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载《光明日报》1998-09-28)的结构特点。
附材料:
总书记来到小岗村
新华社记者何平本报记者何加正
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来说,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是一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正如小岗村人在20年前的那个冬夜,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被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一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村,来到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
这是一个明媚的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金色的阳光把沉甸甸的稻谷涂上一层金黄,也把丰收的喜悦写在了小岗村人的脸上。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热烈的掌声中,人们看到了走下车的江泽民总书记,看到了随行的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
小岗村沸腾了!
今日的小岗村,向人们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往村里的公路两旁挺立着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横贯村子中央,一排排农家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颇具现代风格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接收电视信号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看着这一切,总书记欣慰地笑了。
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图片,真实记录了小岗村首创“大包干”艰辛探索的历程,浓缩了小岗村20年改革的巨变。
指着墙上的图表,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向总书记谈起1978年底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煤油灯的火光下,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约定干一件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包干到户。就这一个“包”字,使小岗村人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也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历史小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倡导下,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迅速推向全国,“大包干”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肯定和支持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在凤阳、在安徽得到推广。
“这就是你们那份字据吗?”总书记指着墙上那张按有18个指印的字据影印件,一字一句地大声念了起来:“……如此后能干,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要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
总书记一边念着,一边仔细观看这张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字据。那一句句朴实而坚定的语言,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显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旧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中国亿万农民走上改革之路的历史见证。
严俊昌告诉总书记,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打了6.5万多公斤粮,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第一次向国家交了2万多公斤公粮。他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总书记听了笑着说:“农民的语言简洁生动,一下就把家庭承包经营的好处说明白了。”
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在院子里,总书记同当年在包干到户字据上签字的十几位农民围坐在一起,回顾小岗村不平凡的过去,展望中国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历了改革风雨历程的小岗村村民,见到总书记,心情非常激动。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总书记倾诉衷肠。
有的说:小岗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农民打心眼儿里感谢小平同志,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有的说:虽然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其他地方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头赶上。
有的说:农民最希望的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不要变。只要政策稳,农民就有了“定心丸”。
望着眼前一张张质朴憨厚的面孔,听着一番番实实在在的话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
总书记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在场农民备受鼓舞和振奋,他们使劲儿地鼓掌,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
总书记的明确表态,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
谈到2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危险搞包干到户的创举,江泽民说:“在当年‘一大二公’的环境下,你们敢于包干到户,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们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的是改革的勇气,靠的是团结的力量,靠的是穷则思变的精神,说明路是人闯出来的。”
严俊昌颇有同感地说:“当时真是把大家饿极了,不包干到户只有死路一条。”
讲历史的教训,谈改革的成就,话未来的发展,总书记同小岗村农民有聊不完的、说不够的话题。他勉励小岗村人,继续发扬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江泽民告诉大家:中央特别关注农业和农村问题。现在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做好当前的农村工作。同时要加强研究制定下个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农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做好这些工作,意义很大。这次到安徽来,就是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也是来向你们学习。”
这时,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回良玉提议:请总书记同当年参与发起“大包干”的农民们合影。江泽民欣然答应,并诙谐地说:“好啊,不胜荣幸。”随着照相机快门的掀动,一幅意义非同寻常的画面在这里定格,更深深地印在了小岗村人的心底。
小岗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这样一条鲜明的历史轨迹:从20年前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对小岗村的坚决支持,到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对小岗村寄予的殷切厚望,一根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1)这则通讯主要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也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全篇以“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这一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新闻事实和相关材料,围绕总书记的行程展开写作。
(2)纵式结构的时间标志在文章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文章开头的这句“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写总书记到来之前的情况;后文中以时间为序推进写作的标志还有:“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
(3)以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而且便于组织材料。以总书记每到一处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引出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既显得内容充实,又脉络清晰。
(4)对于这种有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报道,采用以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的纵式结构小失为明智之举。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写好导语的基本要求: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打头阵的,而且要简明扼要,故称它是一条消息中的“寸金之地”。那么,作为我们怎么耕耘好这块“寸金之地”呢?总结一些记者和通讯员的写作经验有三个方面:其一,一般地说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三点:第一点,揭示主题,点明内容。最好是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同时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而又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如在首届短新闻一等奖的文章《难忘的时刻》文中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此导语这样写后,不仅揭示出报道的主题,还写出了新意。由此可见,消息的导语写作既不可无病呻吟,也不宜泛泛而谈,一定要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是说明什么事,如此报道的观点才鲜明。第二点,突出精华,抓住重点。导语写作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写作时需要审慎衡量报道的事实,准确判断报道中的精华是什么,重点之处在哪里?初学消息写作的人,比较极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要作出这样正确的判断,需从报道的诸多内容中寻找出信息量最重、新鲜度最强、重要性最大等具有很大新闻价值的事实来写。第三点,简洁扼要,不应罗嗦。由于消息写作一般只有几百字,顶多是“千字文”,导语力求简洁凝炼,反对拖泥带水。如《现场短新闻》,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关于导语写作的基本功。上述三点只是择其要者而言.并未模括全部的要求。
判断题 灯光片的色温比日光片的低。
判断题 广播传播劣势:转瞬即逝,不宜保存;信息符号单一,容易产生歧义;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判断题 颗粒越粗的胶卷,感光度越低。
判断题 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判断题 黑白胶卷的最佳冲卷配方是(D76)配方。
判断题 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
判断题 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微博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