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型导语的长处如下: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的长处有二:
(1)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玄,深奥;玄妙。此处指新闻事件深层的、一般不易为读者所注意、所了解的含义。通过导语中的议论,在消息的开头就将其昭示给读者,可以使读者一接触新闻就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对消息全文产生兴趣。
(2)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公正的评判才是对艺术的尊重。当电视导演程捷就自己的创作日前在北京举办研讨会时,一种求实、不虚张的评论作风令记者感叹:良好的风尚需要大家创造,更值得在文艺界提倡。这条导语的首句和末句都是“评”,都是直接议论,它们可以引起共鸣,可以令读者对导语之后的“如何”以及“为何”产生兴趣。
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②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这是由导语空间狭小、文字讲究所决定的。
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比较为重要的事件为对象进行详细报道的一种通讯体裁。较为重要的事件是指具有比较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的,收到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写作对象①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对于重大意义事件的报道,日后可能成为对历史记载的第一手资料。要了解美国20世纪的历史,只要读相关时代的《纽约时报》,足见对重大事件报报道的重要作用。②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这些事情虽然不能震惊中外,不一定有历史意义,甚至只是一些平凡的人物③备受公司员工关注的事件新闻事件是指当前发生的、备受公众瞩目的事件。事件通讯写作要求①清晰、具体的事实描述事件通讯的基本内容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所以叙述清晰是事件通讯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清晰是指对于事件的起因、发展、转折、结局有一个清晰的交代。事件叙述的顺序必须清晰。无论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使用倒叙插叙,或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对于事件的叙述必须要层次分明。②生动真实的描绘情景事件通讯的写作非常讲究描绘情景。描绘情景就是描绘现场的具体情况。要求记者要迅速赶往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判断题 (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判断题 稿件中出现错误类型举例1.作者原来的手稿文字错误。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有一是作者对个别文字掌握不准,写作时写错;二是作者自造字;三是作者笔误,误将此字当彼字;四是作者书写较草或书写不规范,容易被误认,进而误排为他字;四是作者剪贴稿中原有的错误。录入时录错。2.引文有误。书稿中引用其他人著作、讲话以及教材中内容等等,一定要完全准确无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因此校对时最好找到原文,进行认真核对。3.名词、术语不统一。例如,图像,存在一本书中“图像”“图象”两种写法,一般应与教材用法统一;再如“做出”“作出”前后用法不统一等。“看做”“当做”错为“看作”“当作”,“称作”错为“称做”。4.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例如,逗号、顿号不分,作者用笔一点,既不像逗号,又不像顿号,还像句号。因此,校对时要仔细按着文字内容一一分辨,加以更正。5.序号错误、混乱。由于作者粗心,蓍文中排列序号时或缺少某一序号,或排重某一序号;也有的序号层次混乱,中间互相穿插,校对时需要加以纠正。6.使用国家已明令废止的旧称。例如,“公尺”(现用“米”),“公分”(现用“厘米”),“公升”(现用“升”)等。7.外文字母的大小写和正斜体有误。例如,“S”“s”和“s”所代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S”代表的意思是面积,“s”代表的意思是秒,“s”在物理量中代表位移。如果混用,则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8.漏行、漏段。一般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剪贴稿中原本就是错误的,如某题题干“一个人在同一高度以大小球竖直向下,丙球水平抛出……”这段话在“小”和“球”之间遗漏“相等的速度抛出三个小球,甲球竖直向上,乙”部分;还存在作者在剪贴稿件时剪漏了,这种现象在一段的末尾较易出现,有时也出现在两段中间。这类错误需我们在校稿中凭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以及上下句语意的连贯来发现。另一种是录排时遗漏,只要我们在校对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对照原稿,一般都能发现。9.多行、多段。这类错误一般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现在剪贴稿中,如“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它们的搭配合使用的。它们的搭配具有一定规律……”,此句话中划线部分应删去。这类错误有的较易发现,有的比较隐蔽,需仔细分析句意。10.与课程标准不符,与教材不符,与体例不符;栏目处理不恰当,遗漏知识点,后挂,超纲等。11.解题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计算公式有误;计算过程中遗漏关键步骤或关键数据有误;答案或解析与题干不符;缺少答案(漏答案,答案不全);答案有误;解析过程有误;解析过于简单。12.题干与选项不对应;选项重复。13.图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图不规范;图上字母、文字错误;图中有遗漏(如地点、地名、文字、字母等);正文图与解析图没分开;图模糊不清等等。14.重题、后挂题。15.与样张格式不符。总结图书中的错误有十大类型:1)文字错误,2)词语错误,3)语法错误,4)标点符号用法错误,5)数字使用错误,6)量和单位使用错误,7)版面格式错误,8)事实性错误,9)知识性错误,10)政治性错误。
判断题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判断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既来自新闻事实,又表现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倾向和报道意图。消息写作,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主题,一则消息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选材、结构、达意,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消息写作的主题,它既要统帅事实,又要寓于事实;既要深刻又要新颖;既有共性,更强调有特点。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判断题 比较两家经济类报纸在受众定位、内容设置方面的异同。《经济日报》不经济观察报》同为经济类专业媒体,以报道经济生活为主要任务,以关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读者为自己的受众。但两者根据各自媒介功能的不同,又在这个笼统的受众定位、内容设置上做了进一步的细分。(1)受众定位的异同作为由国务院创办、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和领导的一份报纸,《经济日报》向来定位为“中央级以经济宣传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是党和政府关于经济信息最权威的新闻发布与宣传窗口。这样的媒介功能决定了《经济日报》的受众定位是:更加关注国家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宏观发展,时刻紧盯我国政府部门关于经济发展各种政策、路线和方针的变化,以此来保证自己日常的经济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多趋势相吻合的一个读者群。这个读者群的构成主体主要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各大型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以及对国家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的人士。而作为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上以财经内容为主要报道题材的一支新军,《经济观察报》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的读者群,而是将读者对象层层细分、逐步筛选,最终把报纸的品牌明确定位于中国本土具备最令人心动的现实消费能力的高端读者,即有财富、有权力、有思想、有未来的青年工商企业者和有志加入经济领域的癿青年学生。(2)内容设置的异同作为中央级以经济宣传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经济日报》更加侧重于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全面性与综合性,着重于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多方面、多层次报道,既有新闻性消息,又不乏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它以综合性应对专业性,以全国性、全球性应对区域性,以原则报道应对大规模“信息批发”和“信息复制”,以新闻化应对杂志化,以权威和深度应对海量和时效。而《经济观察报》拥有一个明显年轻化、新锐化的读者群,因此其内容不像传统的经济济类报纸那样以报道市场和政府的某一动态为主,而是把更主要的报道力量延伸到和市场最前沿紧密相关的资本、产业、技术、管理、人才等多个方面,并联系政治和国际方面的相关点,直至将内容扩展到其主流读者群的生活方式上去。内容设置具有明显的时尚化、年轻化、个性化、新锐化的特点。
判断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