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邓拓 :1、著名记者,报刊政论家,杂文家。1966年文革中重点批评对象,含冤去世。 2、1937年进入革命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负责人。 1940年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1949年起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亲自主持了1957年《人民日报》改版工作 1957年当选为全国记协主席,因在整风期间宣传报道中跟不上毛泽东步伐而被批评 1958年改任中共北京市委分管文教的副书记,负责主编理论刊物《前线杂志》 1961年为《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的专栏,撰写知识性杂文 他所写的新闻理论的文章,收集在《邓拓文集》第一卷,约15篇 3、邓拓杂文的特点:1961年《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辟杂文专栏《燕山夜话》 ,邓拓 执笔,每周二、四刊登两次。署名马南邨。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与思想熔于一炉,写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 的文采深受读者的喜爱,不久结集出版,广为流传。邓写这些杂文时刚刚48岁,正是一个政论家与史学家的黄金时代,虽是短短千字的文章却将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 的理论修养、精湛的写作技巧融为一体, 是真正的厚积薄发。1961年——1962年,在《前线》 发起《三家村札记》 ,由吴晗、廖沫沙执笔,共用笔名“吴南星” 4、邓拓的新闻思想 1邓最重视的是报纸的社论工作,认为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报纸的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 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2重视报纸的理论宣传,应当就各项问题进行马列的解释,强调理论宣传要从实际出发,力戒教条主义 3对办报的任务和目的上,认为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性报纸是有区别的,全国性报纸的责任是 全面地反映全国建设工作的成就, 解释全国性的问题与任务, 从全国的观点出发并照顾地方 的特殊条件来反映地方生活,解释地方的成就和经验,并把它们普及到全国去,还负有解释中国的国际状况和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保卫世界和平的任务。 地方报纸应以大篇发表地方材料,以地方实际情况和需求发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材料 4群众办报和全党办报,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形式表现群众的内容就是全 党办报的核心。 5十分重视改进新闻报道,提出: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必须选择人民有共同兴趣的事实,刚刚发生的事实,倡导“简明的科学的生动的文风” 。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如下: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是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并带有普遍性、顽固性的特点。几乎有媒体报道,新闻失实就如影相随,从未离开过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复杂,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新闻写作首先要确定报道的主题和角度,这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惟上、不惟钱、只惟实,不盲目地“跟风”和“跟钱”。手中的笔只有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真实性才能得到根本保证。(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谋篇布局实际上体现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要求正确交代因果关系,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对复杂事物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掌握“平衡”原则。(3)在写情节细节时要严禁想当然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新闻事实常含有不可预料的方面,想当然容易失实。(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材料实践已证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可以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新闻报道涉及面广,要求记者培养质疑意识:①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②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③要注意核对数字。记者在新闻写作涉及数字时,要一丝不苟,养成严谨的作风。(5)描写要有分寸感用词造句与描写的分寸感是体现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对人物、事件、过程还是环境进行描写时,都要精心选择用词,力争用更准确、更恰如其分的语言去描述。有些报道失实,缘于记者用词不当或词不达意。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描写,特别是慎用形容词,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至关重要。(6)要注明新闻来源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7)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稿件写完后一般应送审。除媒体内部把关,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以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有些重要稿件按规定还要送有关部门审稿,避免宏观上的失实。

判断题 MC是照相机镜头多层镀膜标志。

判断题 (1)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也有人称之为主干、正文。如果将导语比做“头”,主体便是“躯干”。消息要有一个精彩的导语,以便吸引读者:导语之后,还必须有一个丰满的、文字讲究的主体,否则,同样不能算作合格的消息。主体必须紧扣导语做文章,不能转向,这是主体写作的大原则。(2)主体的任务①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为简洁突出事实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现代导语往往省略一些新闻要素,对事实的叙述也取概括的方式,难以揭示新闻主题。因此,还必须在导语之后,通过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出进一步的交代,通常包括两种情况:a.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b.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②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即在导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之外,增补新的内容,用来扩充新闻的信息量,扩大读者的视野,用来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主体主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a.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b.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③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④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导语有导读的作用,主要通过新鲜、重要的内容,简洁生动的语言,引起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主体则应尽可能小断地提供“亮点”——兴趣点,仿佛曲径通幽,让人感到总有一景在里头:a.运用“色彩”新闻的“色彩”是指在简单事实之外,补充台前幕后鲜为人知、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事实。b.打开包袱中的包袱,即“戏中戏”例如报道某篇文章、某部戏剧或电影获奖,报道某部小说将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之类的新闻,读者不仅对获奖一事感兴趣,也想知道这些获奖作品的内容是什么。

判断题 海波的作用是洗掉胶片上曝了光的银盐。

判断题 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头直接播出。

判断题 新闻失实与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没有关系。

判断题 试述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P213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外商——官办——民营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1923年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全世界各国中也属较早的。主要是娱乐节目,未经北洋政府批准而被停办,功率仅50瓦。(1)1923年,美商奥斯邦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创办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2)1924年,美商开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1929年止。(3)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关于无限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4)1926年,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随后天津、北京、沈阳的广播电台开始播音。(5)1927年,中国最早的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广播电台创办,同年,北京商办的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大规模传播,所以当时广播传媒社会影响不大。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开始在南京播音1932年建成新台,增大发射功率,75千瓦,呼号改为XGDA,成为亚洲之冠,受听范围可达东南亚,至抗战前,国民党还先后办了二十多地方广播电台,形成了一个广播网络。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随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的彻底崩溃而迁往台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有了无线电广播电台这一新生的广播媒介。由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筹办。电台呼号为XMCR,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明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吸取等文艺节目。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与主张,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把声音送到了国统区,其对日广播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43年春因机器故障而暂时停播。解放战争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的解放区的人民新闻广播事业经历了一个发展、收缩、在发展的历程。人民广播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调网初具规模。(1)1945年9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人讲演等;(2)人民军队在收复关内和东北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后,在没收、利用日伪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创建人民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大连广播电台相继开播;(3)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人民广播电台,在宣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解放区,以国统区听众为主要对象,帮助国统区听众了解中共的政策和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情况,通过具体、真实的新闻报道和广播讲话来驳斥、揭穿蒋介石集团的造谣和歪曲宣传。(4)1946年6月,《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颁布,对编写稿件和节目要求,稿件处理制度等都作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5)全面内战后,解放区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新华被迫迁址。1946年11月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广播电台网建国期49——5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入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音,6月,中共中央将原新华社的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廖承志任处长,领导全国广播事业。广播事业与新华社脱离,进入了独立发展的历史阶段。9月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家广播电台,1950年开办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台湾广播业务,这时期创办了《新闻报摘》,《全国联播》两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新闻节目。北京广播电台1950年成立,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建立专台对国外广播。用7个外国语种播音,用普通话、广州话等对海外华人播音。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一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文化娱乐。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对广播事业,新中国采取了全部由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的方针。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农村建立。1952年,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利用电话线建广播站的方式称“九台式”二、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中广播的改革,确定了重点建设对外广播,中央台和地方台并举建设的方针。三、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7——66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1957年以后地方广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新建了一批中等城市电台。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广播电视适当减少了播音时间,强调精办节目,提高宣传质量。四、文革67——77停步不前,跌入低谷(1)1967年开始,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播放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特色节目被迫停办,对台广播节目停办,文艺节目只播样板戏。对外广播也充斥着“左”的政治说教。播音风格“播音八股”。(3)对外广播扩大:农村有线广播发展。

判断题 广播电视是一种宣传工具,它并不形成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