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的繁华与公共利益的隐忧
当下,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生产正处于重构的历史进程之中,新闻生产与公共利益在相互作用中互构着其内在特质与新的边界。这种互动过程使新闻生产者作为个体和群体重返公共生活并以总体性的方式再生着自身,公共领域及公共利益的传播诉求也在量与质上成长着。媒介融合所呈现出来的繁华景观,融合新闻生产者所勾画和描绘的美好愿景,使我们对公共生活特别是诱人的公共利益充满期待。但是.融合新闻生产与公共生活互动共构的同时也在衍生着隐忧, 让人不得不思考:融合媒介所建构的公共领域是否是真正的公共领域?而在这个空间中所讨论反映的民意是否又可以称为真正的民意?融合新闻生产又能否真正地维护公共利益,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实现公共利益?它能否保证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永续传承与记忆?
一、谁是公共利益的媒介代言人
融合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服务空间,通过不同媒介平台生产、管理与内容的融合,融合新闻生产满足一批新生代受众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群体,服务不同的受众,代表不同的公共利益,显然是融合新闻生产所应该遵循的。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中网络受众的互动、网络民意的表达已经成为融合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网络空间的各种投票、意见反馈、态度表达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代表,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然而,融合新闻生产所服务的受众能否代表公众,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又是否符合公众兴趣,还依旧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胡泳在其2008年出版的《众声喧哗》中就曾经提出过相同的问题。从美国的研究结果来看,“从年龄上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代表不了美国人。无论是发言者还是潜水者,都比普通公众要年轻很多。在性别上男性主导了网络讨论,另外未婚者、高学历者、富裕者是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
根据2012年12月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 64亿,互联网普及率还仅为42. 1%,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8 : 44. 2,男性与女性居民的互联网使用率仍存在一定差距;年龄层次上中国网民中10〜30岁之间的网民占了总体网民人数的55. 6%;职业上学生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1/4;而初高中学历的网民占了网民总数的近七成。
从网民规模上来看,占总人口 42. 1%的网民数量显然无法代表所有公众。而现有的网民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网络的使用和普及在我国城乡相差一倍,这样的差距背景,是否意味着来自农村的民意可能会被忽略。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在东中西三个部分之间,还存在着过大的差距问题。
胡泳还引用了胡鞍钢“四个世界”的观点来印证这一问题。“占全国人口 2. 2%的北京、上海、深圳是第一世界,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占全国人口 22% 的广东、浙江、江苏是第二世界,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收人水平;占全国人口 26% 的中部省份是第三世界,只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全国人口一半的贵州、西藏等中西部省份则是第四世界,属于贫困地区。” 0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后发优势惊人,但差距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的又将是网络空间中民意的偏差。
从性别上来看,男性网络使用者比例明显占优势,而同时由于男性与女性网络使用目的和习惯的不同,在网络空间讨论中男性占有更大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在更多的公共利益讨论中,女性利益可能遭到忽视甚至损害。
更为糟糕的是,从我国网络用户年龄层次及学历水平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网络用户是10到20岁之间的初高中学生.他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很多是教学或娱乐,而非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同时,胡泳的研究关注到,“在美国.普通民众的兴趣在网络讨论中并不能精确地得到反映,所以,通过网络讨论来判断什么对美国公众是重要的,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而在中国,网络论坛所反映出来的公共舆论,是较为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对政治有高度兴趣的一个群体的观点。把网络讨论当做标准民意,就好像在用一个城市的富人区中的人口来代表城中所有的居民”®。
由此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网络的使用者、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与社会公众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融合媒体与融合新闻生产如果仅仅将网络民意作为自己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显然在空间和区域选择上都有所偏差。
二、谁来保证融合新闻生产的质量
新西兰学者沃克(Tamara Walker)在关于融合媒体对公共利益影响的研究中认为:“融合媒体对公共利益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新媒体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民主协商,媒介融合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新闻资讯,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提高了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程度与支持程度。消极的一面表现在融合新闻生产的质量可能下降,全媒体记者的报道能力不如传统媒体的记者,媒介融合削弱了新闻报道对公共利益维护力度。”
在维护公共利益中,融合新闻生产可能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的观点,主要源于三方面理由:
首先,悲观的观点认为媒介市场中跨媒体所有权的融合,将导致整个市场中媒体的数量减少,而不同媒介间内容的共享则可能会扼杀新闻的多样性。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变图存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残酷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很多有个性、有特点的传统媒体已经被逐渐地淘汰出局,而宽松的政策导致媒介集团可以越做越大,最终整个市场的话语权被集中到少数几个媒介巨头手中。而在此基础上的新闻生产又变得集约化,通过同一路径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它们的多样化程度是很难保证的。
其次,沃克还认为,“当下不仅越来越少的媒体从事新闻生产,而且内容共享的趋势正在替代独立报道”。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热衷于将同一个媒介信息 加工成为不同媒介形式,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进行多次传播,进而获取信息产品的增益,甚至追求一个记者采集的信息可以供给多家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因此,融合媒介更多地将重点和热情放在增加传播的渠道方法上,而非增加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上。这也导致整个新闻产业中新闻质量的下降。
再次,“很多知名传统新闻媒体人都表示公开反对融合新闻生产,因为融合新闻生产使新闻生产者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反应、去分析”。当下越来越多的融合新闻生产工作是在传播信息而非收集和采访信息,记者和编辑们变得越来越少有时间去进行深度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他们开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经过简单的加工将信息传播出去。
在坦帕新闻中心的案例中,一个新闻记者从到达新闻现场到完成融合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就只有大约半个小时。另外,融合媒体记者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他们忙于操纵各种设备,而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精心地组织报道。
三、谁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
媒介作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生产并保存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和信息。但是,网络传播基础上的媒介融合的大众媒介越来越像一个健忘的巨人,或者说,媒介失忆正成为历史与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疾病,影响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媒介失忆是对媒介记忆的反动, 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吞噬。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Bugeja和Daniela V. Dimitrova在研究了六本传播学专业期刊后发现,在这些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中,其网络脚注在论文发表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后,竟然有近一半都无法链接到原始的文件档案。®而另两位学者Casserly和Bird在测试从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期刊中随机挑选出的500个网络脚注时也发现,42. 6%的脚注已经从原有的网络地址中消失了。®这种媒介失忆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严格控制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中不断增加的网络脚注,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脚注。
在这些学术期刊中被不断发现的“短命”网络注释(Half-life Internet Foot- note)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数字技术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 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进而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问题还在于,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相反却进一步恶化了。
我们看到,曾经在几年前非常普及的5. 2寸软盘,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电脑设备去读取这些软盘中的数据了;1.44寸、3.5寸软盘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遭遇被淘汰的命运;而DAT格式的音乐现在也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它曾经是主要的音乐播放模式;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许多节目同样遭遇到如“短命”注释一样的尴尬,至少也有一半节目内容,不是没有得到很好保存,就是保存得已经再也无法译读。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研究和解决与“短命”网络脚注相关的各种媒介失忆问题,思考媒介失忆产生的原因,分析其解决的路径,千万“不要等到 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现在,中国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轻忽与怠慢,更不能因为部分机体的腐烂和变质,将一个本可解决却不去解决的媒介失忆、信息黑洞问题束之高阁,默默地终结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文化。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跳到一个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和媒介社会。这个社会就像是一个信息交汇的大集市,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信息商品五花八门,交易方式各种各样,任何优秀的管理制度也许刚刚出台就已经过时,制度变革永远是跟在实践的后面亦步亦趋。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尽早开始,以赢得时间,而不要到了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察看一路走来的足迹已经消失的时候,再来思考媒介失忆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融合新闻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融合新闻?回答这个问题须正视商业利益力量和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冲击。
1.商业利益的裹挟
在媒介集团主导下的融合新闻生产其目的是追求媒介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规范化的操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产品的增益销售等,无不是从成本和收益两方人手去增加媒介企业的最终利润。而这些主流的大型媒介集团并不是一门小生意,它们常常与其他非媒体行业主要企业有所关联,并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银行、地产、能源等。“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提出,如今媒体的管理者们已经变得太纠结于新闻行业的经济状况,以至于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基于经济的考量还是新闻的原则。”商业利益所带来的冲击直接造成融合新闻生产在公共利益的守护中出现了传媒的真空 地带,他们不再敢于挑战商业权贵、垄断集团,他们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资源达成商业合作,更倾向于被收买或合谋。进而记者编辑们最终发现他们的维护公共利益理想与诉求其实被商业利益所裹挟,甚至被利用。
2.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崛起
在传统媒体维护公共利益出现真空时,公众谋求其他渠道维护公共利益的呼声就会提高,因此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不断壮大就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公共权利的替代平台。公民自发地投入新闻生产之中,彼此自发地凝聚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维护公共利益的公众力量。这是一股新势力的崛起.虽然在常态下网络空间的公众显得散乱无序.但在面对重大公共利益问题时却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改变事态发展的舆论力量。
“2000年网络泡沫爆炸之后,Web 2.0在一片灰烬中崛起。这一全新的、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特征的网络新媒体现象不断地推进并賦予着网民线下活动的能力。”®万维网的风起云涌和草根的反抗运动,迫使传统媒介不得不以全新的形式来适应新型的媒介社会化趋势。这种趋势对于融合媒体而言.是一种冲击和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网络和新媒体替代了传统媒体所应承担的部分功能后,其结果也许会使一部分媒体信誉扫地、颜面全无,也许会使一部分媒体俯首 称臣、甘愿成为网络的附庸。
无论是哪种结果,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强势地位都已经被撼动,客观公正、服务公众的新闻生产原则已经有些摇摆,而融合媒体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光明。 因为,在信息免费、信息膨胀的年代,公众已经不再需要一个不能为自己发声的 媒介,他们将自己为自己发声。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景物的反射与吸收成反比。
判断题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并拟出评论标题。附材料:58岁的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女大学新生全正国,因严重的高原反应,不适应昆明生活,于近日向校方提出退学申请并办理完退学手续,计划于14日乘飞机返回天津。全正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没能在昆明继续学习下去,非常遗憾。她说:“自己因高原反应血压升高,非常难受,于是提出退学申请,13日己办理完退学手续。自己回到天津后将参加复读学习,准备明年再参加高考。”全正国于1965年从天津市塘沽一中初中毕业,因为诸多原因,她没能够继续上学。国家放开高考的年龄限制后,她2003年重回母校塘沽一中开始学习。经过3年学习,她报名参加了2006年高考,高考成绩是388分,比天津市第三批本科录取线多3分。录取她的昆明理工大学是其报考第三批本科的第一志愿,她填报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正国8月31日离开家乡抵达昆明,9月1日在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顺利办完注册及相关手续,成为了该校的一名大学生,她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感染了春城许多群众和校园内的广大师生,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示例如下:梦想——不抛弃,不放弃58岁去念大学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全正国却这样做了。更让人吃惊的是,因高原反应适应不了昆明生活而只能退学时,全正国也没有放弃,她选择了重读重考。这种勇气是一些年轻人都难以匹敌的。追逐梦想要有许三多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自己的梦想只能自己去追,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去上大学是全正国儿时的梦想,结果初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她没能去成。一晃就是几十年,也许有些人早就把儿时的梦想当成笑话来讲了,但是全正国没有。她像许多十五六岁的孩子一样,读了三年高中,参加高考。这种做法非常脚踏实地,因为她既没有以年老为由让大学对她降低门槛。也不是自己跑到哪个大学旁听就当上了大学。反观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倒没这么踏实地对待梦想。有些人空感叹,这现实太残忍了,梦想遥遥无期,还是算了吧。还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觉得自己期望的那个人实现了梦想就相当于自己实现了梦想。这些都是缺乏勇气的表现。因为实现梦想的过程和梦想成真的喜悦都只有自己能体会,梦想只能自己追。只要是美好的梦想,即使被人嘲笑,也要坚守不放。全正国高龄上大学的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些人就投来质疑的眼光:您这么大年纪了念大学还有什么用,这不是浪费国家资源吗?全正国没有理睬这些。其实晚年大有作为的人多得是,谁说年纪大就做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呢?再者,老奶奶这种执着地追求梦想就已经给别人带去了精神动力,她那些年轻的同学就受到了鼓舞。以后也许会有更多的人为她所动,而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就是功劳和意义所在。另外,如果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为了获得什么实际的利益,那么这梦想就未免太“不梦想”。梦想就像一颗魔法树上结出的果子,不一定每一颗都肥美好吃,但他们五彩斑斓,装点了这个世界的灿烂。
判断题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新闻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判断题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芝加哥学派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特别是对德国社会学家G·西梅尔的理论而言,芝加哥学派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2)芝加哥学派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它试图通过研究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而对之进行改造。芝加哥学派的问题是在迅速成长的城市中拥挤不堪的移民贫民窟里,诞生于乡村社区的美国民主制能否有生存之地。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芝加哥的社会学家来说,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作符号交互论的观点。(4)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判断题 通讯《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约翰·里德。
判断题 灰卡可以测得准确的曝光量。
判断题 直播营销的相关知识及书籍推荐一、直播营销概述直播营销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节目的播出方式,该营销活动以直播平台为载体,达到企业获得品牌的提升或是销量的增长的目的。二、直播营销发展历程自2005年youtube上线后,网络营销方式中多了一个分类——视频营销,而乐视网于2015年7月所尝试的全新营销方式,也开创了国内的另一种营销模式——直播营销。根据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2016年,直播营销模式飞速爆发式发展,被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直播元年”,视频直播节目所创造的收视率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争奇斗艳的各大直播平台前所未有地造就着网红经济神话,迅速聚拢的流量也让“不直播,无传播”迅速成为了刷屏广告营销界的当红口号。时至今日,“直播”仍然异常火爆,俨然成为了品牌营销的新方式,也成为了新武器,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平台也已经陆续开始试水直播营销。三、直播营销飞速发展原因直播营销受到各类企业热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科技因素:移动网络速度的提升,流量资费的降低,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等给了移动直播一个可以无限发展的土壤,从而让企业有了全新的营销机会。二、发展因素:企业需要更立体的营销平台。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营销,传播内容基本上还是以图文为主。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单纯静止的图文传播很可能被忽略,而网络直播的兴起弥补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缺憾。三、优势因素:无论是技术创新也好,还是企业营销需求驱动也好,这一切最重要的根基还在于直播兼具内容创意和良好的互动,更能吸引用户。直播的核心营销价值就是它“聚集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预测,直播将成为每一种产品营销的标配。四、常见直播营销形式[1]模式一:明星+直播当直播营销时代来临,安迪·沃霍那句著名的预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真正成为了现实。不过,虽然来自草根的网红来势汹汹,但至少在当下,明星仍然是直播间的流量保证。明星效应向来强大,特别是直播正进入平民化阶段,有大牌明星出现一下就能抓住眼球产生轰动效应,而且导流能力强,能为品牌带来真金白银的销量。模式二:发布会+直播除了明星直播营销以外,品牌发布会营销也逐渐成为直播营销的热门事件。趁着新品上市所召开直播发布会,在吸引众多媒体报道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推广营销品牌形象。兼具事件营销、网红营销、娱乐营销的优势,效果显著。模式三:深互动+直播虽然业界对直播营销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有一点已经形成共识:直播最大的优势在于带给用户更直接更亲近的使用体验,甚至可以做到零距离互动,這是其他平台作无法企及的。而深互动形式的直播就将直播的实时互动性榨取得淋漓尽致——用户可参加到直播进程中,讨论或直接控制直播的步骤与结果。五、直播营销的优势1、直播营销的互动性强。在直播中,信息传播是双向、可交流、互动的,受众参与效果明显。用户在直播过程中可以跟主播即时互动,可以直接吸引大量粉丝且粉丝的忠诚度较高。2、直播营销过程中,商家可以即时为观众解决产品的顾虑,配合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让即时成交成为可能。3、直播营销的时空适应性更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使人们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主播可以根据粉丝需要来安排直播时间,从而使接受信息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4、直播营销中具有情感交流。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在这个去中心化的语境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集越来越少,尤其是情感层面的交流越来越浅。直播能让一批具有相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聚焦在共同的爱好上,情绪相互感染,达成情感气氛上的高位时刻。如果品牌能在这种氛围下做到恰到好处的推波助澜,其营销效果自然会十分显著。六、直播营销案例分享蘑菇街直播案例:2016年,蘑菇街把直播大屏放到了魔都中心商圈到纽约时代广场,完成了直播与户外广告联姻的直播尝试,用网红直播霸占了一块块万众瞩目的大屏,将直播更直观地带入人们生活的线下公共场合中。这次从魔都到纽约的直播浪潮是蘑菇街将直播与户外广告的结合尝试。主播敏恩、Demi爷爷等15名红人主播,通过大屏幕向观众分享美妆和服饰的搭配心得,观众直接观看大屏幕或打开手机实时观看直播、互动、购买。在车流交错、人群密集的环境中,这不妨说是直播走出室内及屏幕束缚,走近线下的场景化探索。直播就这样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场景化也将成为未来直播营销的考虑因素之一。从营销的目标人群看,蘑菇街的主力用户群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她们热爱追随潮流与时尚。直播网红的风格,美妆、服饰等分享内容正与她们的兴趣完美契合。而城市商圈及中心广场,正是她们消遣娱乐的线下聚集地。可见,直播想要精准地到达目标人群,还是离不开目标人群特征、喜好、需求的摸索及满足。其实早在五月蘑菇街就把网红直播做到了上海市核心商圈的公交车站台的显示屏上。不管是人们在等车间隙打发时间式地观看,还是被直播电子屏吸引停留驻足,在人流量极大的商圈公交站,这种吸睛的方式非常对目标人群爱尝鲜的口味,让年轻人跃跃欲试,也对品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好感,塑造了时尚又接地气的品牌形象。直播营销被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当下,其实还是离不开传统营销的老套路。基于品牌调性及传播诉求,洞察目标人群需求,选择最佳的传播载体精准到达,考虑日趋重要的场景化因素,这些营销基本功,还是一样都不能少。八、直播营销书籍推荐对于想要学习了解网络营销和直播营销相关知识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我向大家推荐如下两本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直播营销与运营:盈利模式+推广技巧+经典案例》——李科成本书围绕直播营销的流程,告诉读者如何养成直播思维、选择直播平台、展开直播策划、确定直播模式、组织直播内容、加大直播推广,还给出了直播变现的8种技巧,并提供了8个不同行业的直播案例。读者可通过详尽的案例,学习直播营销的实战方法。《直播营销与运营:盈利模式+推广技巧+经典案例》图文并茂、案例新颖、实用性强,非常适合创业者、营销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等人士阅读参考。二、《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冯英健本书在对风络营销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网络营销理论和方法体系。全书包括三篇:第一篇是理论基础,通过对网络营销概念和职能以及网络营销信息传递模型的研究,为理解网络营销的框架和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第二篇是网络营销的方法体系,介绍了各种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方法及其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内容包括企业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第三篇是网络营销的实践与管理,是对网络营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具体应用和总结。本书对于系统学习、研究网络营销以及从事网络营销实践均有参考价值。可作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参考读物,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人员的学习用书。
判断题 用事实说话:指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或者说是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总之,是“事实”和“观点”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