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是指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予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由于特约记者在该新闻单位里没有编制,所以不领取该新闻单位的工资(稿费除外),他们通常还在原单位领工资。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专栏评论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特定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主要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署名评论。在我国评论史上早已有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类型也不断丰富。
判断题 在电视画面组接过程中,运动镜头比固定镜头要长一些
判断题 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
判断题 报纸版面的强势:版面具有的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
判断题 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美国的广电媒体进行监管,颁发许可证。
判断题 网民对网络稿件信息的获取一般是通过稿件的内容提要来实现的。
判断题 重读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就风貌通讯的采写以及记者素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1)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发表的通讯集成《中国的西北角》,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西北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读后感觉到作者的爱憎、愤怒和忧虑之情绪。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记者本亦是视生命如草芥之人”,范长江的责任感和对亲身实践的重视,最终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北的土地,得到一手的资料,为民众、为历史创造了宝贵的财富。(2)同时,在通讯集里也可以读出他的孤独感:“惟他们(两名撒哈拉向导)彼此用突厥语谈话,记者丝毫不解,颇有身入异域之思”,当他在无边的戈壁滩孤独前行时,也念起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诗句。然而,这样的环境客观上也促使范长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之根源、人生奋斗的意义。川西高原的夜晚,当他晚上荷枪披被,值夜警备时,却能在荒芜的环境和静谧的心绪中不断思考人生。(3)在进入青海、陕甘一带之后,作者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篇幅增加,解决策略也更加中肯。也许是途中这类境况太多,刺激作者思考更为直接、实际的解决方法:对兰州经济地位衰弱的分析,以及重税苛捐的危害和根源,对渭河平原商业衰退的解释,对青海民族宗教问题的思考等等,都为当地百姓的利益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得出这样的思考和成果,除了范长江先生具有的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历史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百姓的情谊和对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
判断题 过期胶卷会产生灰雾度大、反差降低、黑白两个极调受到损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