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写作文案后需要进行复盘,也就是将做过的工作内容加以梳理,根据别人的反馈来总结自己工作中的优缺点。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在新闻写作中应该怎样坚持真实性原则:以下的工作原则及方法将会使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保证:(1)坚持以事实说话新闻报道必须坚守以事实说话的原则。这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经过核实验证的真实存在的事实,而不能是道听途说、主观想象、人云亦云的事情。(2)注意观察的全面性进入任何一个领域的报道,都需要注意全面观察新闻事件,注意倾听不同的意见,采访对立的双方,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不能偏听偏信。例如,在进行成就报道时,要注意了解取得这些成就支付的代价;进行问题报道时,要注意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进行人物报道时,要了解广大人士对新闻人物的看法。大千世界是由复杂的矛盾组成的,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是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片面的观察方法,只能在客观现实面前形成认识的偏见和歪曲的报道。(3)严禁主观想象在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人们的认识与判断产生作用与影响。作为记者,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凭借主观想象去形成对事物的观察结论,即便是“合理想象”也要坚决摒弃。(4)坚守核实原则要有与新闻事件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新闻来源的证实。(5)标注新闻来源新闻报道必须明确标注新闻来源。标注信息来源是向受众说明谁对消息负责。因此,只有标明新闻来源,受众才能判断新闻的可信程度,才能了解新闻的相关价值。新闻来源在新闻报道中往往比记者本人的概述对受众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判断题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判断题 顺光摄影能使被摄体上产生有趣的暗影。

判断题 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55

判断题 通讯主题要求深刻,是指挖掘出事实的意义

判断题 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

判断题 如何提高校对质量1.端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心态。2.正确的校对方法。3.扎实的业务知识。4.善于总结经验,经常和同事沟通交流。

判断题 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短评,题目自定,700字左右。附材料:年近岁末,我们正计划盘点今年新闻界十大假新闻,从“上海拟建300层摩天大楼”到“状告父亲强吻案”,从“大活人双肾被偷”到“西藏发现金字塔”,准备撰文追溯其假之由来讨伐其危害。孰料尚未动笔,一则影响甚广的假新闻又闯入我们的视线:“中国19岁女学生打破牛津800年优异成绩纪录”。此消息称:今年6月牛津大学曾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的殊荣授予目前正在该校读二年级的中国19岁女大学生吴杨,因为吴杨在考试中以数学和算机两门专业共11项科目全部名列第一的成绩,打破了该校的历史纪录。而事实呢?只要看一下这位在牛津的中国留学生的声明便可知晓: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二、我所学的学科不是百分制;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亲自采访过我本人;四、敬请各新闻媒体和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示例如下:中国媒体警惕“瞎吹”与“乱捧”陈鲁民前些天,多家报纸、网站发布一条《中国19岁女大学生打破牛津800年优异成绩纪录》的新闻,说是今年6月28日,牛津大学曾发布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金授予今年19岁、正在牛津大学读二年级的中国学生吴杨。因为吴杨在学校的考试中,11项科目全部获得100分并并列第一,打破了英国牛津大学800年的历史纪录,成了牛津大学二年级唯一穿博士服的学生。看了这条消息,真让人高兴。可是,高兴半截儿,就看到有报纸出来辟谣说这是“瞎吹”,又看到当事人吴杨的文章《不要乱捧》。她声明说:一、我没有获得博士位。二、我所学的学科不是百分制。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亲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据记者得跟踪采访,真实情况是:吴杨在第一学年实际参加了5门而不是11门功课的考试;学校授予她一个每年60英镑的奖学金,而不是6万英镑,而且牛津大学并没有授予她博士学位。至于“打破了牛津大学的历史纪录”一事,校方和有关知情人士的回答也很干脆:没有,笑话。读者稀里糊涂又上一当,可以一笑了之。新闻界恐怕得引起点反思。为什么假新闻屡屡问世?“客里空”怎么有那么多传人?就说这条假新闻吧,据说是来源于一次酒桌上的“瞎吹”。吴杨的亲友聚会,喝多了点,一时兴起,便有了牛津大学奖学金、博士学位、破纪录等“醉话”。饭桌上的一位把这些话添油加醋告诉了媒体,媒体“隆重推出后,多家转载,起哄爆炒,创造出一个“神话”天才。新闻得生命在于真实。别人固然可以酒醉“瞎吹”,编辑却一定要认真核实,不能听风就是雨地“乱捧”。从深层次得原因来看,弥漫于我们社会得浮躁、虚夸、急于求成的风气,是不断产生“乱捧”得土壤。只要有这种土壤存在,我们还会听到新的类似得“瞎吹”和“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