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为什么说思维方式与发现新闻线索也有关系? 

新闻敏感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前提,培养训练新闻敏感,和思维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单一封闭的思维不可能适应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发性,也不可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发现新闻。思维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

  (1)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相对收敛性思维而言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多思路、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是发散性思维的最根本的特色。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发散性思维是记者采写活动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思维,首先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很有帮助。

  发散性思维具体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反向思维,又称逆向思维, 是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生活中的矛盾对立,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就不难发现许多有意义的、发人思考的题材,从矛盾的对立面作文章,从而收到相反又相成的效果。比如,当大多数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时候,1987 年五六月间《中国青年报》记者却深入到西部地区调查,写了《西部贫困探源》系列报道。逆向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一种求异思维。

(1)                     比较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报道要出新,很需要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对机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很有帮助。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邵飘萍: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通讯写作,报业经营,学术研究、新闻教育方面都有重大贡献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并较早将二十一条协定通报国内,推动反日倒袁爱国运动。1916年回国,受聘为上海《申报》,为《申报》撰写大量稿件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对中国新闻的垄断。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反动统治。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任导师,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19年《京报》被查封,他再次流亡日本,任日本《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为名杀害。

判断题 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大。

判断题 稿件中出现错误类型举例1.作者原来的手稿文字错误。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有一是作者对个别文字掌握不准,写作时写错;二是作者自造字;三是作者笔误,误将此字当彼字;四是作者书写较草或书写不规范,容易被误认,进而误排为他字;四是作者剪贴稿中原有的错误。录入时录错。2.引文有误。书稿中引用其他人著作、讲话以及教材中内容等等,一定要完全准确无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因此校对时最好找到原文,进行认真核对。3.名词、术语不统一。例如,图像,存在一本书中“图像”“图象”两种写法,一般应与教材用法统一;再如“做出”“作出”前后用法不统一等。“看做”“当做”错为“看作”“当作”,“称作”错为“称做”。4.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例如,逗号、顿号不分,作者用笔一点,既不像逗号,又不像顿号,还像句号。因此,校对时要仔细按着文字内容一一分辨,加以更正。5.漏行、漏段。一般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剪贴稿中原本就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录入时遗漏,只要我们在校对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对照原稿,一般都能发现。6.多行、多段。这类错误一般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现在剪贴稿中,如“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它们的搭配合使用的。它们的搭配具有一定规律……”,此句话中红色部分应删去。这类错误有的较易发现,有的比较隐蔽,需仔细分析句意。总结,错误有十大类型:1)文字错误,2)词语错误,3)语法错误,4)标点符号用法错误,5)数字使用错误,6)量和单位使用错误,7)版面格式错误,8)事实性错误,9)知识性错误,10)政治性错误。

判断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创建于:1941年12月3日。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2

判断题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判断题 在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中,权力机构与大众媒介对舆论形成的促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稍有偏差,后果严重。

判断题 会议类新闻稿写作会议类新闻通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每一点里的例子好好分析一下)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会议纯粹是几名学生的会议,有的是学生干部的座谈会,还有的是党政机关的会议,比较少见的是党代会、团代会、教代会之类的牵涉面比较广泛的会议。不同的会议,写的通讯稿不同,首先就体现在标题上,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比如上次有一篇关于EOC学员学习党代会精神的通稿,初稿的标题为“我校召开‘EOC世纪精英学校学习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这个标题表述上并没有错误,但对于校内通讯稿来说,这个标题有点名不副实了。这个座谈会是校团委、校学生会组织召开的学生干部座谈会,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后来,我建议改成“校学生会举行‘EOC世纪精英学校学习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我还是斟酌再三,因为未能体现校团委的作用。最后,领导的意见是修改成“EOC世纪精英学校举行‘学习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因为EOC是校团委、校学生会举办的活动,以此为主语,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两者,又使标题不会言过其实。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导语写得好,通讯稿要表达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了。所以,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座谈会”,这是会议的全称,漏掉一个字都不行。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是如此,新闻中就应该这样体现,这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而举办的地点则要写清楚明白,比如“我校旗山校区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要写明、写全,不能为图省事而去掉“大学生”,虽然大家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地方,但是作为在正式的文体中,交代清楚是必须的。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介绍出席的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xxxx”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xxx副校长”。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高校的会议,往往会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如“省残联理事长陈震、副理事长李继新,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林轩春,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方大川,我校副校长游小波,学工部(处)、校团委、校办、文学院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交流会。”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在不同学院的新闻稿,同一职位的领导排序却不一样。例如,有的学院副院长在党委副书记之前,而有的学院的副院长却在党委副书记之后,按照我们平常的经验,副院长一般排在党委副书记之后,但是在学院中,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往往比副院长年轻许多,甚至有一部分的党委副书记还是副院长的学生,所以,这一类情况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就能把领导的讲话的精髓囊括了。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对与会的人员,一般是青年学生提出一些希望。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领导讲话结束后,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收看重要的视频资料、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而像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则可略去。6、描绘会场气氛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全场掌声不断”等。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会议的意义,意义同样要注意层次感。一般分成三个部分来写会议的意义,首先是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意义,其次是对职能部门自身建设的意义或者是对某项制度建设的意义,最后则是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有时候,最后一段也可以不写意义,而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海西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我校举行》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与会大学生表示,将在这些志愿者先进事迹的鼓舞下,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昂首前进。”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