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面一段中我们提到了“景深”的概念,在拍摄中合理地利用景深的效果可以为我们拍摄的照片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因为它可以更加突出你所要拍摄的对象。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成影像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而这部分画面应该具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此外,景深还有两个重要的效应:
1、微距拍摄时的景深比被摄体在较远的位置的时候要小;
2、如果在光圈和景物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的焦距越长,得到的景深越小。所以大家现在便可以得知,景深大小(也被称为深浅)的控制其实也就是对光圈大小的控制。
操作:除去自动拍摄模式外(光圈、快门均由相机自动调配),对光圈和快门的使用共有三种操作方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手动模式。
光圈优先:顾名思义,光圈优先便是以我们自行手动设定的光圈数值为准,再由数码相机根据当时的环境及光线自动给出快门参数加以配合。当在同一环境内,光圈越小所进入的光线也越少,此时相机便会延长快门的曝光时间。光圈优先在数码相机上一般用“A”来表示。
快门优先:同光圈优先的类似,快门优先便是由我们手动来设定快门的速度,而光圈的大小则由相机自动加以配合。一般情况下,如果手持拍摄,快门的速度最好不要低于1/60秒,不然很容易出现握不稳相机,而使画面模糊的情况。当然,假如定力足够或使用脚架,便不用担心稳定的问题了。快门优先在数码相机上一般用“S”来表示。
手动模式:相机的光圈、快门全交由我们自己来进行设定,这就是全手动模式。不过这对使用者的水平和要求就要相对较高了,但好在数码相机的拍摄照片不计成本,并且还能够即拍即现,所以有时也不妨用它来试试手。手动模式在数码相机上一般用“M”来表示。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特点有哪些?(一)以新闻事实为依托(二)时效性(三)思想性(四)论理性(五)大众性
判断题 “反调查”:“反调查”是指记者在调查某一事件时,有些人为了掩盖他们的错误,维护他们的私利,背着记者而进行的一种调查活动,妄图以此推翻记者调查的结论。碰到这种情况,记者要排除种种障碍,依靠党,依靠群众,认真做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找出可靠证据,打破“反调查”。
判断题 严禁在标题中使用“网曝”“网传”等不确定性词汇组织报道或者表述新闻基本要素。()
判断题 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制定的编辑工作准则。每一家新闻媒介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这一方针是根据媒介定位与发展战略对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媒介的受众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水准和风格特色,是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媒介的编辑方针为媒介新闻产品设计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任何新闻媒介都要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确定媒介定位和发展战略。编辑方针的具体内容包括;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水准和媒介的风格特色。
判断题 120单反相机由(机身)、(镜头)、(后背)组成。
判断题 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政治周报》:1925年12月创刊于广州,毛泽东筹办并担任第一人主编,并撰写发刊词。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撰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评论,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6月停刊。
判断题 线上推广企业博客,企业可印刷一些宣传资料,在上面添加企业博客网址。
判断题 根据关于钱学森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问题”的文章写一篇评论,1000-2000字。附材料: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国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规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得是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模式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是。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有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这里的学术气氛非帯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上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亞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边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谭家祯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孜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亨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绝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核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复杂问题。所以人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解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能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没有大师,大学咋培养出创新人才?文目国昌钱学森晚年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忧虑、对一些大学的评价等,在媒体发表后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热议。这是一件大好事,它将进一步带动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办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在讨论。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议来议去,好像真正落实下来的措施核办法不是很多。相反听到、看到的却是大学里楼房盖了多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多少、又扩招了多少学生等。至于说这个大学的特色是什么、有多少出类拔萃的教师、培养出了多少有贡献的人才等,虽也有点“动静”,但似乎很少、很少。这样就冒出了一个问题:办好大学的根本是什么?今后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现在我们实在应很好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考虑这个问题,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似有警醒作用。他说: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此话虽短,但却深刻地道出了办好大学的实质。办好一所大学,无疑需要很多条件。诸如良好的生源、一流的设备、充足的资金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其中最重要癿是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要有大师级的人物,此乃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办好大学的根本保证。师者,传道释疑解惑之谓也。然师有高下之别、大小之分。大师者,必是学术造诣高深之人,必是教授方法灵活之者。由这些大师来执教,授课之精细,究学问之高深,导研究之巅峰,效果俱佳自不待言。所以,中外一些大学都在聘请大师上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以壮实力。当年北大在蔡元培先生主政时,“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着力聘请社会上不少知名教授来校任教,使北大声名鹊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也深谙此道,他说,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从世界各地请到大师级教授来校执教。哈佛大学在这方面更不落后,迄今已吸引来130个国家的5300多名一流学府的教授来校担纲。由此观之,力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当今时代之潮流、办好大学之要旨。师者,需名实相符,具有真才实学。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论及文章时曾言:“文章如金精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大师级教授也是如此,非自我标榜能凑效,它有一定的宏观标准。因而在聘任上务必要精挑细择,实行竞争上岗。这里,容不得“滥竿充数’,来不得迁就照顾,更不允许巧立名目,暗度陈仓。唯其如此,才能确保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形成。相形之下,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如何呢?重学历、看学位,这一点是做到了,不具有学士学位就别想到教室讲课。但博士中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授虽学问不错,但用在本校教学的时间斿闱不是很多,更别说给本科生讲课。还有一些人是“满天飞”,一个讲稿到处演讲,赚点钱财了事。如此情形,怎么能有大师级的教授产生呢?而没有这些大师级的教授,又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大师级教授,为大学之所需。现在应把这个问题摆上日程进行解决。只有将之认真做好、做实,刌则大学才真正有望矣!当前各大学正处于竞争发展时期,是甘居中游,缓慢前行?还是脱颖而出,卓然而立?其中重要一条就在于是否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出大师级的教授。此举已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之事,望各大学的校长们思而行之,着力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