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媒介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变迁

这是媒体单向传播走向终结、互动传播迅速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介必须要由单一的和单向的内容提供模式向多媒体、多功能、多样化、多向度的集成服务模式转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里,全球新闻媒介的生态特点可以用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故事来概括:①关于新闻媒介衰退和倒闭的故事;②关于新媒介兴起的故事;③关于新闻媒介调适和改革的故事。媒介融合研究讲述的就是新闻媒介调适和改革的故事。

2000年3月美国通用媒体公司(Media General)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 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被美国新闻界普遍认为是媒介融合 成功的典范,开启了全球性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也是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 变迁的一种现实诠释。

一、新闻生产会向什么方向变化

2003年,美国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的格瑞森(Bruce Garrison)教授和杜培 根(Michel Dupagne)副教授深人坦帕新闻中心内部,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新闻 中心的主编、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进行调研,以便了解新闻生产会朝什么方向 发展变化。他们设计了三个问题:

(1)怎么界定媒介融合?

(2)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3)需要学习哪些新的技能?

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资源(resources)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被新闻中 心的采访对象们反复提及,即媒介融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对第二个问题的 回答中,许多人认为媒介从业者们的“工作”与“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媒 介融合使得原本的工作流程与角色任务都发生了改变。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 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全能、合作与实战。基于调査结果,两位学者认为:媒介 融合对新闻的影响主要在技术层面,其次在资源层面。新闻工作者角色变化取 决于资源因素、设备因素和责任因素。®

挪威奥斯陆大学传媒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伊戴(Ivar John Erdal)也同样认 为,媒介融合已经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其中职业实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跨媒介生产改变了记者的日常工作方式;②媒介机构内部的多媒体组织结构、实践与观念发生了改变;③不同媒介平台的新闻采编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

蔡雯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一文中,通过对坦帕新闻中心运作过程以及新闻报道案例的分析,认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在日常信息处理流程中,坦帕新闻中心的不同媒体平台之间通过彼此的编前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新闻信息分享与交流渠道,并且专门设置有多媒体助 理编辑职位,出席所有部门的编辑会议,通过这样的一个信息渠道,将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制度化。同时,因为不同媒介平台之间对于新闻的选择标准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平台依然要保持自身独立的决策机制,也就是说新闻信息是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完全共享。

第二,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坦帕新闻中心有专门的编辑部门负责为多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分配任务,而各个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是自愿的,不是由新闻中心强制执行。负责分配任务的办公室编辑除了传送新闻信息之外,还会对新闻信 息的采访和报道提出建议,如把记者派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以及首先在哪个平台发布信息,等等。坦帕新闻中心的编辑部只起到了一个神经中枢的作用,既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又可以直接调用采编报道资源,同时各个平台在执行中又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率先获取到第一手新闻信息的媒介平台可以 与新闻中心中其他媒介平台进行共享,进而将新闻素材转化为视频、文字、图 片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不同的平台展开传播。这样的不同平台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使得同一新闻素材的价值得到放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原有采编资 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单一平台因为采编资源不到位而错过突发性新闻报道的 可能性。

第四,在重大事件报道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摆脱了单一平台的单打独斗, 同一新闻信息在不同平台同时提供,克服了单一媒介平台可能出现的局限 性。例如,电视媒体虽然视听结合,但却转瞬即逝;印刷媒体虽然深人具体, 但时效性不足;而网络媒体又可能对部分年龄层次的受众不具有影响力。 因此,不同媒介平台的分工协作就可以使得媒体的影响力和服务功能都得 到全面增强。

同时,蔡雯还提出了媒介融合中“三栖”记者的概念。坦帕新闻中心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在带摄像机的同时携带照相机,报社摄影记者在带相机的同时携带 摄像机,两者都可以为两个新闻传播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也是融合媒体背景下媒介集团对于全能记者这一角色的早期尝试和扮演。全能记者“往往一身多 职,拥有多方面技能,可同时为不同的媒体平台服务。《坦帕论坛报〉〉记者除了以 往的文字技能之外,还可以兼任摄影和摄像;而在电视台工作的记者除了具备影 像的技术之外,也要学会给报纸媒体提供文字信息”®。所谓“专兼结合,一身 多任”。

二、新闻生产发展变化的三个走向

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导致了媒介发展的融合化趋势,而这种媒介融合的趋 势无论将其归类为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技术、媒介组织融合,还是媒介资源融合,媒介融合最终影响的是媒介的新闻生产,是媒介企业中从业者的职业实践。

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可以这样描述:①编辑部挑选比较优秀的记者、编辑从事新闻采、写、编、评,摄、录、导、播;②经营部将新闻产品和受众卖给广告主 (加上广告);③传统媒介生产了一次性新闻产品,新闻产品被受众一次性消费。

但是,在网络空间和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产品不再是生产一次性产品,也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一个多车间的不断被生产、添加、转换、变形和再利用的复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新闻内容不仅是可以被无数次添加、转换、变形和使用的对象,而且应该被设计为可以存贮起来作为资源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利用。 因此,融合新闻媒体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流程以适应这种媒介融合和媒介生态的变化,创建一个反映融合新闻生产需求的、更加灵活的新闻生产流程,使新闻生产流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它在信息内容上,应该由单一内容转变为集成内容,在新闻生产上,应该由一次性生产转变为多次性生产;在传播渠道上,应该由单一媒介转变为融合媒介;在服务受众上,应该由单一服务转变为整合服务和配套服务。

基于这些思考和观点,我们可以将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变迁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1.媒介资源运用的变迁

媒体新闻生产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信息采集、鉴别、加工、编辑、传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便是新闻信息资源,只有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 合理配置、高效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媒介融合的最大优势。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 新闻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新闻线索的共享。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在新闻生产中,信息资源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新闻生产的初期,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新闻事件的简明信号,获取新闻线索能够为整个新闻采 访的过程指明方向、明确报道思路。对于媒体记者而言,如果无法获取新闻线 索,一切新闻生产都无从开始。记者一旦明确采访思路和采访目标,就应争取

尽可能多地获取大量的新闻线索和信息,为随之而来的新闻采访做好充分的 准备。在整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获取和掌握新闻线索、信息越多,制定可供 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的活动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线索是决定新闻生产质量和水平的“第一道关”。媒体编辑通过接触大量可能的新闻线索.如同淘金一般将真正 有潜力的新闻线索筛选出来。而媒介融合在新闻生产中的第一步往往也就在于 此,通过多平台、多信息渠道的高度融合,向编辑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闻线索以 供选择,并制订新闻采访计划和新闻报道策略。在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实践中, 也同样是将不同平台间新闻线索的共享放在了第一位,通过不同平台编辑出席 彼此的编前会的形式建构新闻线索分享渠道,且各平台又通过多媒体助理编辑 将重要的新闻线索直接带人整个新闻中心的报道决策之中。如今中国许多报纸 和电台、电视台纷纷设立了新闻热线和电子信箱,一些报纸将各个版面的编辑固 定电话、手机号和电子信箱、QQ号都登在了版面上,同时还通过微博、微信同公众互动交流.某晚报甚至为新闻热线安装了36部固定电话。在许多新闻媒体上常看到这样的提示:“如果您有重要的新闻线索,请拨打新闻热线XXX X XXX,一经采用.您即可获得一定报酬。”目前,国内的“报料”价格少者几十元,多者已达万元。“沿海发达地区的南京、杭州等城市甚至已出现了一些 专门靠提供新闻线索养家糊口的人,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新闻报料公司,似乎 有向民间通讯社发展的动向和野心。” 这意味着,专业记者和编辑部的功能将逐步转向新闻的核实、判断、解释。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和评论,大型数据库中的过往记载和草根记者的现场报道,本质上都展现了 21 世纪新闻信息来源的过剩,这些新来源都可以整合进未来的新闻生产流程而作为新闻素材共享。

(2)新闻素材的共享。如果没有新闻素材,一切的新闻生产就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新闻记者常常将缺乏新闻素材的新闻报道称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传统印刷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新闻稿90%的内容来源于新闻采访时所获取的新闻素材;以视听结合为特色的电视媒体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现场的声画效果,新闻产品的生产就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新闻生产而言,新闻素材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信息越多越好,材料越翔实越好,也意味着最终的新闻产品内容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客观。

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素材获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来源于记者的亲身采访、现场观察,可以来源于新闻报料人的告知和提供,也可以来源于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和收集,甚至可以来源于网络。媒介融合所强调的是媒介集团内部不同类型媒介从业者之间的素材在共同平台上的汇聚与共享,强调不同的记者从同一平台上获取的一个素材通过再次互动、连接、分享、加工成为不同类 型的新闻产品。比如,面对一则飞机坠毁的新闻素材,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可以分别做成文字、声音、图像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则可以将整个过程做成动画来演示,同时还可以将一个个目击者、遇难者家人发送在微博、微信、博客上的新闻信息、图片和视频加以连接和整合成更加全面、立体的新闻报道,还可以将这家航空公司历年发生的事件加以回顾、总结,让人从中得到某种原因的暗示与启迪。甚至还可以将国内外以往类似空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机型、国家等做成表格,与其他各种报道编辑成专栏。

可见,建立庞大的巨量的新闻素材库、共享平台和功能强大的新闻素材抓取 工具,让融合媒介生产者可以及时、迅速地得到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符号 表现的丰富的新闻素材,在极短时间内做适用于不同媒体的新闻,是提高新闻产 品质量和水平、提高媒体集团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3)新闻产品的共享。新闻线索、新闻素材的共享产生不同的新闻产品,各 种各样的新闻产品进人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成为其他媒体集团新闻生产的重要 参考,而且可以经过提炼升华成知识信息、决策信息甚至理论信息、思想信息。

在媒介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见到的是对不同媒介平台新闻产品内容的 引用。譬如,在电视媒体中引用印刷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或观点,或者在文字报道 中引用网络媒体调查的一些相关数据。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同一媒体集团内的 报纸媒体可以直接将电视媒体的新闻产品改编为文字新闻发表,使得报纸不至 于在某些重大新闻的报道中缺席,电视媒体也可以同其他媒介相互拷贝、相互改 编、相互作用、相互呼应。当下融合新闻生产的最新趋势,就是让记者携带并使 用各种采访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然后将采访 内容加工、编写成适合不同媒介使用的新闻文本发送到公共平台供本集团的不 同媒介选用。

同其他媒介相比,网络媒介作为综合性、集聚性的展示平台、传播平台,使新 闻产品的共享更为简单便捷,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的文本内容都可以直 接发送、拷贝到网络媒介进行再次传播、扩散,不仅可以解决网络媒体初期原创

内容不足的问题,提升原有新闻产品价值、摊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发挥跨 媒体平台融合的规模效益。

新闻生产中信息资源的融合,归根到底是融合不同媒体机构、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媒体之间、媒体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强化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通,形成整合影响力和共同品牌效应。特别是不同媒介平台的从业者可能掌握或熟悉特定的新闻信息资源,同时也可能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或具备多项不同媒介的职业技能,比如,有的报刊记者可能更加熟悉文字新闻领域的传播形态,擅长文字符号的思维和写作,有的电视记者也可能更为熟悉视频领域的传播环境,具有更强的图像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人物。

因此,新闻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表现为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新闻产品的共享,但是作为新闻生产的生态链,人力资源的共享也属于融合背景下资源共享的范畴。这里所指的人力资源共享并不是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更少地安排人员,通过全能型记者去完成不同媒介平台的采访任务的问题。而是说,不同媒介平台的从业者可以利用自身人力资本直接成为其他媒介平台新闻生产进程当中的生产力。印刷媒体或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们可以成为电视节目中的评论员、 访谈节目中的谈话嘉宾;电视节目的编辑记者也可以为印刷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生产出谋划策。这一方面是融合媒体内部人力资源价值的再次挖掘,另一方面也是融合媒体从业者自身人力资本的再次提升。

2.新闻生产流程的变迁

为了增强新闻媒介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确保新闻生产所需的资源要素能够在融合媒体内部顺畅流通并高效利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形成 一套适应融合媒体新闻生产需要的新闻生产流程。针对于此,西方媒体纷纷进 行各自的媒介融合实验,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不少成功的案例。

(l)WRAL 的新闻生产流程。Capitol Broadcasting Company 旗下 WRAL 电视台的新闻生产流程是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WRAL 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地方电视台,这家电视台的新闻中心除了向WRAL-5频 道提供内容外,还向 WRAL. COM, WRAL FM.NEWS CHANNEL, FOX50, WIRLESS,NC NEWS NET等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由它们编辑加工后对外发 布,这样就形成了以WRAL NEWS为核心的轴心产业链(如图1-1所示)

WRAL的媒介融合模式是将原有的新闻中心直接转变为多媒体新闻中心, 将WRAL NEWS原本为WRAL-5频道提供内容的采编中心转变为整个融合 媒体的新闻信息处理中枢,并为其他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提供新闻生产的素材, 其他媒体平台再将新闻素材经过自己编辑部门的加工处理后进行发布和传播。

(2)融合媒体运作流程。这是来源于坦帕新闻中心试验成功的一种新闻生 产模式。坦帕新闻中心建立的融合媒体编辑室取得成功之后,得到了很多报刊 类媒体的青睐。《纽约时报》《今日美国M华盛顿日报》《洛杉肌时报》等一些美国 大报都已经把报纸和在线的编辑人员融合在一起,以实行各种资源的共享。融 合媒体运作流程的设计思路不同于WRAL新闻生产流程的思路,它不是利用传 统媒介平台来承担多媒体功能,而是另起炉灶建立一个凌驾于各个媒介平台之 上的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美国通用媒体公司将旗下所属的印刷媒体、电视媒体、 网络媒体搬到同一屋檐下一坦帕新闻中心的同时,将三家媒体的编辑部门合 为一体,统管三家媒体的新闻生产,实现整体互动、上下联动。类似的还有 NBC,也是建立统一的新闻采编中心来分别向NBC和MSNBC提供新闻。《纽 约时报》也是将旗下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团队集中在一个功能一体化的新闻 采编中心里。

这一类型的融合媒体新闻中心有着相类似的结构特点:首先,新闻线索通过 各种途径直接进人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再由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决定采访报道策 略、角度等相关事宜,然后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直接协调采访报道资源,其后采访 者获取的新闻素材再通过编辑进人各个不同媒体平台的编辑部门,经过加工处理后进行多媒体传播。

在这个模式中,融合媒体采编中心是新闻生产的第一站。融合媒体采编 中心或者说融合编辑室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管 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共同主导完成整个编辑流程。“如果说传统 的媒介编辑是‘单兵种’作战,那么在融合编辑室里面就是‘多兵种、海陆空’协 同作战。” 0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就如同整个融合媒体的“大脑”和枢纽,通过数字 化技术建立的信息分享系统好比有机体中的“神经网络”,能够以最迅捷的速度 将新闻信息汇聚到大脑,并在大脑中做出决断和调配整个融合媒体中的所有采 编资源。

总的来说,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在融合媒体中主要承担以下五项功能:

第一,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和筛选;

第二,根据新闻信息特点制定相应的报道策略;

第三,调配新闻报道所需的各项媒介资源;

第四,协调各媒体平台之间资源的相互协作;

第五,编辑完成新闻产品并提供给适当的媒介平台。

为了完成这五项功能,融合媒体采编中心的编辑也要进行相应职能分工。 在西方融合编辑室内,一般会将编辑分为协调管理型编辑和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两种。协调管理型编辑又分为新闻流程编辑、资源管理编辑和故事生成编辑。 新闻流程编辑发挥着宏观管理融合媒体编辑室里的信息流动的作用;资源管理 编辑则相当于信息专家,具有高超的信息管理能力,负责全部档案、数据的收集、 分类和整理工作;故事生成编辑负责管理同一主题的多媒体信息流动。®最终 所有的信息汇聚到内容生产制作型编辑手中,生产成为适合不同类型媒体平台需要的媒介产品。

数字化媒介技术是新闻生产的精髓。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数字化媒介技术提供了所有融合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从最基本的数字化办 公,到不同媒介的从业者.都在运用数字化设备来完成工作,进而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每个人的工作串联起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可以通过整个技术网络进 行共享;所有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享;最终新闻产品编 辑、审稿、修改都通过网络完成。

如果将融合新闻采编中心比作整个融合媒体的大脑的话,那么数字化的媒 介就构建了这个媒介有机体的“血管网”与“神经网”。也就是说在整个新闻生产 流程中,数字化媒介技术都是融合新闻生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可以说,融合 媒体中信息的顺畅流通,一方面是制度上的,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上的。当然数字 化的媒介应用系统的开发更多的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对于融合媒体从业者而 言,更多的是适应和掌握系统的应用。

3.媒介从业者能力的变迁

对于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融合媒体时代带来的最大变迁便是新闻从业 者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如果以前人们按照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新闻主播等传 统角色对媒介从业者进行角色定位和职能划分的话,那么当下不同媒介角色之 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并正在呈现出彼此边界交集、范围模糊的特点。融合媒介 的从业者过去在一个岗位上可以用一项技能干一辈子,现在从事一项工作可能 需要具备多项采编技能,独自一人采访新闻之后,带回来的可能也不只是一篇文 字新闻稿,还有新闻摄影图片.新闻音像,发到微博微信上的花絮、感想等。

融合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文字记者最好能够 替代摄影记者完成任务;摄像师最好能够顺便带回合适的新闻图片;甚至最好是 一名记者就可以应付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的各项内容要求。因此,“全能记者” 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也被形象地称为“背包记者”(Backpack),或称之为“超 级记者” (Super Reporter).因为他们是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 新闻记者。这些全能型、高素质的超级记者的采访背包就像一个“百宝库”,背上 它就能独立作战,他们左手是摄像机,右手是照相机,胸口挂着手机,背包里还有 手提电脑、移动电源、录音笔、各种镜头、视频音频编辑设备、文件传输设备和生 活用品等。

融合媒体时代下从业者能力的变迁是一种必然。“全能记者”作为融合媒体 时代的全新产物,对于媒介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这意味着记者不 但要写一手好文章,又要照片拍得好.还要音频、视频做得好.更重要的是,还要 能够根据不同媒介的要求来生产合适的稿件,应付这种挑战可谓是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全能记者”不仅对记者的知识结构、传播技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对记者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一名“全能记者”一天起码要完成三到四篇稿件.其中有文字,有视频。这是平常记者工作量的三到四倍,每天工作时间都将在12小时以上,没有比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是很难胜任的。因此,对于融合媒体中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将是个人精神层 面和物质层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为适应融合媒体新闻生产的高质量、髙效率和髙压力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磨炼和改变。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进行述评:(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①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是二战后日本传播学者提出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理论,这种理论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范畴,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的历史总体进程的同时,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田中义久1970年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②总过程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③总过程理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批判。总过程理论远远突破了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②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④传播学必须把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其实质。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

判断题 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医生进行采访。29

判断题 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

判断题 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判断题 背景的功能: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判断题 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一、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题 客观、公正报道的共性特征①公正的报道原则和客观报道原则都要求新闻记者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新闻事实为根据,公正地对待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人与事。②要在事实与观点之间划清界限。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事实,不能虚构、夸张、编造、想象。新闻报道不应该受到记者本人观点的左右,记者的观点和意见应该与新闻报道分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的方法①坚持公正原则的方法a.全面提供新闻信息,不掩盖任何信息。b.为新闻事件中冲突的双方提供利用媒体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c.准确地反映冲突各方的真实主张。d.给弱势群体和个人信息知晓权和意见申诉权。e.以公开方式及时修正报道的误差,不滥用媒体权力。②坚持客观报道原则的工作方法a.客观地叙述事实而不带有个人的感情和偏见。b.使用直接引语提供新闻事实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c.交代消息来源。d.报道新闻的全貌。e.记者不发表个人的议论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