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的防范
1.文字差错的防范
辨清汉字的形、音、义,寻找规律提高识别能力,留心四角相同而中间不同的字 ,科学地识别潦草字 (揣测、比较、意会)。
①主观服从客观,把字符的一笔一画都看清、看准,切忌先入为主,以误为正。
②要全神贯注,做到思想不麻痹,工作不马虎,更不能在校对过程中“看野眼”或聊天谈笑,防止走神而致误。
③采用有重点的分截校对方式。
④着重看不同,就是看相似之处的不同点。
2.勤于查阅工具书
校对人员在看到自己不知道或把握不准的内容时,应该多查阅有关的工具书来判别其是非,切忌想当然。实践证明,“想当然”往往会导致出错。
3.大胆质疑
为了保证书刊质量,防范原稿上的差错再现于书刊成品中,校对人员如发现或怀疑原稿上存在错漏和问题,应该积极、大胆地在校样上提出来或填写“原稿疑问单”。校对结束后,可提请编者或编辑排疑。
大致而言,对于原稿上存在的下列问题,校对人员都要提出质疑:
(1)政治性、思想性的问题。(这个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少遇到)
(2)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例如,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使用不当;异形词选用不规范;存在错别字或外文拼写错误;引文有错漏或张冠李戴;数字、年号、庙号、生卒年有误;国名、民族名、人名、地名有错漏或译名前后不一致;编者、作者姓名误写或脱漏;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笔误或漏改,等等。
(3)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问题。如显著的文句不通、文义不明、词性误用、搭配不当;重复啰唆或前后矛盾等。
(4)知识性错误。
(5)规范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混用;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快门的作用是控制进光时间和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判断题 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
判断题 理解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经选择后的稿件呈现的几种状况:政治思想、新闻价值与表现俱佳政治思想好、价值高,新闻表现不好政治思想、新闻价值与表现都一般相对性修改:根据报纸的需要和版面容量的要求面对第一类稿件作出的修改绝对性修改:对第二、三类稿件,任何报纸刊物在刊登前均需作出修改(报纸质量要求)
判断题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这种能力,包含以下六个方面:(1)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2)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4)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5)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6)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
判断题 微博矩阵也可以根据企业团队组成人员、领导职务来建立子账号。()。
判断题 新闻通讯的特点:①新闻性、时效性。通讯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②详细、周详的报道。通讯是一种深入报道的文体,它要清楚地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生动地再现现场。通讯内容比消息具体丰富很多。很多重大事件,往往是先发一个消息,然后概括地介绍这个新闻事件,最后才发通讯稿,让读者有一个详细而深入地了解。③倾注情感的问题。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能更多更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评价和感受。这些感受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或是通过充满感情的描述文字乃至直接议论,或者对事实的分析表达。④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讯有许多表现手法,以叙述、描写为主,以议论抒情为辅。通讯的篇幅比较灵活,一般几千字,多则几万字,视需要而定。通讯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真实具体的数字外,还要求有文采。
判断题 用电脑办公软件处理书稿时,如需将多处出现的某个非规范词全部改为规范词,可以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中的“全部替换”命令一次完成替换。
判断题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1)谣言的含义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暧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暧昧,谣言的传播就越厉害。(2)抢盐风波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民众大量抢购、国积碘盐。舆论在线上短时间内迅速引爆激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极容易引发社会动乱。谣言凶猛,广东省多个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行政介入与权威信息发布多种手段形成立体辟谣渠道,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危机在小到两天的时间内迅速平息,这场政府应对舆情的示范战,被媒体称为“短命谣言”。(3)谣言的控制策略①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体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②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消息,该消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消息,或即使有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分歧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得到有关该消息的相互冲突的描述,有时则因为个人对该消息的理解力的原因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a.对有可能滋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风波中,核泄漏引起民众恐慌,而媒体又在传播西方一些地区抢购含碘药品的新闻,在民众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滋生谣言,假设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人士解读这种抢购的盲目性,对防辐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很有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扩散。b.媒体快速反应,持续、反复发布准确信息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和公众的密切性,使得完全阻止谣言的扩散与传播不太现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媒体快速反应,尽早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并且要持续、反复播报信息,使准确信息在量上压过谣言,进而使那些谣言“传播者”在信息压力之下产生趋同心理,趋同于准确、权威的信息,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c.开启开放性的对话机制,堵不如疏,采取官方与民间的渠道开放,譬如开启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通道进行全方位沟通,把信任断层链接上。d.从长远角度看,一方面要对于网络舆情要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自净功能,通过公共人物的理性呼吁和网络纠错系统来净化谣言,才能快速地、自然地将谣言控制在萌芽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