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日班编辑:组织日常宣传报道人员。包括策划报道、布置采访、联系作者、处理、修改和提供稿件;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工作通讯是指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工作通讯因题材的特点而得名,与记人的人物通讯、记事的事件通讯、记地的风貌通讯不同,它以记“工作”为主。工作通讯在我国的新闻报道活动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作通讯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讯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的同时,还发挥着沟通各行各业、交流彼此工作方面的信息以及向受众直接传达各行各业政策层面、工作层面信息的桥梁作用。

判断题 正透镜是中间(厚)周边(薄)的透镜,起到使光线(汇聚)的作用。

判断题 书稿中,表格左右两侧的边框线必须删除,以方便排版。

判断题 新闻稿件的修改一新闻稿件修改的内容:事实的订正、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语言逻辑辞章的订正、润色二新闻事实的订正:1要求: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2事实订正的方法:分析法、调查法、核对法三观点的修改:1思想政治差错的修改;2政策差错的修改;3选取合适的角度,突出主题四语言辞章的修改:1订正:文理、语法的错误;错字、别字2压缩:使稿件简洁、精炼。3增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必要的内容加以补充。4改写五根据报纸的特点修改稿件:1根据报纸的读者对象;2根据报纸的风格六改稿的程序与方式:1程序:通读全文-着手修改-检查性阅读2方式:a编辑亲自调查,与作者一起修改;b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修改;c直接由编辑修改、润色七改稿工作的注意事项:1不随意修改事实,坚持加工不加料;2尽量保持作者的原有风格。

判断题 (1)“上限效果”假说的含义“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以下三条论据: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换言之,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序或范围的知识。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受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2)对“上限效果”假说的评价①艾蒂玛等人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②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须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③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念是很幼稚的。

判断题 处理主体时不一定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心。

判断题 数码相机:不是用胶卷,通过CCD\CMOS光电传感器进行光电转换而记录影像的新型相机。

判断题 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1)记录性好,便于思考;2)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4)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5)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6)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2、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迅速及时,时效性强;2)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顺序接受,选择性差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现场感;2)亲切感;3)简洁明了;4)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5)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4互联网特点:1)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2)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的无限性;3)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的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