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不变与坚守
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从新闻采访报道到新闻产品的编辑加工,再到新闻产品本身;从新闻生产的流程到新闻机构的建设,再到新闻 从业者本身的角色与职能。这些变化都可谓是颠覆性的,但与此同时媒介融合 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又有很多不变和坚守,这既是融合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契 合点与共通之处,也是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基石。
一、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中的新闻生产
“自新闻业产生以来,新闻报道范式(或者称报道方式)出现过几次重大的变革。这些报道范式至少包括如下几种:政党报业(观念新闻学)——客观新 闻业(信息新闻学)——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一 精确新闻学——亲近新闻学——公民新闻运动。”“这些报道范式的产生.是社 会对新闻活动的基本诉求和新闻行业内部运动的合力之产物。”“这些报道范 式的探索者都在回答一个基本的论题,那就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如何认识和符 号化再现其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如何把握事实背后的真相,如何才能将真 实、精确、完整和深刻的新闻事实呈现于社会大众,以达到让公众对社会的变 化和运动的准确把握,以便于人们的社群生活,使得新闻可以真正起到社会瞭望者的功能。”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采用何种新闻传播形态和新闻报道范式,其实都有着共同的职业理想和 职业操守。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他们必须承担起 新闻传播职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信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主义。也正是有了这种基础,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形态和新闻生产范式才能够形成有机统一、和谐完美的多元融合,才能形成协调统一、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融合媒介群。
几十年来,虽然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信念、伦理和规范的研究文献日有所增,但到了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强调 “客观性”和“追求真理”的职业理念,另有学者引人了“自由度”问题,也有不少学 者将“社会责任”看作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核心元素。有人认为,新闻专业主义 是一种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 Ideology),也有学者视新闻专业主义为管理 者进行职业控制(Occupational Control)的话语策略。
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如下五方面:①传媒是社会的公器;②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③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 人”;④他们以时政科学的理念标准评判事物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 ⑤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
1.媒体是社会的公器
新闻传播媒介是一个具有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 Ideology),也是实行分工合作的庞大企业组织。这决定了新闻生产 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具有无害性、公益性和正义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无论如何都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任何危害。媒体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去从事新闻生产活动,并要站在公众的立场,为公众着想,为公众说话,为公众谋利,为公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 敢于同一切危害公众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斗争。
2.媒体人是信息传播者
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信息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眼光看,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记者、主持人是专业的社会观察者、新闻报道者和舆论监督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政治宣传员、商品推销者。“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同时,还必须依照社会所期望的那种标准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才能被认为是够格的职业传播者。” 媒体人不仅要有专业性.而且要享有作为专业传播者所应拥有的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以及必须承担的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和国际性责任。
3.媒体人是信息“把关人”
主流媒体中的编辑、导播等作为信息的“把关人”,采纳或把关的基准是主流社会的新闻价值观念,而不是基于商业利益或个人因素的考量。“把关人”选择 新闻信息的价值尺度为: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这也决定了公众新闻、草根传播要想进人主流媒体必须通过电视、广播主持人、报纸版面编辑依据这些标准和时空因素进行“把关”和“过滤”, 甚至还要配发“筛选”后的“编者按”、新闻评论。即使某些个人因某种原因得以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充当“演讲者”“评论员”或“嘉宾”,在报刊中发表自己的言论或文章,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筛选”的、具有代表性与专业性的少数人。普通公民依旧不能自由担当传统媒介记者、编辑的角色,不可能在传统媒体上任意发表自创的新闻或自我的观点。
4.新闻生产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是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生产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它要求新闻生产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或者说以时政科学的理念标准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评判事物的真 伪,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大众面前。以事实说话.尊重并服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用事实说话,即让思想观点或真相包含、内蕴在某个新闻事实中,受众通过阅听新闻事实,从中悟出、感知某种道理 和信息,这也是新闻生产的最基本方法。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要新闻特 别是报纸头条新闻和电视重大新闻的选用标准,一定要提倡“短、实、新”,反对
“假、长、空”。在媒介融合时代,衡量新闻产品的质量不是看报道了多少事实,而是看传递了多少信息。因此,用事实说话,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新鲜的、典型的事实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新的重要的信息。
S.新闻生产的规范与自律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在争取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法律规范、职业道德、媒介伦理和媒介自律的范围内从事新闻生产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新闻生产自由。法律在保护新闻生产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他们应该遵守的法律和纪律,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新闻自律是他律的产物。新闻生产者新闻自律“只有由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德,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实现” 。作为新闻生产者,他们应该主动地将规范性的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新闻道德观念和操守,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甚至职业习惯,并用这些经过提纯和内化的新闻道德观念和操守支配自己的新闻生产活动。
二、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
新闻生产的原则是从新闻生产者长期的新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和袖取出来的具有本质特点、反映客观现实的准绳和铁则。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媒介形态和传播符号的选择。过去我们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新闻专业主义信守的原则,同样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今天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生产中的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的严格要求,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一定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比对。不论是传统的新闻生产还是融合时期的新闻生产,“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生命,都是对新闻生产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融合新闻生产中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因为符号使用的多样化而影响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述,也不能因为时效性的不断提高而影响对新闻内容材料的准确选择,更不能因为服务媒体的多样化而降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认识和正确把握。一切新闻生产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融合新闻记者应该尽可能披露新闻信息来源及其采访收集方法.这样受众就能自己对新闻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 在新闻生产中任何媒体的新闻生产者都不可以杜撰、歪曲或故意改变新闻事实. 必须保证新闻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新闻生产者一定要做到“眼勤、腿勤、耳 勤、手勤、脑勤”,必须深人新闻现场亲身采访,除求证一般性的事实外,原则上不采用电话、网络采访的手段。这是新闻生产与其他文化生产的根本性区别,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的共同承诺。
2.客观性原则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谓的客观报道是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就是说,融合新闻生产者在报道叙述新闻事件时,不应该有任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主观判断的干扰,记者要完全中立、不偏颇、无偏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说真话,写实情,言之 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应景文章,不发一般性的 工作报道。客观性原则是在新闻生产的具体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经受了社会 变迁和政治经济的种种考验。尽管客观性原则被西方新闻学者称为“只可无限 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作为一种新闻理想,它不仅对新闻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而且对新闻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因 此,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生产者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及不偏的原则,无疑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服务公众原则
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所担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维护公众利益。西方各国在制定传媒政策时,除了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外,都将公共利益原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融合新闻生产需要对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机构和群体负责,但新闻记者必须谨记:要无偏无惧地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必须始终将对人民的忠诚放在首位。对人民忠诚是融合新闻媒体确立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基础,也是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证。
公共利益的原则必然也应该承载于融合新闻生产之中.融合媒体与融合新闻生产者也必须将维护公众利益置于首位。首先,作为融合媒体的新闻生产者 “应该站在中立立场,客观地报道事实,反映观点,在公众中树立‘公正者’形象, 赢得公众信任”。其次,融合新闻媒体“应该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来 自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4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体探求 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再次,服务公众利益,也是 党报等主流媒体以人为本,坚守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的具体体现。®新闻作品必须见人、见事、见细节、见情感,杜绝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情的冷漠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媒体提高服 务质量、改进新闻报道作风的重要标准。
4.自主独立原则
自主性与独立性是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可靠性的基石。精神和思想的自主与独立,是融合新闻记者必须保持的原则。当前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进人“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媒体获得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空间越来越大,融合新闻生产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保持媒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融合新闻媒体才能“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及时对社会大众吹起警哨,积极发挥告知功能,成为社会的雷达,充分发挥媒介的议论和监督作用,用以监督政府、防止政府滥权”。’否则,媒介就会“在重大问题上有意无意地障碍性、痉挛性、过用性和麻痹性失声”,结果不是成为政治、经济控制和引诱的产物,就是沦为媒介自身工具性、过劳性和自保性的牺牲品。好在如今政府已经越来越自信,认识到保持媒体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繁荣媒介文化,也有助于媒介办岀特色,是辅助执政的重要伙伴,所以要求“善待媒体”,主张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尊重媒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虚心接受媒体监督,主动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变封、堵、压为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5.全面平衡原则
全面平衡原则不仅要求融合新闻生产在信息来源、采访手段、采访途径和采访对象等方面多样化、均衡化,还要求融合新闻生产在整体上能够反映不同的意见、态度和观点,并提供媒介时空让有关方面进行解释、评论、批评、分析和争论。 全面性和平衡性原则既是对融合新闻生产主体的要求,即价值公正,立场中立. 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故意歪曲事实,也是对被报道客体而言的, 即新闻报道要注意关注事件的方方面面、正反双方、大事小情.防止以一种真实 掩盖另一种真实,以某个真实的侧面遮蔽整个真实的事件。融合新闻生产不能由于某种个人感情夸大某些事件而忽视其他事件,也不能因为消极思维而过于偏重社会阴暗面,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把这个社会描绘成人间天堂,更不要无意于重大新闻、热点问题和公共利益而执着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失去融合新闻生产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也就失去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最终受到伤害的首先是媒体自身。
6.坚守主流价值观
在传播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媒体必须坚守主流价值观。中国主流价值观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新闻传播中,真实、客观、公正、平衡、正义都应该成为媒体主流价值观的核心 内容。在中国传统新闻学教育中,人们将其称之为新闻指导性原则。李良荣认 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 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建四化大业。” 但是,融合新闻生产坚守主流价值观并不等于只承认一种价值观,不允许差异.价值公正,立场客观. 具有同一性、包容性和调适性,这也是和谐传播的主要特征。
三、融合新闻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法律在保护新闻 生产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迈克尔•埃默里等学者 曾经说过:“新闻记者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不时加以提醒。”他们认为,“在这个强权和实力的时代,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工作的男男女女千万不要忘记,言论自由和写作自由绝不是牢靠的,绝不是确定的,它们随时有可能丧失。美联社社长兼总经理路易斯• D.博卡迪提醒新闻记者记住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他说,维护权利是与媒体的信誉相联系的。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容忍程度。他对媒体管理者说,他们受到的商业压力在成倍增加,但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有公众的支持”。
要保有公众的支持,就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生产原则,要将维护新闻生产的权利与承担记者的社会责任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并寻求恰到好处的尺度和张力。任何过度的声张和操作,都可能伤害到媒介自身的信誉。即使在美国社会,如果媒介因违背新闻规律和原则导致信誉下降,那么法院、立法机构甚至制宪会议都可能制定新法律,最后的结果是媒介所依赖的公众可能转变方向,由原本支持的态度转向中立甚至反对的立场,导致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融合新闻生产还应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一切可能伤害不同国家和民族感情、引发民族纠纷或带来消极性后果的新闻都应在禁止之列。为了防范信息污染和道德败坏的现象,法律禁止制作和散布淫秽作品,禁止传播教唆犯罪的材料,反对传播为达到广告目的的新闻。为了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法律禁止侵犯个人的隐私,禁止用不体面的方式粗暴地贬低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也不允许通过造谣中伤来破坏个人在社会上的威信,以及无中生有地对公民的行为加以公开指责。
当然,对丑行和毒害不加痛斥而保持沉默,也是不容许的和不负责任的。普罗霍罗夫认为:面对社会弊端和不良风气,记者“似乎既是侦察员,又是检察员,既是辩护人,又是审判员,何况又是在‘终审法庭’里当众审理‘案件’。因此,他所做出的‘判决’的特点应该是全面斟酌、准确无误。在作结论和评定时,有时甚至要小心谨慎,留有余地,摆出问题。新闻工作者无权做出仓促草率的、未经彻 底检查和无充分根据的评价和建议,无权做出片面的和尖刻的判断”。一句 话,融合新闻生产者应该真正地承担起保护社会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 和谐与人民团结的责任。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正透镜是中间(厚),周缘(薄)的(凸)透镜.
判断题 编辑修改稿件应掌握哪些主要要点?在整个改稿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将稿件放在新闻媒体的“参照系”中,确定最佳修改方案。新闻媒体的种类与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对稿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使一篇新闻稿件适合于某一特定的媒体刊用,就必须由这个特定的媒体出发,建立一个修改稿件的“参照系”。①根据媒体的特性与优势确定稿件的修改方案。②要根据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心理状态决定如何修改稿件。③要参照过去有关的同类报道修改稿件。④要参照当时报纸稿件的总体情况和版面需要决定如何改稿。(2)根据改稿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确定由谁来改。对于差错不多、改动不大的稿件,编辑可以自己动手修改。但对于那些问题较大,需要重新选择主题、补充新闻事实的稿件,就要考虑记者或作者自己来改。(3)改稿要使用正确的校对符号。最常用的校对符号有:改正、删除、增补、对调、转移、接排、保留、另行等。编辑在使用这套符号时要注意符合规范,不能自己随意生造;要勾画清楚,对稿件中的错误要用引线从行间画出,拉到页边空白处改正,不要在文中改;符号不能粘及上下左右不需改动的文字和标点,以免发生误会。在改稿时,还应该选用与原稿不同颜色的笔,引线与引线之间不要重叠交叉。(4)改稿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尽量使稿件保留原有的特色。新闻编辑在与作者协商修改稿件或约请作者自己改稿时,要充分听取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有意见分歧,也要心平气和地倾听作者的提法,耐心细致地说服和解释,不能发号施令,独断专行,没有商量地要作者服从自己。要在平等待人的前提下达成修改稿件的一致看法,使作者心情愉快地完成任务。(5)改稿中要认真细致,防止出现新的差错。编辑在修改稿件时,无论是校正一个错误,还是增补一段材料,都必须存在可靠的根据,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对于自己一时拿不准的问题,或自己不太明白的知识,要向行家请教。要特别防止在改稿过程中因为不细致,出现新的差错。(6)改稿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并注意使用有意义的新生语言。一方面,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编辑在改稿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要注意把一些古文、方言、外国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和普通话。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新闻是对最新的社会变动的反映,对于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健康的流行语,可以在新闻稿中适当采用,如“克隆”、“追星族”、“绿色食品”等,在社会交往中已经用得很广泛,这些有时代特点的流行语用在新闻稿件中能够表现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应该提倡的。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生造的、不合规范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的新词。
判断题 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下所述:(1)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实施者与参与者新闻报道策划的主佑体是多局次的:①总编辑策划“总编辑就是总策划”,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也应该如此。总编辑要重点抓带全局性的策划。总编辑多出主意,多想办法,精心策划,抓好策划,就能更好地调动编辑记者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新闻媒体就会出现一个新面貌。现在多数新闻报道策划来自总编辑,总编辑起主导何用,这是正常现象。②部主任策划,包括部门编辑策划要办好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光有总编辑的策划是不够的,还要调动部主任、编辑的积极性,搞好部门报道工作的策划。③记者策划总编辑、部主任、编辑在报道层面的策划,最终要通过记者的采写工作去实现。在这一点上,记者是新闻报道策划的实施者。但是记者不应该只是充当策划实施者的角色,他还应该是策划的参与者,是策划主体的一个层次。既是策划的实施者,又是策划的参与者,这就是即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记者直接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接触广大群众,触动他“灵感”的事物多,机会多,他应该有所策划,也能够策划。(2)作为实施者和参与者的作用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他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斱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记者无论是作为策划的实施者,还是何为策划的参与者,都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判断题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
判断题 动态新闻定义: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它是消息体裁中一种重要类型,又称之为动态消息。
判断题 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1
判断题 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
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传播学角度加以论述。“现在世界上除了军事上的星球大战之外,还有另一场星球大战,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而是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英国《泰晤士报》社论引美前中情局长杜勒斯语)“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印度的一切都是小好的,而西方文化都是那么美妙,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正在被摧毁……”(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保罗法里《华盛顿邮报》):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信息侵略问题。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信息侵略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打破善意平等、自觉自愿的前提,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1983年里根政府推出“广播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对此评论,又一场通过无线电向世界上各个偏僻地区传播的新闻和意识形态的星球大战已经开始。布什甚至号召欧盟各国“参战”,融化掉社会主义。实际上,当今的信息侵略已不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大战已经打响。(1)信息侵略的性质①信息侵略的渊源尼克松在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中历数了美国在朝鲜、越南战场的失败和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经验教训:“进入21世纪,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主张开辟“思想战场”,用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思想的征服”,其实质还是政治的斗争,而信息侵略则是手段。1984年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引用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的话说明输出文化,吸引对象国青年乐意听摇滚乐,跳摇摆舞,穿上饰有星条旗的圆领紧身汗衫和美国牛仔裤,会使他们不喜欢《国际歌》,逐渐脱离社会主义的“束缚”而获得“自由”。②以电视媒介为先导的文化侵略针对以电视媒介为前导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曾说过,对以色列而言,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军事入侵,而是文化入侵。法国、加拿大、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对美国的文化入侵表示忧虑,有的提出批评。印度作家理查德·克拉斯达认为:卫星电视使印度人感到西方文化是那么美妙,进而摧毁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此次外来文化的入侵,不敢说我们一定能顶得住,因为电视的诱惑力太大了。③英语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侵略的助推器语言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成为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一道重要防线。语言在竞争中失败,文化和知识亦会随之消失。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和借助于广播、电视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强力传播,英语逐渐成为世界语。如果英语真的一统天下,那么英语文化必将吞噬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成为世界文化和霸权文化。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在吸收先进科技、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同时,也为腐朽文化的入侵、反动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城门。因此,信息侵略一旦突破语言的防线,其后果不堪设想。(2)信息侵略的危害保罗·法里在《华盛顿邮报》写道,如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批量生产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信息侵略借助于强大的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科技、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信息优势,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不可阻挡的信息洪流或“传播顺差”。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与之相比,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如果不反抗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就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我们可能演变成不伦不类的西方社会,那将是我们的一场巨大灾难:①信息侵略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②信息侵略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销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特别是当两国关系紧张或爆发战争时,媒体强国就会马上开足马力,不惜造假和散布谣言,以扰乱人心,煽动惊慌、恐惧和仇恨心理,引发社会动乱,瓦解国人斗志。(3)世界各国对信息侵略问题的对策面对媒介强国的信息侵略,世界各国为保护和捍卫传播资源和国家主权,都在积极备战:①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判断力,号召国民自觉抵制。有些国家要求国民自觉抵制西方的信息侵略,与政府一道击败来自国外的竞争。②国家立法保卫自身文化传统,严格审查限制外来文化及传播媒介落地。新加坡对外国影视、声像制品进行审查,凡认为不洁的镜头,一律剪除。日本规定进口外国影视片必须经过三道审查关,凡是有伤公安及风俗的视像作品绝对禁止播放。1994年欧盟规定欧洲电视台播映的节目中必须有50%是欧洲制作的,且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美国电视剧。③加强国语教育,缩小英语使用范围。加拿大魁北克省规定在工作场所禁止讲英语,街道上也禁止英文标志。甚至连英国本土西部的威尔士人都正在发起告别英语、重新推广威尔士语的运动。(4)中国对信息侵略问题应采取的对策①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④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④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⑤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