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
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
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②兼容性;③复杂性;④可试验性;③可观察性。
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长镜头是与短镜头相对而言,是在一个较长的不间断镜头里,通过推、拉、摇、移、跟等综合运动摄影(摄像)这种空间连续的场面调度,在电视新闻片中,是不能用长镜头来拍摄的。()
判断题 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4
判断题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作者是柳永
判断题 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作用,促进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
判断题 珠江模式:珠江模式是珠江经济台开创的广播模式。1986年4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记者。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首次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大板块节目,大部分节目为直播,大量播出听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评论等,积极与听众实现互动,节目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珠江台的做法一改过去说教式的,单纯的广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多向交流的广播模式,也进而导致了传统媒体播讲方式的变化。
判断题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一.中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1、香港1第一阶段:1997——2006目标是训练精明的媒介消费者,在个人层面,让他们达到“批判自主”;在社会层面,让他们能够监察媒介,改善媒介环境。主张“社会参与模式”取向,具有强烈的“赋权”意识。2第二阶段:2006——2007基于Web2.0技术,由“接受式内向型”延展至“参与式外向型”2、台湾1理念推广(20世纪90年代)2政策确立(2002年10月)3政策执行(2002年后)3、大陆1理论方面:早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萌芽2实践上:还处于初始阶段总体上,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对转型期中国媒介环境特殊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媒介素养研究与实践推广紧迫性的深入研究,提不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严重不足。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媒介融合的大环境等。
判断题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判断题 新闻写作的认识依据: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1).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2).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