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的防范
1.文字差错的防范
辨清汉字的形、音、义,寻找规律提高识别能力,留心四角相同而中间不同的字 ,科学地识别潦草字 (揣测、比较、意会)。
①主观服从客观,把字符的一笔一画都看清、看准,切忌先入为主,以误为正。
②要全神贯注,做到思想不麻痹,工作不马虎,更不能在校对过程中“看野眼”或聊天谈笑,防止走神而致误。
③采用有重点的分截校对方式。
④着重看不同,就是看相似之处的不同点。
2.勤于查阅工具书
校对人员在看到自己不知道或把握不准的内容时,应该多查阅有关的工具书来判别其是非,切忌想当然。实践证明,“想当然”往往会导致出错。
3.大胆质疑
为了保证书刊质量,防范原稿上的差错再现于书刊成品中,校对人员如发现或怀疑原稿上存在错漏和问题,应该积极、大胆地在校样上提出来或填写“原稿疑问单”。校对结束后,可提请编者或编辑排疑。
大致而言,对于原稿上存在的下列问题,校对人员都要提出质疑:
(1)政治性、思想性的问题。例如,涉及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存在过时的、错误的、不确切对历史人物歪曲描写的现象;宗教和民族方面存在违背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歪曲宗教的提法或解释等;以党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传记文学)中,有虚构重大的党史史实、礼仪和民族风情、习俗的字句等;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等等。
(2)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例如,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使用不当;异形词选用不规范;存在错别字或外文拼写错误;引文有错漏或张冠李戴;数字、年号、庙号、生卒年有误;国名、民族名、人名、地名有错漏或译名前后不一致;编者、作者姓名误写或脱漏;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笔误或漏改,等等。
(3)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问题。如显著的文句不通、文义不明、词性误用、搭配不当;重复啰唆或前后矛盾等。
(4)知识性错误。例如,和教材版本不相符,直接将某一版本的讲解或题目搬到另一版本;解析错误,答案错误;后挂、超纲等。
(5)规范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混用;量和单位及其符号未按国家规定使用或前后不统一;科学技术术语或学科专用名词有误;各种专用符号(如音符、数学符号、化学符号、生物学符号等)有误。
(6)格式方面的问题。例如,插图、插表、公式等存在图文不符、表文不符、公式与正文不符的错误;图版上文字、数字有错误,画面有错漏,地图上的国境线有偏差或脱漏某省某地方;插图、插表及公式存在序码的错、漏、重复和不连贯等;注文的注码不连贯、顺序颠倒,等等。
(7)大段性失误。例如,原稿因检查核对不仔细而缺页,或虽页数编码连贯而文句却明显不连贯;原稿次序放错造成校样内容前后错乱;计算机操作失误造成原稿混乱,或脱漏(若干文字或整段丢失)、或衍文(若干文字或整段重复)、或颠倒(若干文字或整段颠倒),或出现乱码,等等。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从哪些方面分析稿件所写内容同读者的相关性与接近性?一篇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大小,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要点进行判断:(1)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全社会各成员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还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局部利益、暂时利益。前者较后者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局有更大的相关性。如“四人帮”的被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新闻,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也产生重要影响,选用价值极高。(2)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法人是现实生活中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前者较后者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往往是矛盾的焦点,反映这些矛盾和推动解决这些矛盾的稿件,对读者而言往往更具有相关性。相反,与矛盾的焦点距离较远的,其相关性也相应减弱。(3)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关体制、思想方面的发化,还是某些具体做法的改变。变动的深度不同,读者的关切程度也不同。例如有两篇写中学变化的稿件,一篇是写以培养农村适用人才为目标,着眼提高学生素质。另一篇是写农村中学某门课的教学方法有了改变。显然,前者影响大,后者影响小。(4)比较变动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些稿件反映的变动同时构成同一客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这些部分中,一般而言,处于核心部位的比处于外围部分的更为读者所关注,起主角作用的比起配角作用的更为读者所关注。因为前者较后者在整体中居于重要位置,起着更大的作用,对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影响。比如,同样是反映迎接亚运会的稿件,有的是写亚运会主体工程竣工,有的是写与主体工程配套的设施竣工。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5)稿件所写事实中的某些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等)是否有特殊意义,这也是判断稿件是否具有相相关性的一个因素。特殊意义是指着些要素与众不同,由于它的存在能使新闻事件对人民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例如,具有显赫身份和某种权威性的任务、险要的地理位置、千载难逢的时刻等足以引起读者关注的,都可能使新闻中蕴含的价值增加。比如,稿件写到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看法,如果这种看法出自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么国内外都会很重视,因为这位领导人是代表党和国家表明某种态度的。(6)稿件内容的接近性,也是编辑分习和选择稿件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读者对于其所熟悉的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动,都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是一种地理上的接近性。如一些有关革命老根据地发展发化的报道,之所以能特别拨动老同志的心弦,感情上感到寄托和满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地域上接近以外,稿件所写对象与读者某些特点相类似,也会使其具有接近性。如青年读者喜欢有关青年的报道,就是因为他们与新闻中的人物是同龄人,两者在思想感情上、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易于理解对放,易于感情上沟通。
判断题 进行电视摄录的基本方法有(挑、等、抢、摇、移。)
判断题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1)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段话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判断题 选题: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新闻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判断题 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基本论证方式有几大类?彼此有何异同?(1)新闻评论的基本论证方式具体有立论与驳论两大类:立论,是指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驳论,是以反驳别人(或论敌)的某种错误观点(或反动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传播真理。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2)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驳论和立论都需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通常都需要“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3)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①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驳论重在从侧面、反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驳斥对方论点。②从论辩的过程来看,立觘包括“确立论点一组织论据一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一确立论点一展开开批驳”三个步骤。形成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③一般而言,立论是目的,驳论是为证明立论的正确性,是证明自己立论的一种手段。立论有时在破的基础上进行,“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即此意。立论是议论重心,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确立自己的论点。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驳论方法,指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判断题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通讯与一般记叙文不同之处在于:通讯属于新闻作品,要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现实,因此在表现手法上又具有直接和实在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叙述的直接性通讯写作中,叙述的直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开门见山,直奔主要新闻事实有时,直接交代新闻的五要素或六要素;有时,直接交代记者采访目的和采访过程;有时,直接交代事件的影响、后果等。②上下连接,过渡照应通讯中故事与故事之间,场面与场面之间,以及开头与结尾等上下文之间,都常常需要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它们组合起来,连接成篇,以体现作品的完整性。③简要穿插,对比衬托通讯要写得丰满厚实,读起来有味道,能引起一些思考和联想,就需要有适当的穿插、对比、衬托。而这些穿插部分、对比部分、衬托部分,又毕竟不是主要的新闻事实,都不能成为文章的主要展开部分,不必详细具体地描绘。于是,就用直接叙述的方法作简明的交代。(2)描写的直观性通讯写作的描写,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为通讯是记者直接采访的详细材料的记录,特别是许多现场采访的材料,更具有新闻感、现场感。人们读通讯报道,就是为了从通讯报道所反映的一个个真实的侧面中去比较直接地了解新闻现场的实况。因此,通讯报道中,常常强调要有目击式的采访、目击式的描写。通讯写作中,描写的直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记者亲眼所见,如实写来。描写,简要清晰,实实在在,可感可触,都是现场目击,稍有疏忽,就观察不到。②事后采访,重现场景。有许多事情不可能在当时就采访到,就要靠事后深入采访,然后把当时情景如放电影一样再现出来。③记者出场,进入事件,成一“角色”。通讯写作中,记者的出场是常见的。记者出场有时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可以把见闻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可以成为新闻事实的见证人。有时,由于记者采访调查的艺术,还可以推进新闻事件的发展,扩大新闻线索,挖掘蕴藏在事件深处的材料。不少成功的通讯报告,都有记者出场,介入事件,成为新闻事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3)议论抒情的实在性通讯要写人记事,要描景状物。这些都是主要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有所议论有所抒情。但是一般地说,这种议论和抒情的笔墨都不宜太多、太明显,而应将它们寄于新闻事实的交代之中。写作时,常常从三方面入手:①寄情理于人。就是以深含感情的语言,深含见解的语言去描写人物,把对人物的情感和认识凝聚笔端。②寄情理于事。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时,情不自禁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事件的认识和感情。③寄情理于物。就是作者在描述某一物件时,将浓郁的情怀和深刻的认识,融入描绘的笔端,表现出鲜明的爱憎。(4)对话的实录性在通讯写作中,各种对话极为常见,使用得相当广泛。许多访问记、记事、小故事都是用对话作为主要形式的。在其他一些通讯作品中,常常也少不了用对话穿插其中。这说明,对话是通讯写作手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讯写作中的对话,应该是实录的。人物在当时当地,说了什么,怎么说的,都必须如实反映,不能生编硬造,无中生有;也不能添油加醋,随意夸大。真实、自然是通讯对话实录性不可或缺的两个内质。通讯对话的实录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直陈其言,不改其貌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有改用作者的叙述来表现的。这种改写的方法,虽然近似复述原话,却也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通讯作品的对话,却往往是直陈其言不改其貌,即使是为了叙述,也照实直搬。②实话实说,突出个性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是要进行大量加工和提炼的,只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作家往往可以杜撰出来。通讯作品中的对话,虽然不是真实人物每一句话的罗列,但也要进行一定的剪裁、加工,并且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
判断题 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