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邵飘萍: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通讯写作,报业经营,学术研究、新闻教育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并较早将二十一条协定通报国内,推动反日倒袁爱国运动。1916年回国,受聘为上海《申报》,为《申报》撰写大量稿件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对中国新闻的垄断。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反动统治。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任导师,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1919年《京报》被查封,他再次流亡日本,任日本《朝日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为名杀害。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隐匿性观察:隐匿性观察,又称参加性匿名观察,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像微服私访那样去观察。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要变成被观察的某个现场或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直解参与其中的活劢,以便在观察到一些真实情况后,再作决定。在这种观察中,被观察对象往往会不做就任何掩饰,把一切问题暴露在记者面前。采取这种观察方式所获得的材料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判断题 校对方法(一)对校法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看原稿,后对校样。左手食指指着原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二)折校法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三)读校法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楚。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根据原稿和校祥的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对。

判断题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1)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应它。新闻报道的形式也应该是客观地叙述事实,报道者不得随意做主观的解释和议论,而是将自己对事实的意见寓于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中,正所谓“用事实说话”。工作性原则包括报道参与权利上的“平等”、表现手法上的“平衡”、所持意见上“中立”。新闻媒体要站在社会和公众的立场,公平地对待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和民意为标准决定对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选择和取舍。(2)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者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倾向。(3)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的要求①要正确认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关系。客观和公正都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新闻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新闻工作所追求的一种职业境界和道德理想。提倡在新闻报道中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但反对搞“客观主义”,反对搞“有闻必录”。“客观主义”和“有闻必录”是对客观报道原则的曲解。将客观报道新闻同反映立场倾向对立起来不符合新闻工作实际,也不利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报道原则的科学内涵,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②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是矛盾的统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正的核心手段。事实上,人们只有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动的主观性才能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正因为人们具有明确的主观意识和对象意识,才能在思维中将客体和主体区别开来,才有可能将不属于对象自身的东西排除在报道之外,从而达到客观再现。不能离开主观性来理解客观性,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始终是相对主观性的客观性,是传播主体把握到的客观性,是传播主体认识水平范围内的客观性。③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既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善于客观地用事实说话和公正地进行报道,又要坚持一定的思想原则和政治立场,善于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于新闻事实的观点和意见,体现报道者应有的立场和态度。许多媒介不同地描绘着同一个事实,混入的观念千差万别,表现出媒介的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记者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照相,而是自觉地、能动地选择角度,经过去粗取精、价值判断形成某种认识,这是新闻“意化”的过程。这种意化形成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出媒体同社会的关系,不仅决定记者对事实的选择,而且决定对事实蕴涵思想的开掘。④要防止新闻报道中出现只强调“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传播新闻,不考虑立场观点,不顾及传播效果的客观主义倾向,和只强调反映观点、表达立场,不善于用事实说话,不顾及传播效果的主观主义倾向。防止这两种倾向,就须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坚持一切报道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和公正地评价客观事实,同时又坚持一定的立场倾向,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使新闻报道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要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有立场。⑤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和公正性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范畴,应该在坚持公正性的前提下,表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客观报道不排斥记者的正当立场,因为记者的立场如果正确,必然来自客观事实、符合客观事实,客观地披露事实也就显露出记者的立场。另一方面,如果记者的立场错误,注定要背离客观事实,不可能正大光明地运用客观报道,这是记者背离客观报道的根本原因。⑥记者的观点隐蔽在事实中,借助事实表达对事件的态度,是最高超的报道技巧。实际上,客观报道也是一种报道艺术。从新闻中看不到记者摒弃了哪些事实,有意保留、突出了哪些事实,没有直接看到但却感受到记者的态度,就表现出完美的客观性。运用恰当的语言,将记者的思想隐藏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是为世人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即新闻的微言大义寓于事实之中。⑦坚持新闻传播的立场原则。传播主体不仅以事实原则(真实、全面、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新闻传播特有的方法原则(及时、公开的传播原则)传播新闻信息,而且会以自己认为的公正原则、特有的利益原则和立场原则去选择报道内容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传播倾向,即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目的不只是在于传播新闻事实之信息,还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信息的各种处理而“说话”。⑧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统一与矛盾。从理想意义上说,新闻传播遵循的价值原则应该是惟一的,这就是公正原则、正义原则。如果有立场,这种立场只应该是公正或正义的立场。公正原则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约束着传播者合目的性的追求,它不拒绝传播者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一定的倾向性,但它以“道德律令”的形式要求这种立场、倾向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和合理的。是社会公众期待新闻传播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

判断题 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1)“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谢尔顿·冈纳拉特尼从不同的来源为公民新闻提出了若干定义,他认为公民新闻是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记者的一种努力,他们在报道中将更积极地聆听公众对问题的表达以及解决方法,通过自觉地给公民更多的声音来创造出更积极的更多的公众参与,以此来丰富报纸和广播的报道。”公民新闻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延续着美国媒介对社会责任理论的承诺。”(2)根据社会责任论的原则,媒介内容的控制权掌握在媒介从业人员手中,大众期望他们服务于公众的利益,站在公众的角度看问题。从公民新闻的定义来看,公民新闻不仅要承担传统的媒介社会责任,并且对媒介以及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责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促进了社会责任论的发展和实现。①以人为本,提高媒介监测能力社会责任论中的责任更多的是指大众媒介自发地负责,包括对自身所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传播行为的正确性负责,它规定了媒介“应该做什么”。这种“责任,省先体现在媒介的社会守望功能上,即媒介对社会环境的检测能力。公民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新闻,是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公众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关注公众之间观点的交流和对话的质量,帮助公众积极地自我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批判意识和解决能力。②民主参与,培养受众责任意识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所揭示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是传者的绝对自由,因此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必然导致后来对“自由”的扭曲。社会责任论揭示的自由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它希望政府能主动地促进自由,必要时政府应与大众、媒体协同一致,共同发挥传播的功能,它把自由不仅局限在传者的范围,更提出重视受众的自由,在这一方面公民新闻给予了精确的诠释。公民新闻的“公共性”不仅是体现在对公众周围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报道,它更强调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意识,在相互协同之中激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取得有效、积极的传播效果,是媒体和公众对“自由和责任”的共同推动。媒体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媒介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公众去解决公共问题及培养公众思考公共问题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中树立公众的自我意识,引起公众对周围公共事件的关注,并挖掘出事件的真实原因,培养公众个体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引导和培养,使社会责任论所倡导的自由和义务不只是局限在传者和利益集团的手中,而是下放到以普通大众为主的草根阶层层面,这就遏制了“自由权利”的单方面的倾斜,平衡地分布社会权利和义务,创造一个和谐的话语交流环境。③差异化和多元化强化媒介责任公民新闻的目的在于藉由邀请公民大众从事新闻报道的协同生产,共同针对公共议题或社区问题进行研议协商。以此重建受众与社会、受众与媒体、媒体与社会的互动联系,从而唤醒居民对于自身公民身分的觉醒及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促其成为公共生活的主体,对生活中的共同问题进行思辨审议以谋求解决之道。其最常用、最理想的两种操作模式是社区会谈和公听会。这两种公民新闻操作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对社区通过访谈、民调或公听会的方式来鼓励社区公众参与议题,处理社会事务。通过这种方式,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公众可以共同学习解决社区问题,凝聚社区意识。这种各个社区独立的谈论和解决社区问题的形式,使不同社区的人只在自己社区的内部相互交谈,造成“并不是所有人都在阅读和注意认真负责地制造出来的关于‘大共同体’的内容,”呈现出极佳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只要媒介试图对社会产生影响,责任的问题就不可避免。而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对社会责任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媒介的报道内容深入到普通大众的层面,感受到大众的疾苦,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同时作为受者的大众也开始参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和传播权,是对自由主义所提倡的传者的绝对自由的补充和修正。这种全民参与制作新闻的方式,不仅强化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更培养了普通大众对国家事务和所处环境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会创造出一个有责任的和谐的社会。通过以上三点的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公民新闻是对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判断题 乌云密布时是散射光。

判断题 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内的信息构成侵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13

判断题 材料《爸爸去哪儿》取得成功,谈谈你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看法。72802013年《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的热播,为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个收视率高点和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然而面对这场娱乐盛宴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1)原创精神的缺失观照2013年国内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可以看到几乎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这些节目虽然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人们还是不禁疑惑: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原创的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这样照搬舶来的文化产品会引导中国的媒体文化产业走向何方?当下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挤压效应”作用下,寻找各种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地方媒体资源的丰富也加剧了各家卫视之间的竞争。然而,仅仅满足于依靠照搬国外节目版权求得生存与发展,显然不可能持久。(2)价值导向的失控舆论的形成,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媒体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真人秀不提供台词,不规定过程和结果,不进行现场调度,一般也尽量减少摆拍,往往是采用多机位、立体式的方式记录参与者的行为,而参与者则可以在规定情景中自由行动、选择和思考。因此,记录他们的这种“自由”,就成为真人秀不同于电视剧的魅力所在:真实、自然、随机、开放、难以预测、出人意料。在真人秀节目中,“草根明星”被媒体这个大机器不断地制造,而受众中也不断出现“粉丝”这类过度的媒介消费者。偶像崇拜是一个延续了很多年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某一人物被夸大了的社会认知的崇拜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人们认同偶像的价值观、言行举止,也往往模仿偶像。而这种一夜造星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娱乐媒介产品价值导向的失控必然带来社会价值观的乖离。(3)市场机制的滞后目前国内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存在着简单复制的倾向,或曰“跟风”现象。从电视出现的那天起,电视台之间就相互学习、相互模仿,这也很正常,毕竟优秀的电视节目资源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模仿已经取得成功的节目形态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似乎成为一种典型征候。(来源:张庆《电视娱乐传播的价值取向分析——兼评2013年中国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

判断题 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