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范长江抗战前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活动 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范长江,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西北通讯时期 1935年至1936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历时10个月,跋涉了西北多个省区, 了解西北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民情风俗等多方面情况,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 上发表,不久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大受欢迎。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民族人民的痛苦生 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2、《塞上行》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冒险于1937年到达西安采访,在西安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周恩来接 受了他的采访,后来周又安排他进入延安采访毛。毛向他详细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解释 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后来他在《大公报》发表了时事述 评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巨大震动,随后写了《西北近影》 《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这些 通讯汇集《塞上行》一书出版 3、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 识,更渗透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有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 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 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其中有些成为传世名篇。其采写过程,充分表现了范长江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深入研 究、知识渊博等素质。 共产党时期 1938年脱离《大公报》 ,1939年加入共产党,后参与创办“青记” 、 “国新社” 、香港《华商报》 等,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四大队”队长,成 为稳产阶级新闻战士。建国后,曾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等三个不同部分。

判断题 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写真人”是最难的,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①能体现时代精神;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不变的尺度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受众目光,并能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为读者树立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易于沟通,新闻人物的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要求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感,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①人物的骨干事例;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判断题 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统一。

判断题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相同属性,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比、类推。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

判断题 反射式测光表用来测定照度。

判断题 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1853麦都思香港,创刊于1853年8月,出至1856年3月,共33期,由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于香港,不仅使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内容: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来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在政治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上的,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因不必顾忌清政府的干涉而能比较客观的公正的反映事情的真实面貌;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1855年,《布告篇》首开刊登广告收费举措,还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判断题 新闻传播相正确于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各种传播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其第一特征就是免费性。

判断题 含义论: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