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作者修改与编辑自己修改有何不同?
作者修改与编辑自己修改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作者修改可以使编辑和作者达到交流、互动。
因为编辑的意见一方面可以启发作者思路,作者根据掌握的材料可能会有新的补充,从而增加稿件的内涵。另一方面,编辑的意见未必都是恰当的,作者了解实际情况多,可能会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编辑的意见不妥或不全面,通过双方交流也能给编辑以启发。通常是对一些时间不很紧迫,又需要较多修改,而且还需要补充采访,获得新材料的稿件,往往采用这种修改方式。
(2)编辑自己修改比较快捷,不耽误报纸及时出版。
对那些改动不是很大很难,只作个别改动就可以的,或者发稿时间紧迫的稿件,编辑一般是自己动手修改。报纸上的多部分稿件,尤其是消息类报道,都是编辑修改后刊登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记者的理论素养:记着的理论修养,是知己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结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个人来说,它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就无法胜任自已的工作。记者的理论修养的高低和报道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
判断题 隐私权:隐私权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性采访,尤其是电视隐性采访,往往采取“偷拍”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判断题 新闻编辑:广义:所有对新闻作品进行加工的人。狭义:新闻机构中专职从事新闻的策划、修改、形式表达的工作人员。是以他人的新闻作品为工作对象,按照媒体的编辑方针,对新闻信息分别进行评价,选择,加工,配置,协作组织版面或者节目,公开传播给受众,并且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报道工作,为受众的需要服务。按照媒体的不同分为: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网络。按照工作内容不同分为:文字,图片,版面,也可分为消息、评论、专副刊。
判断题 “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
判断题 突发性事件因其小可预知和灾难色彩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哪些困难:(1)记者的采访写作大多在事件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不容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缺乏现场感受,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向读者展现这个事件。即使赶到发生事件的“现场”,有时也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来做报道。(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常常伴随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而我们的报道大多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因此,去调查这一事件本身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的损失,导致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可能是假相,这使得记者的调查更加扑朔迷离。这时候,记者面对的难题简直与公安人员相似。这种事件的调查,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惕“失实”的陷阱。(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判断题 带主观框框调查: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背鞋找脚”、“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有意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主观意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这种主观意义的求证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很省事,其实很有害,因为它不是从事物的总和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结果必然得出歪曲亊物本质的结论。同时带主观框框调查,还容易寻致这样的后果:“两耳不闻题外事,一心只想塞框框”,看不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发化,新问题,题目会越来越少,思想会越来越狭窄,报道会越来越简单化。如此发展下去,记者会变得懒惰起来,在采访中开动脑筋思考,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
判断题 如何对新闻稿件中的立场观点进行修正?对新闻稿件中出现的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进行修正,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新闻稿件中涉及的敏感的政治和政策问题的文字表述要特别注意审查,严格把关。新闻稿件因文字表述不当导致出现政治差错的情况比较常见。一般而言,通过编辑选稿这一关,被选择刊登的稿件大多不会在政治导向和原则问题上有大的差错,但是,稿件中一些具体的概念、论点或提法仍可能有失准确、妥帖。最显而易见的是用字、用词的不当,导致出现政治问题。(2)对新闻稿件中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修正因事实与观点不一致导致的差错。有些稿件,单纯从新闻事实方面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事实与新闻观点相联系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新闻中的观点难以成立,这是因为新闻事实不能支撑新闻报道的立场和观点,它们之间缺乏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3)对新闻稿件的选材和角度进行分析,修正因选材与角度不当导致的新闻立场观点方面的偏差。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认识的反应,新闻稿件对事实的表现总是受到记者本人的认识水平、采访的客观条件和稿件篇幅的限制,因此,新闻稿件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也与这些限制有关。对新闻报道的角度与取材还会影响到一条新闻的兴趣和品位,编辑在改稿时就要分析记者或者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强调的是哪些要素,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事实,这种角度和素材的选择表现出来的趣味是不是正确的健康的,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放弃新闻专业原则的庸俗报道。(4)对于新闻稿件中涉及案件和法律方面的内容,要特别慎重地把握分寸,注意防止“媒体审判”。由于新闻媒介面向大众,'已对案件的报道与评议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这就会对一些尚未查清或有所争议的案件的判决形成干扰。所以新闻报道要注意避免“报纸审判”的情况出现。即使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案件,在报道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①对残暴的、淫秽的行为不宜作过细的描写;②对于案件中的受害者以及某些失足者的姓名应该加以隐匿。(5)对于新闻稿件中可能造成的“泄密”内容要从严把关。在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各国情报机关获得情报的重要来源,新闻编辑也需要注意新闻稿件中可能出现的泄密问题,以防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新闻稿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信息量过大、报道过细引起的泄密;②报道时问把握不当引起的泄密;③不注意内外有别造成的泄密。
判断题 新闻记者认识国情.立足国情,首要的便是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