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交互性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称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征。
判断题 稿件标题是形成网站风格、体现编辑思想的重要手段。
判断题 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
判断题 新闻编辑工作的当代性特点。新闻编辑工作发展到当代,其性质和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发化,但在编辑环境、编辑取向以至编辑工具方面却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1)编辑环境复杂化编辑环境是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当今时代,编辑环境充满了变数,出现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①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平与发展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同时,国际产业结构加速重组,产业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代科学技术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②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现阶段既是一个逐步走向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和困难丛生的时期。人们面临着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③与社会环境一样,人类的生态环境也今非昔比。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粮食短缺,能源枯竭,资源匮乏,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环保报道热”已见端倪。当代编辑环境互动和变化的广度、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多、加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催生出无数新闻事实,给新闻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源,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编辑人员判断和把握新闻的难度。新闻编辑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编辑取向优质化重规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越来越成为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当今时代,大众传播业空前繁荣。发达国家的报纸、广播和电规,尤其是网络媒体向国内外同时扩展和渗透。在中国,报纸、电台和电规台的数量都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十几倍。面向市场以后,千方百计争取受众和广告主,以求生存和发展,造成绝大部分地区被多级、多种、多时段新闻媒体重合覆盖。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不断被新兴媒体所瓜分,竞争空前激烈,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现实,新闻报道粗制滥造无异于自杀。惟有实施精品战略,优化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提高新闻的有效供给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新闻媒体纷纷确立质量兴报、质量兴台的方针,尤其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进入21世纪,这种呼唤和追求的势头有增无减。可以预见,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报道优质化的取向将愈益明显,对新闻编辑工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3)编辑工具电子化20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的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化,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随着电子出版系统的问世和不断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系统陆续从单纯的激光照排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迈进。在中国,新闻界“网上客”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继“换笔热”之后,又掀起了“上网热”,即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信息。互联网已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编辑工具电子化为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给岗位职责、操作方式以至工作语言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编辑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判断题 简述隐性采访及适应的范围。(1)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分类: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在今天,隐性采访已被新闻界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隐性采访一般可细分为体验式采访和伪装式采访两大类。①体验式采访体验式采访指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获取与关信息的采访方式。例如记者以普通购药者的身份,到药店了解处方药物的销售流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这就是记者作为社会普通一员进行的体验式采访。②伪装式采访伪装式采访即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例如,在广东电白县高考作弊案中,记者就伪装为愿意高价收购高考答案的人,以接近传递答案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想见,如果不使用这样一种一种伪装方式,是很难接近警惕性颇高的犯罪嫌疑人的。(2)隐性采访的方法①寻找线索和线人;②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③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④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⑤贴身暗访;⑥获取必要证据;⑦隐性采访中的观察;⑧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3)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侓制约,二是道德制约。它适用的范围包括:①为了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使用显性采访的方法无法达到日的,此时记者可以考虑谨慎地使用隐性采访手段。②为了获取一些犯罪团伙,如毒枭组织、传销组织,或犯罪活动,比如毒品交易、买卖假文凭、私刻公章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罪证,如果记者公开身份和采访目的,不仅不能采访到需要的素材,还可能遭遇生命危险。这时,记者只能采取隐性采访。
判断题 摄像机的变焦杆两侧,“W”代表长焦端,“T”代表广角端。
判断题 报道的组织实施:1报道进程:指报道的组织过程。报道进程分为:a部署与开篇(直入式、铺垫式);b展开与控制;c结束(封闭式、开放式)与总结。2报道时机:指报道进行的时间。报道时机分为:a配合式;b即时式;c预见式3报道方式:指报道者反映报道对象的方法。A集中报道:指短期内集中较多篇幅反映某一事物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一定的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使整个报道突出、醒目,可以表示重大的主题和强烈的感情。B连续报道:指报道者随着报道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连续及时作出报道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及时、完整,这种报道方式多用于突发事件。C系列报道:指从事物的各个侧面及中展开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全面、深刻,这种报道方式多用于反映一些具有深度,带有启示性和研讨性的问题,有时也用于反映重大的典型。系列报道在迅速及时方面不如连续报道。D组合报道:指用一组稿件反映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同一类型的情况,或针对同一主题进行报道。组合报道多用于揭示某种状态和存在的问题。
判断题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7日首次访美。关于中美关系问题,温总理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请以此为《光明日报》撰写一篇800到1000字的短评,标题自拟。示例如下:中美关系要以和为贵更要和而不同张国庆1955年4月的一天,在印尼的万隆,周恩来总理做过一次令人难忘的即席发言。面临着猜疑、谴责和会议随时可能不欢而散的局面,他上来第一句话就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并强调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一席话,不仅将敌意化为敬重和钦佩,还使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深入人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是面临着猜疑和谴责,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的演讲中以充满亲和力的话语表态说:“近一段时间,中美贸易方面有些分歧和摩擦。各方面对我此次美国之行颇为关注。我首先要告诉诸位,我这次是为寻求友谊与合作而来,不是来打‘贸易战’的。这一明朗的姿态让许多人放下了心里的“武装”。中美合作的前景无疑是迷人的。早在温总理访美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就指出,中国将紧随美国和德国,一跃成为本年度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并且认为中国不像其邻国日本那样,只向国外销售产品却不打算进口,中国经济相对来说要开放得多。在纽约,温家宝在讲话中证实了这种说法。他告诉人们,今后三年,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并暗示在总计1万亿美元的进口中,美国所占的份额一定很多。他笑着动员美国企业家要抢抓机遇,开拓中国市场,因为“我们是朋友,不是对手”。温总理提出的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五条原则更是彰显中国人的建设性和大气,也使得外交官和分析家们相信,温家宝的美国之行将会是一次成功的访问。在谈到互利共赢时,温家宝提出中美双方要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己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中国已经做了很多,那么美国呢?仍然还是动辄设限和制裁?还要继续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吗?球踢到太平洋对岸,接下来就看华盛顿如何表现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诚意了。事实上,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在一个富国常被指责进行不公平贸易和关闭自身市场的时代,中国却是一个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常将经济让步与政治条件挂钩,而中国就没有附加这样的条件。从根本上说,中国是希望通过开放经济与其他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是希望共同把“蛋糕”做大、通过扩大经贸合作来化解分歧的。这一姿态所表现出的中国人的开放决心和从容气度足以令一些美国人相形见绌。中国政府也很清楚,仅有和气是不一定能“生财”的。“以和为贵”,还要“和而不同”。在强调共同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同样希望美国能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解除对中国高新技术出日的限制。一方面,我们“真诚地希望,美国有关方面把那些陈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抛到太平洋去,另一方面,我们也做好了与“陈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打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