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如何理解“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1、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媒介获取利润的全部秘密在于:它向广告客户出售受众,出售广告。而对于报纸其秘密在于两次出售——向读者出售报纸,然后向广告商出售受众。对媒介来说,谁拥有受众,谁就拥有广告,谁就拥有利润所以说:“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

2、在西方各国,大众传媒号称“第四势力”。其实质是媒体背后庞大的受众及受众所代表的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舆论的力量是任何政府、商界、各行各业不敢小视的。故称“受众是传媒权力之源”。

由此得出重视受众的传媒不一定成功,但不重视受众的传媒则一定不成功。中国传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传播者为中心。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当新闻媒介真正走向市场,对受众的重视才真正开始,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介的“衣食父母”,是新闻媒介真正的上帝,中国新闻媒介开始了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过渡。伴随这一过渡,媒介更加重视受众调查,真心接受受众各种形式的反馈。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感光度:指胶片对光线的强弱的敏感程度。

判断题 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判断题 科学发展观是之大经济建设的理论,不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

判断题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是:(1)为人民服务(2)为社会主义服务(3)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判断题 新媒体网络矩阵应该全部搭建越全越好

判断题 “专访”的访问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记者需要在每个阶段做好相应的工作,才能确保出色地完成“专访”。具体如下所述:(1)专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专访事前的准备包括:①背景材料有关被采访者尽可能全面的背景情况。例如他的年龄、专长、成就、爱好、经历、性格、习惯、职业、家庭等。如果是进行问题专访或者事件专访,除了对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之外,还要尽可能掌握与所采访的特定问题或者事件有关的背景情况,这个问题或者事件的来龙去脉,它与其它问题或者周围事件的联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熟悉掌握背景情况,就是摸索、寻找被采访者的脉络,这是为确立采访的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排除意外的障碍,深入挖掘专题材料打基础的。②知识资料专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不完全一样,由于特定的人物与特定的话题,其采访不可能光“打外围战”,提一些泛泛的一般性问题。被访者所回答的内容也必然有一定的“职业”或“专业”深度,尤其问题、观点、学术专访,更会涉及不同的领域中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与被采访者对话。因此,在专访前,熟悉有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课。③问题设计一般的专访都要准备采访提纲。这就需要事先设计,包括设计问题、问题的结构、提出的顺序等。按照问题的性质分类,提纲中应该包括基本问题、随机性问题、储备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按照问题的提法分类,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重复性问题。即使就一个基本问题还可以变换提法,用正面问、侧面探、反面激等多种手法。问题的排列顺序也很重要,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问题之间如何巧妙地转换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专访的效率与成果。④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人的思想、情绪和心态,会随着时机与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恰当的时机与场合有利于引导被采访者进入角色,打开他的话匣子。有时特定的时机和场合还可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活跃思维,讲出感情、讲出有个性色彩的语言来。采访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有时会对记者和被访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①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进入采访后,要尽快形成谈话所需要的合作气氛。在某种意义上说,专访的完成是访问者与被访间者密切合作的产物。而实现合作的前提,要最大限度地取得对方的认同感。但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个人背景的差异,也包括文化、政治、知识结构背景的差异等。记者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对方的这种差异感,第一组问题如何发问,十分重要。美国新闻学家麦克道格尔说:“最好的采访是在一种自然、友好、非正式的气氛中进行。”一般来说,第一组问题就要创造这样一种谈话的氛围。为了迅速地实现彼此沟通,还有一种类型的“开场白”,是从被访者最熟悉的问题入手,也就是说,提出一个只有被访者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引起他的兴趣,以便尽快进入他的话语体系。②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与应变能力在实际进入访谈之后,光有事前周密的准备还不够,临场的控制与发挥很重要。访问者能够自如地控制问题,也就控制了一次访问活动的主动权。在专访进行中,记者要善于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地通过提问把握谈话的方向与话题的深入。这里的应变能力,包括如何根据采访对象本人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提问方式;包括如何避免冷场、如何掌握访谈的节奏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抓住要害问题,即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临场发挥,想方设法追问下去。③注意用眼睛采访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现场、记者。与通讯小同,这里的现场特指专访现场,即专访是在什么地点、场合、环境、气氛中进行的,对于构成专访的内容来说,虽然“现场”处于“陪衬”或者说背景的地位,但它对专访写作能否以真情实景来感染读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专访稿件中如果能有机地穿插一些采访现场的描写,便使全文顿生光辉。专访进行中记者必须注意观察,不仅用“口”采访,而且用“眼睛”采访。观察的重点是现场以及被访者。对被访者的观察,当然比对现场的观察还重要。对力的形象、音容笑貌、举止、服饰等细节,都应在记者密切的视线之中。首先,通过察言观色,尽量了解对方,有助于你掌握采访的进程;其次,这些细节在写作中都可能发挥作用,有助于你写出特点来。(3)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①要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a.专访时要作录音,不能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录与记忆。访问结束后,要认真核对录音,整理笔记;b.稿件最好送给被访者审改。②要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也在于直接引语的准确,要善于抓住被访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述力一式,并把它们再现于专访报道中。

判断题 合适的快门速度是获得高质量影像的先决条件。

判断题 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官方的重要新闻传播工具。明代的塘报无定期,篇幅也不定,一切视军情的缓急和内容的多少而定。塘报传报的内容除军事信息外,个别塘报还有关于邻国情况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