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实质性内容是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如某人讲话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部分等。既然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报告新闻事实、吸引读者,它就不能不按照这个要求来写,否则,读者从导语中一无所获,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便会对整篇消息失去兴趣。
②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导语写作仅有明确、具体的事实还不够,记者必须将新闻事实中的精华挑选出来,写入导语。
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a.选用最新鲜的材料;
b.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
c.选用最有趣、最富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
③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小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为了保证导语的鲜明性和可读性,要尽可能把字数限制在30至50个(英文)字以内。长导语占的报纸栏目太多,往往行不通。
④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应给人以美感,这是导语吸引读者的又一手段,也是导语写作的更高追求。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2)提出导语写作基本要求的理由
对导语写作提出上述基本要求,是由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和任务所决定。
①导语是消息的生命所在,位于消息的开头,是新闻的结果、提要和高潮,提示新闻精华,发挥着导读作用。
②导语的任务举足轻重。
人们之所以重视消息的导语,是因为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a.导语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b.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读者;
c.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明确了主题,决定了消息的基调。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为什么说思维方式与发现新闻线索也有关系?新闻敏感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前提,培养训练新闻敏感,和思维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单一封闭的思维不可能适应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发性,也不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发现新闻。思维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1)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相对收敛性思维而言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多思路、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是发散性思维的最根本的特色。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发散性思维是记者采写活动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思维,首先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很有帮助。发散性思维具体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反向思维,又称逆向思维,是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生活中的矛盾对立,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就不难发现许多有意义的、发人思考的题材,从矛盾的对立面作文章,从而收到相反又相成的效果。比如,当大多数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时候,1987年五六月间《中国青年报》记者却深入到西部地区调查,写了《西部贫困探源》系列报道。逆向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1)比较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报道要出新,很需要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对机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很有帮助。
判断题 (1)记者的政治素养记者的政治素养是指记者应以传播信息、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从政治的高度来看,记者要对当时的社会负责,要为以后的历史负责,这既是一个记者在新闻写作时首先端正的动机,也是衡量一个记者政治修养的核心内容。(2)记者政治素养的表现①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新闻写作属于责任感极强的一种写作。为了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记者要有忠诚的人品,要敢讲真话、实事求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的使命就是记录历史。因此,那些阿谀奉承、煽蒙哄骗、沽名钓誉之徒,是绝对不能做记者的。②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记者进行新闻写作的目标,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用手中的笔,借信息的传递,对社会行使监测、主持正义、惩恶扬善、铲除不平,作进步舆论的导向。为谁写作,为什么写作,记者要有清醒的判断,如果被权力或者金钱所污染,就可能失去了一个记者起码的良知。记者的政治修养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思想高度与品位。在新闻界的浮躁风气蔓延情况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不少庸俗低下的作品,这都与有些作者的政治修养差有关。因此,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需要不断整顿,任何时候都小能放松政治思想建设。
判断题 文字是以象征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从而导致了网民通过文字媒介接受信息时,可能产生的不同理解。
判断题 我国的电视机屏幕通常每行有(800多个)像素。
判断题 135相机的标准镜头是(50mm)
判断题 微信群可以添加的人数是无限的。
判断题 新闻语言有哪些特征如何体现?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具体特色)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如何体现?第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用于陈述人物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第二、多用字概念。(需要以具体的概念支撑,子概念的点是具体、丰富而形象)第三、多用大白话。(指群众性语言,生动,传神,出彩)
判断题 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结尾?1)只有当结尾能够加深读者对新闻的感觉和理解;2)能够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3)能够恰当地“旁人它事”、增加消息的信息量;4)或者是为“后续报道”作伏笔的情况下,消息才有必要写结尾,并尽力写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