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 针对下面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荣辱两分明)(2006 年 5 月 5日), 分析这则电视消息的特色。

主持: “五一”期间记者在北京采访时看到, 外地游客在北京火车站和水关长城两

个不同的地方受到的待遇迥然不同, 使得荣辱之间界限分明。

现场: 漫月旅行社的旅游巴士上

解说: 这家自称名叫“漫月”的旅行社在街头散发的小广告上以及旅客上车前都一

直承诺每人一天 1 00 元, 保证全天游览的所有费用, 但是上车之后导游却宣布

增加一个每人 60 元的自费项目。

导游: 有的朋友说了, 导游我这一天, 我就想花这 1 00 块钱的团费, 我不想去

这自费景点。 没关系, 您听清楚了, 现在我还没收您钱呢, 从这第一站是长城,

我给您拉到长城, 不收您一分钱, 您自己下车。

现场: 游客付款场景和水关长城外景

解说: 自己下车走, 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外地游客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他们只好

接受这些条件。 在车上导游称水关长城的门票是每人 45 元, 到了地方大家发现

散客才 26 元, 旅游团体票则会更便宜。

现场: 回程的巴士上

游客: 下回倒找俺钱俺也不来了 , 照他这样。

解说: 和漫月旅行社的见利忘义不同, 在北京火车站您会看见一老一少为游客义

务指路的人。

现场: 北京站一老一少为外地游客指路。

解说: 今年 61 岁的退休老人吕英曾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从 5 月 1 号开始他每天

上午都会带上儿子坐公共汽车赶到北京火车站义务指路, 遇到自己也不熟悉的地

方吕英会拿出整理的北京公交路线手册查询。

吕英: 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 但是能给外地到北京游客提供很大的方便。

游客: 心里感受就是到北京好像到家一样, 比较温暖。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问答题 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问答题 (15分)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个衣衫褴楼.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过往的路人很多,但老人收获寥寥。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时看到标语并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掏出衣里仅有的一些钱,放在老人身边的小盆里,然然后拿起笔,悄悄地在“我什么也看不见!”的前面填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时向老人的问下午的情况,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布置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请问:(1)在新媒体文案写作中,代入感的定义是什么?(2分)(2)你认为故事中的老人,为什么在下午收到的钱比上午多?(3分)(3)你认为制造代入感有哪些方法?(10分)

问答题 新媒体广告

问答题 【名词解释】画面剪接点

问答题 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问答题 简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

问答题 新闻专题特点?

问答题 试比较巴黎社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新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