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哪些问题,请举例分析。
(1)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目前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
①同质化问题突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谈话类节日遍地开花,内容相当广泛,不少优秀栏目深受观众喜爱。但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各台谈话节目彼此间模仿抄袭较为严重,创新不够,缺少精品。
②真实感有所丢失。原本应有的对“语言”规律本身的尊重,尤其是日头语言所传达的真实内容,以及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和真实语境往往因照顾节目的“可视性”而受到冷落,削弱了语言真实、生动、自然的品格。
③无效沟通开始盛行。现场观众和嘉宾的谈话有时言不由衷,受制于人的感觉比较明显,缺乏纯真的语境和氛围。
④此外,还存在有的聚焦欠准,有的深度不够,有的缺少背景材料,有的虎头蛇尾等问题。
例如,即使是“焦点访谈”这样的名牌专栏,也存在模式单一、格式雷同的问题,有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访多谈少,理性思考不足,引导力度不够。当年曾经盛极一时的“焦点访谈”如今也开始出现萎缩的趋势。
(2)从更高层面来审视,当前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面临着三大困惑:
①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重新认识新闻,从表面看这是评论的选题问题,实际上是评论的价值观和视角问题。
②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评论节目如何避免低俗化、边缘化和老化。
③评论节日如何突破原有的模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结构总的要求是(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判断题 简要评述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四”时期的报刊活动:湘江评论:1919年7月创于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任主编。1919年8月复印时,遭军阀查封,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以研究、传播新思潮为任务。毛泽东撰写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在该刊连载,分析说,结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毛泽东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当时很多报刊想继全文转载或推荐《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创刊于天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任主编。1920年停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三月刊,还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周撰写了许多评论,议论精辟,富有战斗性。他为创刊号写了《革新、革心》的社论,阐述了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的正确主张,并以此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周恩来——《旅欧通信》《共产党》月刊:1920年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主编。1921年停刊。(1)为了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点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公认运动的发展(2)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劳动界》: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创办的周刊,李汉俊主编,1921年停刊,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鼓动工人联合起来,结成团体,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团结斗争。它报道国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劳动界》等刊物,被工人们看作是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一批刊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
判断题 论述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评论实践表明,在我国于70年后期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进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新闻改革实践,新闻评论宣传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和进展,它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1)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新闻评论以往长时间均以大型为重,人们习惯于以篇幅大小来衡量评论本身的价值。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评论开始逐步呈现一个明显的发展态势。那就是小型化趋势。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的兴起并遍地开花。例如: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开办《今日谈》小言论专栏之后。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纷纷仿效,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论专栏。因此,可以说在小型化趋势中,小言论一马当先。除新性小言论之外,思想性或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总之,由以往的大“块头”言论为主,向大中小并举以中小型为主,逐步向小型化方向迈进,这正是新闻评论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2)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互为新闻媒体最基本的新闻手段,均有各自的写作特点、要求和任务,彼此缺一不可,也无法相互取代。不过,从新闻工作现以及发展趋势来看,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包括信息传播)正由彼此独立相互分离逐步走向互相结合的趋势。这种结合的关系和趋势已经和将会集中表现在两者的配合、融合乃至糅合等诸多方面。配合关系,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新闻评论,是依托或依附新闻报道而发表的。尤以编者按语最为突出。为此,拓展报道与言论的配合关系,有助于增强宣传的分量,有助于避免报道的负效应,正是体现了新闻宣传的客观需要,也促使了新闻评论自身增强了新闻性、挃指导性和说服力。评论与报道的结合,不仅表现在两种基本新闻手段之间的配合关系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两种基本手段即评论与新闻之间的融合关系,具体表现为评论与新闻性事实或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融合趋向目前正突出表现在要闻版的小言论专栏上发表的小言论作品方面。至于糅合关系,则是上述融融合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延伸和多层次展现。实践表明,在评论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夹叙夹议的糅合艺术,将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按文章逻辑的层次,通过叙议表达手段有机地联系和糅合起来,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又在议论之中穿插叙事,有助于让读者明白结论是怎样引发出来的,又是怎样逐步深化嫩的,有助于文章在阐明道理时有充足的依据,切实体现了材料与观点的结合,体现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这样,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因而产生积极的引导效应。综上所述,何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名跨世纪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应该具有新闻敏感,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评论意识,还应深入研究新闻与评论相互结合的艺术。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新闳评论历来由主笔、编辑部资深编辑和评论员执笔者居多。然而,这种情况十余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日趋加强,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不断强化会让“读者本体论”的开始形成共识,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情况的出现而已有所变化,开始呈现出从以往封闭式的以少数专业评论工作者冷冷清清地主持笔政逐步向专业评论工作者同受众相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的发展趋势。新闻评论日趋群众化的发展态势,也给众多编辑、记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编辑只管编稿,记者只管新闻报道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种压力也势必将会逐渐影响专业的评论作者或评论写作的专家里手,促使他们提高评论写作水平。言论群众化趋势的再一个标忈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等电子媒介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发育,使得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可以身临其境地登台亮相,直接间接地参与评论者的行业,诸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专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午间半小时》专栏等等都已经这样做了并取得了广泛认同和成功,有的于最最近两年还连续获得了中央级新闻单位名专栏称号。(4)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新闻评论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还突出表现在说理论述方式上由以往的严肃抽象型的说教向生动形象型的访谈方式转变,也即有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形象化趋势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①这是跟新闻评论群众化的趋势相辅相成的。②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随着连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好新闻好言论的活动的开展而得到推动和扩展。③由于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的兴起起,鉴于其可听可视,使得言论的论述在形象化和可感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促使着报刊评论适应并迎接这一挑战。进而逐步强化自身的形象感和生动性。当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从总体上说,还有个漫长的历程。不过,这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顺着这一趋向努力,将会促新闻评论在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方面登上新的台阶。(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响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互相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电子媒介的新闻评论与印刷媒体的新闻评论共处并存、、各显其能的大好局面。前者以声音或声像合一的方式制作和传播新闻评论,它与长期以来独领风骚的印刷媒体以文字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的报刊新闻评论形成了互相竞争的严峻态势。具体来说,广播评论也可以称之为有声评论,而电视评论,则由现场画面、同期声、屏幕文字、论述语言诸要素所构成,可称之为视听结合的形象化评论,两者可以统称为声像评论,它们的共同特点:①传播速度快②传播范围广③受众极为广泛④富有现场感和参与性这是较之报刊通讯社的文字评论更为优越之处。不过,广播电视评论纵然有这些优势,但也无法替代报刊评论。这是因为以文字传播的报刊评论在容量方面,在保存性、可选择性、便于携带以及便于深入展开说理论证从而在理论性、思辨性和深刻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无论声像评论或是文字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两大类谁也没法取代谁。而唯有互相竞争共同繁荣并逐步形成合力,才符合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当今新闻评论宣传正处在印刷媒体与多种电子媒介共存并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新时期,这就使新闻评论宣传面临着深化改革、发展繁荣的机遇同各媒介之间严重挑战相互并存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评论这一宣传领域开始呈现出小型化、新闻化、群众化和形象化的喜人趋向。
判断题 消息是指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包括:①动态新闻——以迅速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动态为基本特征,内容集中单一,一般一事一报,简明扼要,时效性强;②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主要用以反映动向、成就、问题等。
判断题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受权发布公告性新闻和外交性新闻的是:新华通讯社。
判断题 2007年11月9日,美国《科学》杂志刊出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并在照片的右下角配了一句图片说明“Flatcat?”,表示对该照片的质疑。围绕着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的真伪,网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请你以“虎照真伪问题不容回避”为题,撰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评论文章。示例如下:虎照真伪问题不容回避11月9日,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刊出陕西农民周正龙拍的“华南虎”照片,并在照片的右下角配一句图片说明“Flatcat?”意为“平面的猫科动物?”表示对该照片的质疑。在此之前,围绕着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的真伪,一些专家学者、网友、媒体展开激烈的争论,甚至已有公民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法院认定照片为伪造。人们如此关注此事,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公众对照片拍摄者的拍照动机,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宣布照片真实的动机,产生怀疑,许多人猜测这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合谋造假。面对记者的调查和专家的质问,有关部门始终对虎照的真伪采取回避和推诱的态度,这更加重人们的怀疑。当事人和持质疑态度的权威专家竞相“用人头担保”的言论,也使该事件更富戏剧性。在11月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照片事件,发言人表示:“照片是真是假,需要由有关权威部门进行鉴定。当地有没有老虎,该不该建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家林业局该管的事。”他同时表示,国家林业局将组织专家组前往陕西坪县,进行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专项调查。的确,鉴于现实生活中野生虎照之格外难得,人们应把探讨虎照真伪问题,与野生动物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撇清。即使虎照是假,也不能因此而否定野生动物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在有条件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紧迫性,因为当地极可能确实存在华南虎。而且,林业局反对悬赏拍虎照也合理,因为此举可能破坏华南虎生存环境,给拍摄者带来生命危险。不过,在关注华南虎生存状况的同时,人们也要高度重视照片真伪问题。虎照事件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超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范畴,演变为一个公共事件。事件中,虎照的真假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直接体现人类穷尽一切真相的努力和美德,也在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考验社会有没有及时、有效的真相鉴别机制和能力。即使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立本身而言,虎照的真伪也一样重大。如果虎照为真,意味着国家投入保护的力度将加大;如果为假,投入保护的必要性及力度,需重新论证。因为纳税人不会允许在一个子虚乌有的“华南虎”上,投入巨额保护经费。无疑,虎照真伪事关重大,任何在这个过程中有权、有责的部门,都不能采取听之任之并试图不了了之的态度。如果虎照是真,当然最好,是人人都应当拍手称快的结局。但如果虎照是假的,其中的问题就相当严重。如果造假仅属于周正龙的个人行为,那么他已经涉嫌骗取国家财产,则此案成为一件公诉案件,当地公安和检察机关必须主动介入。当事人2万元的奖金不仅应该追缴,而且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此过程中,当地林业机构在组织专家鉴定时,也存在失察和失职问题,有关人员也要承担责任。如果周正龙的造假行为是有人授意和指使,那么授意和指使者又是谁?是否涉及政府的公信力问题?如此欺骗行为,理当在真相还原中被彻底中止,并追究相关责任。虎照真伪问题,绝非可有可无。我们希望,对己有的鉴定结果负有监督之责的部门,能尽快介入,查明真相,澄清事实。对此结果,公众拭目以待。
判断题 新闻语言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判断题 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