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编辑工作的当代性特点。新闻编辑工作发展到当代,其性质和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发化,但在编辑环境、编辑取向以至编辑工具方面却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1)编辑环境复杂化编辑环境是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当今时代,编辑环境充满了变数,出现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①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平与发展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同时,国际产业结构加速重组,产业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代科学技术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②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现阶段既是一个逐步走向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和困难丛生的时期。人们面临着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③与社会环境一样,人类的生态环境也今非昔比。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粮食短缺,能源枯竭,资源匮乏,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环保报道热”已见端倪。当代编辑环境互动和变化的广度、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多、加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催生出无数新闻事实,给新闻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源,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编辑人员判断和把握新闻的难度。新闻编辑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编辑取向优质化重规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越来越成为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当今时代,大众传播业空前繁荣。发达国家的报纸、广播和电规,尤其是网络媒体向国内外同时扩展和渗透。在中国,报纸、电台和电规台的数量都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十几倍。面向市场以后,千方百计争取受众和广告主,以求生存和发展,造成绝大部分地区被多级、多种、多时段新闻媒体重合覆盖。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不断被新兴媒体所瓜分,竞争空前激烈,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现实,新闻报道粗制滥造无异于自杀。惟有实施精品战略,优化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提高新闻的有效供给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新闻媒体纷纷确立质量兴报、质量兴台的方针,尤其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进入21世纪,这种呼唤和追求的势头有增无减。可以预见,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报道优质化的取向将愈益明显,对新闻编辑工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3)编辑工具电子化20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的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化,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随着电子出版系统的问世和不断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系统陆续从单纯的激光照排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迈进。在中国,新闻界“网上客”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继“换笔热”之后,又掀起了“上网热”,即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信息。互联网已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编辑工具电子化为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给岗位职责、操作方式以至工作语言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编辑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判断题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六刊一报,撰写评论通讯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分支书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文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他于1926年创办《生活》周刊,开始记者生涯,《生活》周刊创刊于1925年,原本的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在邹韬奋接手之后,逐步将《生活》周刊改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的刊物。邹韬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创办的刊物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1944年邹韬奋病逝,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判断题 出版单位从事地图出版活动的,应当具有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地图出版业务范围,并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判断题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下、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以其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描绘了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广大公众却在不曾意识到这个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图景以及附着于其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由此可见,在李普曼眼中,公众是事实的“局外人”,他们接受信息的自由仅限于被媒体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中。(1)“拟态环境”由被媒介精英操纵走向公众参与构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①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②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预设可以看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实质是指在公众无知、缺乏理性和行动力的情况下,理性的媒介精英所操纵而构建的信息环境。但这个理论的成立是在李普曼取消了公众的理性主体和传播主体之后才成了顺其自然的逻辑现实。但“拟态环境”的理论缺陷首先在于把人类社会盲目简单化,其次还夸大了公众理性和行动力的缺失。人类社会是多样的、复杂的。李普曼简单地把一部分人想象为理性的人或另一部分人为非理性的人有失偏颇。人是社会和历史的行动者。无论是由理性控制的人,还是由欲望、情感所导引的人,都是片面的人。真正构成社会动力的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同世界建立起来各种各样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接受少数“社会贤能”理性导引的“局外人”,而是自然潜能充分发展、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交往主体。因此,人在传播领域也不能被简单的分为二元对立的传者与受者。在当代语境下,传者与受者还存在着信息互动、角色互换的关系。李普曼对公众理性认知能力消极否定,并持有“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成见,从而就消解了公众与少数“社会贤能”作为理性主体与传播主体的平等权力。历史地看,李普曼所指的媒介精英会极具理性、着眼全局利益的观点值得商榷。实质上,李普曼把“社会贤能”、“局内人”在某种意义上想象成了集中人类品德、理性与良知的代表。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世事的能力。李普曼“拟态环境”中处于20世纪初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2)“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即结构化的特征。在当代,公众参与构建冲击了“拟态环境”的结构化特征,从而出现了“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是指“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他们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如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及“躲猫猫”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另外,网络还是一个发布平台。公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行为既扩大了信息环境中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网络信息的海量在事实上弱化了信息的把关功能。把关功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信息内容的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过滤和加工,也使得信息的内容更加原生态。在信息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把关弱化的环境下,公众发布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其信息形式和内容也相对自由。他们不同于传统媒体受相对统一的新闻价值观和发布信息所固有的逻辑模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的影响。因此,公众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原生态的特征;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却显得这些信息不成一个逻辑整体。(3)“拟态环境”理论的重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是基于个人经历及所处的特定时代赋予他的某些理论前见而提出的,但这些理论前见正是其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在那个时代,公众处在对媒介的未启蒙状态,当他们相信了媒介提供的那看似符合理性与逻辑的一切事实,会渐渐地形成媒介依赖,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少思考,甚至不思考。这样就出现了一位美国作家所观察到的电视转播月食的可悲景象:人们本来把头伸到窗外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却宁愿在荧光屏上凝视它的“映像”。于是,人越来越异化,成了没有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状况下,公众被媒介精英操作也就成了必然。历史地分析,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力。他们不会对“拟态环境”不加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在现代,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判断题 什麽是实用摄影?有哪些摄影是属于实用摄影范畴?其价值?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分支科技时装产品医学广告直接为生产、科研服务,强调实用价值
判断题 简析版面编排的几种方式一、重点式编排运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稿件。强化手段有:标题字和面积加大,标题字黑底反白,正文字放大或用异体字,正文排长栏,题文加框,粗线勾勒,照片压题,图文组合等。二、集中式编排用整版或半版左右篇幅报道同一类内容。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营造声势,引起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避免重复与单调。三、对比式编排将报道内容对立的稿件组合在一起。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和深化。四、对称式编排讲究版面元素的工整对称,整体感和稳定感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多用于内容互有联系且篇幅不长的报道。五、交叉式编排要注意稿件之间的穿插、咬合。是为了保证印刷质量,美化版面的需要。六、模块式编排又称“现代版式”。模块就是一个方块,是一个单位。模块式编排的题文组合均成四边形,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优点是版面简洁,整齐,清晰易读,便于读者快速的获取消息,而且易于设计、排版和抽调稿样,十分适合电子排版。七、冲击式编排“拳击式示现”,对视觉构成强刺激。特点是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
判断题 与客观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1)深度报道突破“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2)深度报道方式摆脱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充分运用评述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更深入认识新闻事件。客观报道方式主张用事实说话,让事实来表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为增强报道的客观性,这种报道方式反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进行议论。深度报道方式则不同,它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议论的方法,对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述,指出其精华所在。(3)一些篇幅不长的短新闻、小消息,就是客观报道,而那些篇幅较长的,像《南方周末》上的整版文章,就属于深度报道,这是深度报道中的一个类型,称“解释性报道”或是“新闻分析”。另外,深度报道还可以由多篇同主题的文章构成,例如集中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连续报道”,对于一个进展时间较长的事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不断从新的角度对这个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报道,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例如“系列报道”,在报纸编辑学中又称为“同题集中”,意思是把相互关联的事件放在一个版面上,使它们连成一体的报道方式。
判断题 新闻采访的涵义、特点和获取的信息形态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一)对现有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二)新闻采访内涵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一)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二)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三)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三、新闻采访获取的信息形态(一)符号化的信息形态——这里主要指文字。1.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文字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跨时空的、大众传播的可能。文字使人类的传播远离了人本特性,文字使传播疏远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2.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至现在保持着应有的地位。3.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效果。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文字还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二)声音广播技术通过复制和还原生活中的原始声音形象传播信息,开始具备了人本化的部分因素。声音的广播需要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是广播媒介传播特征的构成要素。(三)画面1.静态画面静态画面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在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新闻照片是静态画面在大众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它依附于印刷媒介,它与文字并行,使印刷媒介(报纸)具有了一定的视觉性。2.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感知特征。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