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可以轻松的拍摄不同距离的目标,为什么拍摄时还要经常前后移动机位?
焦距的改变会影响景深的大小,画面空间感的改变,同机位拍摄的同一物体的不同景别,不能给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勤跑动走位,选择最佳方位,尽量用标准镜头在中焦距离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眼观察的习惯,拍出来的画面也会比较理想。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编评人的能力结构:(1)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辑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①社会信息(包括时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社会生活信息等)。这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它构成媒介产品的主体。②行业信息,即新闻媒介产业的情报和消息。③来自受众的信息,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是新闻媒介的服务对象,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才能传播有效地进行。④媒介内部的信息(2)鉴别能力。鉴别能力指的是新闻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鉴别能力是编辑人基本修养与工作经验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越高的编辑就越具备对新闻信息的鉴别能力。(3)整合能力。整合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评人员对零散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使其整体效应大于部分之和的一种操作能力。(4)创造能力指的是新闻编评人员突破传统思维、创新业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过程往往表现这样的一些品质:①一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能在大家习以为常之处察觉事物的差异性,能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②探索过程的发散性,即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③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即用前人来尝试过的独特、新奇思维路径和方法解决问题。④思维结构的综合性(5)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指的是撰写、修改稿件的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大小新闻评论的能力。(6)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其指的是报纸编辑使用与新闻传播有关的现代通讯手段、语言工具、技术设备和交通工具。
判断题 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性,都是公民人格权。4
判断题 B门:用于长时间的曝光,按下快门按钮,快门开启,松开手后,快门关闭。
判断题 光线按照垂直方向分可以分为顶光和低光。
判断题 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系。2
判断题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6
判断题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五四时期新旧思潮激战和三大论战三、《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如何进行论战的:一、《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1、内容: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围绕四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2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4要不要革命,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结果:这场论战从1906年持续到1907年冬,为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原因:1革命道路比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2《民报》论战力量雄厚,《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3《民报》以事实为依据,令人信服,《新民丛报》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意义:《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的人改变了立场,加入同盟会,此外,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思潮激战与三次论战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引起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度恐慌和仇恨。在1918年下半年至1919上半年,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在报刊上展开。封建顽固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林秀琴、林绍、辜鸿铭、刘师培。报刊有《国故》月刊(是刘师培等封建顽固派文人转为地址新文化运动而创办的,1919年北京创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号召,反对白话文,提倡文言文,反对新思想,提倡旧思想。)《新申报》、《东方杂志》、《公言报》(段祺瑞反动报纸)等。他们对新文化运动大肆污蔑,对五四运动攻击,《每周评论》予以反击。李大钊《晨报》、《新青年》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回答责难者,也是对新文化的总结。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反对胡适《每周评论》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战。反对为社会主义论战,1920——1921年资产阶级《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造》“社会改良主义”。F反对无政府主义论战:小资产阶级《民声》、鼓吹绝对自由,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三、《大公报》与《新华日报》的论战1、1945年10月,国民党表面上接受了中共的和平团结的政治方针。而实际上对解放区的进攻变本加厉。并无端挑起冲突。对此,《大公报》颠倒是非,把内战的责任强加给共产党。11月,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的社评,公开点名指责共产党,鼓吹“要政争不要兵争”。“希望共产党放弃军队”对于《大公报》的公开挑战,《新华日报》立刻应战,次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事》,予以有力的反击。社论列举蒋介石勾结敌伪对人民军队大张鞑伐,破坏国共双方大量协议的事实,证明内战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社论最后一针见血的揭穿了《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立场。2、1946年,蒋介石公然宣布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方针,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对东北的进攻,人民解放军发起自卫还击,解放长春。这时,《大公报》仍然站在国民党当局的立场上,发表了恶意攻击中共和人民军队的社论《可耻的长春之战》,分别刊登在该报的重庆版和上海版上,污蔑人民的自卫还击是“可耻”,并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内战进行辩护。对此,《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发表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的严加驳斥。社论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公开破坏和平协议,攻占东北许多城市,《大公报》不说“可耻”,而当人民还手时,《大公报》就说“可耻”,其反对人民的立场昭然若揭。社论还指出,《大公报》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已经堕落到搬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谣言来作为攻击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依据,“可耻到极点”。接着,《新华日报》批驳《大公报》的反共言论。许多进步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和嘲讽《大公报》的所谓“民间立场”和“不偏态度”。
判断题 隐匿性观察:隐匿性观察,又称参加性匿名观察,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解参与其中的活劢,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在这种观察中,被观察对象往往会不做就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采取这种观察方式所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