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媒介生态:媒介生态是指某一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最早是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凌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媒介生态包含诸多因素,主要是一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和媒介本身的属性、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媒介因素(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音乐制作等)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技术等)。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判断题 软新闻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判断题 修改稿件的方法步骤(一)从内容上修改:订正事实(事实的基本要求、订正事实的方法)、修正观念、修改主题、改变角度(二)从形式上修改——修饰辞章:拆分篇章、整合篇章、变换体裁、修改导语、调整结构、压缩篇幅、增补内容、润色文字(广播电视新闻语言遵循的原则:口语化、规范化、形象化、简练化)、制作标题

判断题 摄影构图的景别主要是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判断题 DC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我有一个劝告:相机不要轻易借给别人!特别是那些不把东西当东西的人!请千万以及一定不要拿纸巾,眼镜布等纤维制作的东西去擦拭镜头!(很多人竟然都不懂这个,暴汗!)请用专业的镜头纸或打磨的专用布,并且还不要太用力,要必须轻轻地拭去镜头上的灰尘及油污!镜头是脆弱的,不管你多么小心,擦多了都会损坏它,所以少量的灰尘可以暂时不去理它,切记!认真呵护你的相机牢记相机的保养要则:大多数数码相机用户都忽略了说明书上注明的“数码相机是一种精巧、易损坏的光学装置”。几乎没有人会阅读说明书后面的使用说明,警告用户不要在雨天、烟雾、结冻的天气里或爆炸空气中使用相机。数码相机厂商都非常希望用户能在一种理想环境下使用数码相机,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更不能掉落在坚硬表面上。在你外出度假或出门散步之前,带好备用电池和数码储存卡,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会碰到一个绝好的拍摄机会。把备用电池放在家里或锁在汽车里是很不好的习惯。许多摄影师都买了钥匙链夹子,把储存卡放进去,然后系到相机带上。数码相机装上胶片和充足电的电池就能进行拍照,但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保养,保养的形式多种多样。把相机放在包里首先,你需要一个结实、好用的摄影包来装相机、数码存储卡、电池套件,再奢侈一些还需要辅助镜头或小型便携式三角架。摄影包的领先厂商如Tamrac、Lowepro和Domke使用高质量的原材料,更好的防震保护和极佳的背带和金属硬件。这些装置都已减小了尺寸,更适合于放置数码相机。如果你想购买新款摄影包,最好找稍大一点的。如果你买的摄影包在每次取东西的时候,都要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拿出来,那你肯定不会喜欢,因为这样的话会错过许多很好的拍摄机会,而且也烦人。要买摄影包的时候最好把相机和附件带上,看一看哪种摄影包最适合你。如何背挎包也非常讲究。调整好摄影包上的带子,不要使相机离你的身体太远,否则它会从你的身上弹起,碰到别人或撞到其他物体。最理想的办法是,摄影包挂得稍高一些,这样你手臂可以防止它受碰撞,而且还可以防小偷。保持相机干净镜头上的污渍会严重降低图像质量,出现斑点或减弱图像对比度。而手指碰到镜头,这是不可避免的,灰尘和沙砾也会落到光学装置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对相机进行清洗的原因。清洗工具非常简单:镜头纸或是带有纤维布的精细工具、镜头刷和清洗套装。千万别用硬纸、纸巾或餐巾纸来清洗镜头。这些产品都包含有剐擦性的木质纸浆,会严重损害相机镜头上的易碎涂层。清洗纸不使用时,把微纤维清洗布放在原容器里,以保持干净。微纤维布非常耐洗,可定期与衣服一起洗。尽量不要使用棉织T恤衫或其他纤维,因为粗砾可能会渗进去。清除镜头上尘土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经常使用镜头。如果你的相机有一个镜头盖,可以用一根带子、橡皮带或“镜头固定”装置将它固定在相机机身上。冷热天气也会影响相机。如果相机原来在空调房间,而后马上放在一个较热、潮湿的环境下,镜头和取景器上都会有雾点出现。这时需要用合适的薄纸或布来清洗。如果你带着相机从寒冷、干燥的室外进入室内,最好先把相机放在包里面预热一下,然后再拿出放在屋子里。并且要小心镜头,看它是不是“出汗”了,如果出汗了要立即擦干净。专业摄影人士的一条建议非常简便,也许你会不相信:随身带一个塑料拉链锁袋子。在非常潮湿或尘土的气候里,你可以在侧面挖一个小洞刚好放得下相机镜头然后把相机放在袋子里,不让雾气、湿气和尘土进入,会延长它的寿命。最后,不要把相机放进湿度较高的汽车后坐,汽车内部就像火炉一样,会使塑料变形,电线受损。

判断题 比较两家经济类报纸在受众定位、内容设置方面的异同。《经济日报》不经济观察报》同为经济类专业媒体,以报道经济生活为主要任务,以关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读者为自己的受众。但两者根据各自媒介功能的不同,又在这个笼统的受众定位、内容设置上做了进一步的细分。(1)受众定位的异同作为由国务院创办、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和领导的一份报纸,《经济日报》向来定位为“中央级以经济宣传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是党和政府关于经济信息最权威的新闻发布与宣传窗口。这样的媒介功能决定了《经济日报》的受众定位是:更加关注国家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宏观发展,时刻紧盯我国政府部门关于经济发展各种政策、路线和方针的变化,以此来保证自己日常的经济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多趋势相吻合的一个读者群。这个读者群的构成主体主要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各大型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以及对国家宏观经济密切关注的人士。而作为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上以财经内容为主要报道题材的一支新军,《经济观察报》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的读者群,而是将读者对象层层细分、逐步筛选,最终把报纸的品牌明确定位于中国本土具备最令人心动的现实消费能力的高端读者,即有财富、有权力、有思想、有未来的青年工商企业者和有志加入经济领域的癿青年学生。(2)内容设置的异同作为中央级以经济宣传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报,《经济日报》更加侧重于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全面性与综合性,着重于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多方面、多层次报道,既有新闻性消息,又不乏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它以综合性应对专业性,以全国性、全球性应对区域性,以原则报道应对大规模“信息批发”和“信息复制”,以新闻化应对杂志化,以权威和深度应对海量和时效。而《经济观察报》拥有一个明显年轻化、新锐化的读者群,因此其内容不像传统的经济济类报纸那样以报道市场和政府的某一动态为主,而是把更主要的报道力量延伸到和市场最前沿紧密相关的资本、产业、技术、管理、人才等多个方面,并联系政治和国际方面的相关点,直至将内容扩展到其主流读者群的生活方式上去。内容设置具有明显的时尚化、年轻化、个性化、新锐化的特点。

判断题 简述新华通讯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新华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组:1组织建设上,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各解放区的总分社和分社也先后建立,到1946年4月,新华社在国内建成总分社9个,分社40多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此后,中共中央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2业务建设上,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和要求。转移: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新华社的工作,使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2为适应战时需要,新华社一队由廖承志率领,向太行山区实行战略大转移。一队由范长江率领,留在陕北跟随中央行动,番号“四大队”四大队主要任务:1)、收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消息;2)、负责党中央同太行总社的联系,并抄收总社的文字广播;3)、代表总社就近指导分社的报道工作。3在新华总社向太行山转移之时,在太行组建新华社临时总社,接替转移中的总社工作。两支队伍一年多在平山会师,后来又经过改组,规模和业务又有了很大发展。军事报道:1全面内战发动后,新华社不仅加强军事评论工作,还通过各种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还运用具体战例说明美蒋反动派“纸老虎”本质,鼓起军民必胜的信心。21947年下半年进入反攻后,抽出专人负责军事报道和评论,发表了一系列新闻和捷报。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作了有声势、有规模、及时迅速的报道,多侧面反映了战役的主要进程,胜利成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与通讯。3为了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迅速发展,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曾普遍建立军事分社或支社,组织上隶属于所在部队的政治部,工作业务由总社指导,负责前线军事报道。4毛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在当时影响巨大,做出了突出贡献。5成功地瓦解敌军作战意志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新华社(建国后)建国初期(49——56)(1)1949年3月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并根据中央决定,逐步调整全国各地的分社组织,在各大区建立总分社,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分社,在解放军部队中也建立总分社、分社、支社各级组织,努力组建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国家通讯社。6月新社社委会成立,社长由胡乔木兼任,副社长为范长江。(2)1950年,新闻总署对新华社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对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派驻记者组或记者。除第三野战军外,其他部队新华社机构取消。各地总分社分社的认识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1950年11月,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3)1953年,明确提出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1)进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2)除文字宣传外,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3)通讯技术手段有了改进;4)同国外通讯社开展合作关系。二、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中新华社的改革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P55——66,新华社发展曲折前行1)新华社在国内外事业的发展:a,国外分社建设较快,多种文字对外广播,以自己的驻外记者发稿为主,外电为辅;b,对内大跃进中失实、片面、虚夸,60年代初纠正“左”倾错误。2)《参考消息》改版和扩大发行3)电讯建设的加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新时期有了哪些根本性变化?四、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在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强化党和国家耳目喉舌作用,发挥“消息总汇”优势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的权威性和积极影响世界舆论的力度明显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1新华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网络,形成了一个24小时面向全球的不间断对外发稿体系。已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世界热点新闻为重点的多语种、多渠道的新闻发布体系,发稿量增加,实效性增强。2发稿体制,国际新闻,摄影专稿,现代化技术手段,新闻信息产品营销。1997年网站,2000年改新华网。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萧同兹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国新社”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长沙建立的合作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同年在桂林成立总社,香港为分社,开始正式对国外发稿,成为全国性通讯社,范长江任社长。“国新社”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稿对象主要是当时大后方的报纸和海外华侨报纸。1939年初至1940年夏是“国新社”的全盛时期,桂林总社与香港分社分工:桂林总社及重庆办事处负责国统区的新闻报道工作,香港分社则面向海外,负责国际宣传任务。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部分分社社员撤往香港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久,桂林、重庆两社均在国民党迫害下关闭。中国新闻社1952年在北京成立,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金仲华任社长,最初附设在新华社内,1957年独立发展。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国内建设成就和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后逐步增加文字特稿,电影,唱片,画报等业务。文革中机构被撤销,业务停止,1978年恢复建制,在与台湾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判断题 各类影视作品的创作必须经过前期的采访,然后才能开始拍摄和后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