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判断题 在互联网上检索2002年和2003年的失实新闻报道,分析导致这些报道失实的原因。(1)失实新闻报道(暂举两例)①事件一:2002年7月8日,《XX时报》刊登题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份报告称:地球生命只剩50年》的报道称:“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使得地球的生命可能只剩下50年,除非从现在开始就找到力办法,在2050年之前将地球人大量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上述观点是于7月9日公布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的核心观点。”核实:有关媒体随即向WWF核实,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并没有进行这样的预测。②事件二:2002年7月28日,《XX商报》发表题为《记者乔装探秘刘晓庆捕后生活》的报道称:“门卫向记者透露,刘晓庆的待遇要比一般的罪犯高,因为考虑到她是一个名人等种种角度,看守所给她安排了一个人的单独房间,而且房间里可以洗澡,还有空调,一天三顿饭,生活上应该不错。”核实:7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就有关传媒报道刘晓庆羁押状况失实之事举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日不断有媒体称,刘晓庆现在单独住一个房间,房间内有空调、卫生间、淋浴房等,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些报道严重失实,纯属炒作。发言人证实,刘晓庆目前和几名其他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共同羁押在一个监室内,接受同样的管理,没有任何特殊待遇。(2)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总体上分析,新闻报道的失实可以分为目的性失实与技术性失实。①目的性失实目的性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节,编造故事,杜撰新闻。纵观近年来中国媒体上发布的假新闻,不少是写作报道的人道听途说、凭空捏造的故事。他们为了赚取稿费,为了谋取各式各样的利益,而不顾事实,任意编造。事件二关于刘晓庆的假新闻属于这类失实,即不经过记者采访而凭空捏造,以讹传讹,有借刘晓庆的明星身份炒作之嫌。②技术性失实技术性失实是指报道者并没有故意弄虚作假的利益追求与主观动机,而是由于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制约,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对其进行如实报道。这种原因导致的失实报道数量是巨大的。事件一属于技术性失实,由于记者未能客观核实消息来源,导致报道失实。
判断题 数字、文字、图像、语音,虚拟现实,以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象、看电影。因此数字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
判断题 新媒体的基本特点:(1)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终端。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新媒体的特点①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比如,汉川地震时,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就有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地震的博文—“地震了!”。②海量。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③互动。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Web2.0的到来,使在受众反馈与传、受互动问题得到解决。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传统的权威被颠覆,每一个终端都有望成为中心。受众的需求—互动和个性—已不再是技术进步的牺牲品,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④个人化。网络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共享需要一个平台,即电脑必须相连,并保持开放。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因为没有中心,它自然是一个分权的社会。⑤融合。新媒体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它还综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同时传播。以往基于媒体特性,将受众分割成读者、听众、观众等三大群体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有了“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身份,从而实现了对上述三种身份的融合。
判断题 辨析:新闻的指导险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这种说法是科学合理的,具体分析如下:(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除了新闻事业以外,其他传播工具(如图书、戏剧等)也都有指导性。不同的传播工具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性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2)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把指导性建立在新闻的特点之上,就必须从新闻业的特点和功能出发。新闻业以向社会提供信息作为生存的依据,新闻业最主要的社会使命是传播信息。因此,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完整地说,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地及时地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②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③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判断题 新闻写作是运用哪几种方法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的:新闻写作通过用事实说话来解决观点和材料的基本矛盾,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用典型事实说话就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由于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新闻报道必须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即典型事实。典型事实的选择标准:①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②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③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④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2)通过再现现场说话“再现场景”,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俗话说“眼见为实”,把它们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一般而言,可感性越强,可信性和说服力就越高。采取再现现场说话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通过第一人称再现法进行。针对非现场报道类型的稿件,可以在叙述中穿插使用“现场再现”的描写手法。(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由此可见,背景材料本身也是事实,用背景材料说话属于用事实说话的一种方法。运用背景材料说话,通过背景材料表达记者的倾向,是客观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①善于联想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得出结论。②善于对比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③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报道同一新闻,选择不同的背景材料,会对读者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记者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④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同一个新闻事实,由于运用的背景材料不同,记者所表达的意见、看法。换言之,记者想通过这篇报道说的话,会有很大的差别。(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借助“直接引语”说话是西方新闻界客观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法,实际上是“借嘴说话”,其作用如下:①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②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直接引语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③直接引语的特殊的作用是“借助直接引语说话”。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引语用得好的报道,恰恰是文趣盎然、生动真实、现场感强、观点鲜明。
判断题 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判断题 预测性消息是报道尚未发生但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①预测性消息使媒体突破“马后炮”式的思维模式,既重视“现在\",也关注未来,以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探索和提供新闻信息,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②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上至国家领导机构,下至基层单位,社会各界,乃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制定某个计划、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决策的问题。科学决策是成功的前提,国家大事尤其如此。预测,无论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预测,都可以根据已知事实为决策者事先微缩一个未来世界、未来环境的蓝图,提前标示出暗礁,指出可行的航线,以利决策者倾听关于未来的警告和建议,少走弯路。③预测性消息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由于经济的、教育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因素,人类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近视\"是一种顽症,尽管已有不少教训,人们不同程度地仍在重蹈覆辙。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预测性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2)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及早预测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2)他人预测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3)权威预测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4)深度预测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②预测到位,记者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询“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5)审慎发稿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发稿必须审慎,记者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历史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