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评述型导语的长处。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的长处有二:
(1)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玄,深奥;玄妙。此处指新闻事件深层的、一般不易为读者所注意、所了解的含义。通过导语中的议论,在消息的开头就将其昭示给读者,可以使读者一接触新闻就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对消息全文产生兴趣。
(2)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公正的评判才是对艺术的尊重。当电视导演程捷就自己的创作日前在北京举办研讨会时,一种求实、不虚张的评论作风令记者感叹:良好的风尚需要大家创造,更值得在文艺界提倡。这条导语的首句和末句都是“评”,都是直接议论,它们可以引起共鸣,可以令读者对导语之后的“如何”以及“为何”产生兴趣。
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②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这是由导语空间狭小、文字讲究所决定的。
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通讯的魅力通讯的可读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通讯的地位①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它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②“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剧变,新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信息观念的确立打破新闻界长期以来只把新闻媒介当做宣传工具的局面。一直作为典型报道范式的通讯在选题、采写模式、报道理念和表述方式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深度报道的新文体也在不断出现。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融合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为一体的典型报道体裁。目前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判断题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1)正义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在真理和正义面临威胁的时候,记者只能挺身而出,因为他们责无旁贷。坚持真理和维护正义的传统引导和支撑着新闻界运行,也给新闻界带来最高荣誉。(2)同情心真正的记者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情心造就着记者敏锐的感觉神经,记者应该是敏感的,敏锐的感觉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不幸者的不幸,无辜者的无辜。同情心是责任心的基础。它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关系到记者职业的实现。(3)勇往直前新闻工作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怯懦者从事的职业。记者需要具有采访消息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随时准备遭遇拒绝、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无礼、遭遇侗吓、遭遇威胁。记者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财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新闻记者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考验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进取精神。(4)坚持不懈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中要坚持不懈的把新闻采访和写作进行下去。(5)不断质疑、不断求证新闻工作者要做“怀疑主义者”,应该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能构成新闻的事情提出疑问。不轻信别人,不轻信任何说法,不轻信任何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让质疑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让质疑推动我们去追寻事实的真相。(6)积累知识知识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变动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识别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7)勤于思考思考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思考也将推进学习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记者对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追问。要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面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8)为社会负担责任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实行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给予关注和报道,要做社会大船前行中的瞭望者。以上素质是新闻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和追求的必要条件。
判断题 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判断题 稿件标题是形成网站风格、体现编辑思想的重要手段。
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就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撰写一篇评论,字数800字。附材料:“最近一期《燎望》周刊载文指出,中国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0,而他们拥有得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得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标价上千万元的某高档品牌轿车和法国高档葡萄酒在中国销量最多。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还不超过10万家,只有1%的企业曾经参与慈善捐赠。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质中,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来自内地。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仅相当于中国历年GDP的0.05,而美国痛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多为0.77%。”慈善冷漠下的中国富豪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中国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o,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2003年的100位福布斯中国富豪,七成没进2004年“慈善榜”。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只有1%的企业曾经参与慈善捐赠。中华慈善总会的捐赠物质中,近80%来自海外,只有20%来自内地。中国内地的富人们不爱捐款,似乎已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那么,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是怎样生成的呢?原因可以从富豪个人和外界的因素进行探讨。从个人因素看,首先是部分富豪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目前中国不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不少富人的“为富不仁”,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慈善行为的物质基础是财富,而它的感情基础就是爱心,,有爱心才能拿出金钱去帮助别人。其次,富豪们的捐赠文化和伦理观念有待加强和改进。优统上,中国是一个重亲情、重伦理的社会。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使得中国人的历史感和传承意识比较强,而把财产遗赠给后代,正是这种传承文化的必然结果。除了富豪们自身原因之外,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慈善机构运作不够透明、缺乏监督,使得公众不信任。目前,企业和个人所捐的善款很多“下落不明”,基金会丑闻也屡见不鲜。在相关法律法归方面,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缺乏鼓励引导机制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中国还缺乏慈善捐赠的氛围和环境。要治好富豪的“慈善冷漠病”,不仅需要富豪增强爱心和责任感,更需要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要严格规范各种基金会:有关部门应及早出台政策,对慈善机构强化财务监督,杜绝慈善资金滥用和腐败行为,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让富翁和百姓都能对基金会形成起码的信任。还要建立健全的财税政策机制:一是对捐助慈善事业加大免税力度,二是用高额的遗产税、赠与税对资产转移进行限制。与此同时,还要倡导爱心观念和正确的财富观,形成良好的捐赠文化氛围,让捐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唤醒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让“第三次分配”成为一种自愿选择。
判断题 制作好标题要通过“三关”,第一“关”是看得出,第二“关”是标得出,第三“关”是跳得出。
判断题 结合当前媒介环境分析新闻收受者选择信息时的基本标准:从根源上看,新闻需要是驱动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动力,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存在的意义基础。如果没有收受主体的存在、新闻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传播主体所从事的新闻发现活动、创造活动都将失去意义,从而也使新闻传播活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新闻选择的标准是多样的,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都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而这四项,也同样是新闻收受者选择新闻所注重的因素。(1)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为此,要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当作背景用另当别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①时新性——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②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③接近性——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对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心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④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⑤趣味性——通常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3)宣传价值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①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②针对性。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③普遍性。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④典型性。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而且能够有力地说明观点,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口服心服。⑤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够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4)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地传播是任何新闻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容许不容许的标准就是新闻法规。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收受者注意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是受众自身对某一信息的紧迫需要。从客观上讲,客观事物自身的特点,鲜明的、强烈的、反复的、活动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主观上讲,注意的指向或程度又和人们对当前事物的态度、知识、经验、需要、精神状态有关。所以传媒要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生产新闻。
判断题 大口径镜头的优点可归纳为三点;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拍摄,便于摄取较小的景深,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