社和分社也先后建立,到1946年4月,新华社在国内建成总分社9个,分社40多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此后,中共中央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2业务建设上,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和要求。转移: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新华社的工作,使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2为适应战时需要,新华社一队由廖承志率领,向太行山区实行战略大转移。一队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跟随中央行动,番号“四大队”四大队主要任务:1)、收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消息;2)、负责党中央同太行总社的联系,并抄收总社的文字广播;3)、代表总社就近指导分社的报道工作。3在新华总社向太行山转移之时,在太行组建新华社临时总社,接替转移中的总社工作。两支队伍一年多在平山会师,后来又经过改组,规模和业务又有了很大发展。军事报道:1全面内战发动后,新华社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还通过各种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还运用具体战例说明美蒋反动派“纸老虎”本质,鼓起军民必胜的信心。21947年下半年进入反攻后,抽出专人负责军事报道和评论,发表了一系列新闻和捷报。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作了有声势、有规模、及时迅速的报道,多侧面反映了战役的主要进程,胜利成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与通讯。3为了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迅速发展,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曾普遍建立军事分社或支社,组织上隶属于所在部队的政治部,工作业务由总社指导,负责前线军事报道。4毛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在当时影响巨大,做出了突出贡献。5成功地瓦解敌军作战意志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新华社(建国后)建国初期(49——56)(1)1949年3月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并根据中央决定,逐步调整全国各地的分社组织,在各大区建立总分社,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分社,在解放军部队中也建立总分社、分社、支社各级组织,努力组建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国家通讯社。6月新社社委会成立,社长由胡乔木兼任,副社长为范长江。(2)1950年,新闻总署对新华社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对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派驻记者组或记者。除第三野战军外,其他部队新华社机构取消。各地总分社分社的认识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1950年11月,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3)1953年,明确提出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1)进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2)除文字宣传外,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3)通讯技术手段有了改进;4)同国外通讯社开展合作关系。二、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中新华社的改革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P55——66,新华社发展曲折前行1)新华社在国内外事业的发展:a,国外分社建设较快,多种文字对外广播,以自己的驻外记者发稿为主,外电为辅;b,对内大跃进中失实、片面、虚夸,60年代初纠正“左”倾错误。2)《参考消息》改版和扩大发行3)电讯建设的加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新时期有了哪些根本性变化?四、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在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强化党和国家耳目喉舌作用,发挥“消息总汇”优势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的权威性和积极影响世界舆论的力度明显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1新华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网络,形成了一个24小时面向全球的不间断对外发稿体系。已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世界热点新闻为重点的多语种、多渠道的新闻发布体系,发稿量增加,实效性增强。2发稿体制,国际新闻,摄影专稿,现代化技术手段,新闻信息产品营销。1997年网站,2000年改新华网。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国新社”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长沙建立的合作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同年在桂林成立总社,香港为分社,开始正式对国外发稿,成为全国性通讯社,范长江任社长。“国新社”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稿对象主要是当时大后方的报纸和海外华侨报纸。1939年初至1940年夏是“国新社”的全盛时期,桂林总社与香港分社分工:桂林总社及重庆办事处负责国统区的新闻报道工作,香港分社则面向海外,负责国际宣传任务。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部分分社社员撤往香港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久,桂林、重庆两社均在国民党迫害下关闭。中国新闻社1952年在北京成立,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金仲华任社长,最初附设在新华社内,1957年独立发展。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国内建设成就和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后逐步增加文字特稿,电影,唱片,画报等业务。文革中机构被撤销,业务停止,1978年恢复建制,在与台湾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判断题 简述采访的性质。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1)无论是大题目的采访,还是小题目的采访,无论是复杂问题的采访,还是简单问题的采访,无论是为写消息所进行的采访,还是为写通讯等所进行的采访,都是在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只在于调查研究用的旪间有多有少,下的功夫有大有小,即它们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2)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首先是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其次是研究,认真消化材料。光调查不研究,材料像一堆乱麻,理不出个头绪来,认识只能停止在感性阶段;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认识才能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并且拿着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再深入调查。要一面调查,一面研究,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如此反复循环,一次比一次深入,直到弄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为止。这一切表明,新闻采访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工作。
判断题 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一)新闻的定义•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范长江: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二)新闻稿件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事件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征。•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二: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三:新闻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四: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四: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三)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1、消息2、通讯3、评论第一,消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1.消息的特点(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2)一般地说,消息具备“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怎么样(亦称“五个W,一个H”)。(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第二,通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一)通讯的主要特点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新闻的共性。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通讯的个性。(二)通讯的分类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概貌通讯。(三)通讯的写作要点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2、写好细节。3、安排好结构。通讯的结构形态较多,很难像消息那样找出一些有既成的模式。但是有通讯结构中三个要件却是值得重视的:标题、开头、结尾。首尾圆合,文情畅达。就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四)新闻写作方法1、写作:从根基上说,最宝贵的语言因素就是简短、有力。1、了解受众是谁。2、使用强有力的名词和动词,减少修饰词的使用,多用短句。3、避开陈词滥调。4、要具体。5、当心被动语态的隐晦含糊。主动语态则是负责任。6、别的办法都不灵的时候,要勤奋写作。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要多用短句子,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要准确;要具体,避开一般笼统;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很快理解的文字。入门——熟练——提升——再提升……任何一个记者在写作中都会遇到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有时候,他会发现,达到一个阶段后,再一次的提升异常困难,时间漫长,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这时候,除了保持大量优秀范文阅读外,惟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写作。2、结构:每个记者、通讯员都应该掌握它。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却可以写成悲剧。1、倒金字塔模式。2、非倒金字塔模式。倒金字塔模式之所以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它特别适合消息的写作。它的优势在于读者可以随时放下报纸。倒金字塔模式:导语-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素材。这种结构的缺陷是:枯燥;不利于记者创造性的发挥。非倒金字塔模式有许多种,它适用于动态新闻、背景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人物报道。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通讯写作的普遍方式。其中《华尔街日报》的方式是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起点。3、导语好的开头造成好的结尾;坏的开头造成坏的结尾。要与读者一见面就交上朋友,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一、通常导语越简短就越有力。二、导语总是用某种方式为读者开启下文。三、花一半的时间写导语是值得的。四、避开枯燥无味和一般化的导语。五、尽量少地以问题开头。六、要保证导语有意义。导语通常指稿子的第一段,作为概念导语的开头,也可以是稿子的前三四段。有一种说法,作者的责任就是精心写作导语。通常导语越简短越有力,但也有长导语有力的例子。导语要根据采访内容来写作,但提倡短导语。花多时间写导语的目的是,你可以花少时间走弯路,顺利写完正文。导语中要注意调节好报道的节奏,该紧张的时候,导语不能过于舒缓;该平和的时候,导语不能过于紧张。4、采访:采访是撰写报道成败的关键。1、准备。2、怎样提问。3、如果可能,要进行回访。4、怎样建立长期关系。5、怎样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准备要充分。提问要有特点,不要问众人皆知的问题,可以旁敲侧击,可以委婉。用自己报道的客观公正征服你的采访对象。多方获取消息来源,注意观察,学会追问。
判断题 媒介融合有哪几种类型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1.所有权融合2.策略性融合3.结构性融合4.信息采集融合5.新闻表达融合
判断题 蒙太奇——又称镜头语言。即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将一个一个镜头根据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意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
判断题 简述维新派的办报思想:19世纪90年代中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成为维新派办报的代表人物。其中《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和《湘报》影响最大。①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派思想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②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严复也指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二是报纸要代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③将报刊视为开启国民爱国思想的启蒙。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稻在《循环日报》中指出:“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康有为发表的《开设报馆议》一文,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即“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梁启超也认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④创新报刊内容形式。王韬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梁启超还一度开创了“时务文体”。⑤开创了新的办报形式。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例如,湖南的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学新报》上海的女学会、女学堂和《女学报》等。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又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在康、梁流亡海外期问也长期袭用。⑥梁启超的办报主张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报馆的“两大天职”说。“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b.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办一张报纸,应该“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有时报馆要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但报道要力求准确,错了要公开纠正。c.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系统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力量、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他认为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健全舆论,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d.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的方法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省。
判断题 互联网与民主政治建设1.网络与“四权”建设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就是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这一概念的覆盖范围很广,概括的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民主监督,问“察”于民。主要有:1政务公开与上情下达2参与决策与下情上达3.网络与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