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它主要由媒体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些具有兴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中间环节和中介人转述,直接从客观事物现场得来的材料。它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对记者而言,第一手材料最接近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源,较之第二、三手等间接性材料,它的可靠性、准确性的程度更高,还可以作为间接性材料订正、检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识上的加工:①核实材料的真实性;②鉴别材料的全面性;③判定材料的深刻性。
判断题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19
判断题 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判断题 【答案】(1)要重规调查核对的原因:调查法是新闻编辑针对新闻稿件中有关事实表述中存在的疑点,对当事人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的一种改稿方法。有些新闻稿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实,仅仅靠分析法和核对法还不能明确判断,比如稿件中涉及对一些现场情况的描写、对当事人的采访等,没有相关的资料能够证明其是否真实,是否准确无误,编辑就要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针对报道中的疑点进一步进行调查。通过对事物的直接了解与再认识来检查稿件是否存在错误,不但能发现并纠正其中存在的错误,往往还能杜绝整个报道的失实。采用核对法和调查法,又可以进一步澄清或改正采用分析法所发现的疑点和破绽。(2)特别需要调查核对的稿件①反映重大新闻的稿件。如重大典型、重大成果和发明,牵连重大政策问题的稿件。这类稿件由于社会影响大,务必准确无误。②批评性稿件。这类稿件容易引起被批评者的挑剔,只要有一点内容与实情不符都可能招来官司,必须注意调查核实。③新作者的稿件。由于编辑对新作者的为人与采访写作风格不了解,加之不少新作者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不甚明确,在稿件中“犯规”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因此对他们的来稿应多加调查核实。④容易失实的作者的稿件。有些通讯员和撰稿人在采访写作中经常犯有主观猜想、以文学创作手法写稿的弊病,对这些人的稿件,编辑要格外小心谨慎。⑤积压时间过长的稿件。由于新闻是对某一时刻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现象的报道,时间变了,情况也可能随之发化,因此在发表这类稿件时,必须对事实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作出相应的修改。
判断题 媒体进行产业经营,必然会影响新闻公正。
判断题 德国的感光度标准采用的是DIN制。
判断题 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
判断题 新闻主体的写作要求(1)要注意变换角度,不要重复导语。写好新闻主体,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与导语的关系。大多数的新闻都是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入导语,主体是对导语中所涉及的事实加以深化具体化,如果把握不好,主体就有可能与导语产生重复现象。(2)内容要充实,防止空洞无物。新闻以事实说话,作为阐述主题的新闻主体部分,自然应该内容充实,材料具体。这样,表现主题才能有力。主体中选择的事实是否内容充实,直接关系到该篇新闻的说服力。总之,主体作为新闻的展开部分,一定要言之有物。案列:6月14日,经济学院经济3044班的汪志晴从老师胡进手中接过100元钱时,感动不已,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因为贫困受到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注。汪志晴家在湖北汉川,家庭比较贫困,她发过传单,在餐馆洗过盘子,这次成了该院“1+1”育才行动中被帮扶的一员。同时,得到这次行动资助的还有30名贫困学生。该院学生有2000多人,其中贫困学生有300多人,特困生近200人,占全院学生总数的10%。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学习?该院想尽种种办法帮助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申请银行贷款,让他们尽可能地享受国家助学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同时,为了拉近师生的距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该院组织党员教职工对全院特困生进行结对子帮扶的“1+1”育才行动。4月初,该院把开展“1+1”育才行动的通知下发到各部门,这在全院师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老师们踊跃报名,争相填写申请表。经过审核,有31名老师被批准列为资助者名单。他们中有领导,有普通党员,有班主任,还有普通老师。殷善福,是班主任,爱人没有固定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为了能申请成为一名资助者,他花了一番心思。他在申请中写道:“我深深理解作为贫困生的烦恼和痛苦,他们需要人关心和帮助。所以我想借这次机会来表达我最真实的心意,给贫困生一份诚挚的爱……”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生活负担与压力。”韦鸿,一名普通老师,在读博士,爱人也没有工作,但他积极申请,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他的想法很朴实,他说:“我不管怎么困难,总比不上那些贫困学生,他们比我更困难,更需要帮助。”他们不仅给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还经常与他们谈心,在精神上进行鼓励,放下心理包袱,努力学习。对于开展“1+1”育才行动,该院党总支书记马敬桂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对他们个人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更真切地去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