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职责
1.收齐校样。在进行校样整理之前,应收齐该书稿所有的校样,即将封面、扉页,版权页、、前言、目录、正文、反馈表等一本书所包含的全部校样收齐,做到齐清定。
2.检查页码。主要检查页码的连续性。对于多人排版的图书,更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页码是否衔接无误。其次中检查页码的字体、字号及形式是否统一。最后是标注暗码页码。
3.仔细检查天头地脚。天头地脚最容易被忽视。天头地脚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书眉和脚注。除检查全书的书眉与脚注的体例是否统一外,还应注意书眉的内容与正文是否一致。
4.检查各级标题。检查标题的字体、字号、版式是否全书统一。如果同级标题间相距较远,就更容易出错。检查同级标题序号是否连贯、有无重复现象。检查出各级标题中有无错字、别字。检查的具体方法是:仔细阅读各级标题,注意各级标题的连贯性。
5.检查图、表和公式。图、表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图序、表序是否连贯,前后图、表的体例、格式是否统一。检查图、表的体例是否统一,主要是看全书各章节图、表序号的编排方式是否一致,以及图题、表题的字体、字号是否统一。公式序号的检查,主要是检查公式序号的连贯性及公式序号所处的位置。
6.检查封面、扉页、版权页、前言(后记)。在发片前,应仔细检查封面、扉页、版权页的书名、作者署名、出版单位等项内容是否正确。对书名的检查,特别是丛书,除要检查本册书名在封面和扉页是否一致外,还应当检查丛书名是否正确。另外,封面上的汉语拼音常是编校工作者容易忽视的问题,若不仔细检查,很难保证不出错。
7.目录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核对目录内容与正文是否一致,以及目录中的页码标注是否正确。
8.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近年来,从芙蓉到凤姐,从贾君鹏到犀利哥,从山寨春晚到舌尖上的泡面,无不是经由传统的主流媒体介入之后,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件。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实践还可能激发对主流文化的重新审视,不断丰富其内涵,甚至促成新的文化整合,为主流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最初的灵感和动力。
判断题 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
判断题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一、新闻评论的开头。评论的开头却既是标题作用的延伸,要努力吸引人们去阅读正文,同时也是议论文共有的提出问题阶段或都叫引论阶段。①新闻事实,引论。②声东击西:由非新闻事实引出真正的话题。(这类开头所叙的事件并非论者真正要评论的事件,它只是一个由头或是比喻,一种联想、一个参照物,言在此而意在彼,由这一事件引发评论,论点,正论。③提出问题。④直接说出结论。二、对结论的认识。新闻评论的结局部分,是新闻评论的必然结果。①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②提出问题,发出深思。③抒发情怀,激励民心。④展望未来,表示信心,发出号召。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语言(1)语言要深入浅出。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②针对读者的特点进行说理。(2)语言形象生动。①善于运用比喻。②使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3)语言要入情入理。①要有真知灼见,要有真实情感。②要和读者有感情上的交流。③恰当运用修辞手法。4语言要朴素精炼。
判断题 照相机镜头可以用手帕去擦。
判断题 新闻导语写作基本要领1、突出最新的时间。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2、突出最新的事实。新闻事件的价值。是受众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新闻导语中,一定要突出最有价值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挑出饭碗里面的一块肉。举例说明:张家界将举办中日青少年音乐交流会。3、用最简练的字句。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尽量少使用从句。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这样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4、适当运用散文手法。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判断题 微博现如今提升不了微信公众号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