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P213 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外商——官办——民营 1920年美国匹兹堡 KDKA 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1923年出 现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全世界各国中也属较早的。主要是娱乐节目,未经北洋政府批准而被 停办,功率仅50瓦。 (1)1923年,美商奥斯邦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创办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1924年,美商开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 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1929年止。 (3)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这是我国历 史第一个关于无限电广播的规则。 规则中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 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 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 的发展。 (4)1926年,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随后天津、 北京、沈阳的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5)1927年,中国最早的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广播电台创办,同年,北京商办的 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 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一定程度上限 制其大规模传播,所以当时广播传媒社会影响不大。 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开始在南京播音 1932年建成新台,增大发射功率,75千瓦,呼号改为 XGDA,成为亚洲之冠,受听范围可达 东南亚,至抗战前,国民党还先后办了二十多地方广播电台,形成了一个广播网络。国民党 在南京建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后随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的彻底崩溃而迁往台湾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共 产党的新闻事业有了无线电广播电台这一新生的广播媒介。 由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 筹办。 电台呼号为 XMCR,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 国内外时事新闻,明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吸取 等文艺节目。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 文字广播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与主张,加强了 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把声音送到了国统区,其对日广播在瓦解 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3年春因机器故障而暂时停播。
解放战争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抗战胜利后, 中共领导的解放区的人民新闻广播事业经历了一个发展、 收缩、 在发展的历程。 人民广播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调网初具规模。 (1)1945年9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 人讲演等; (2)人民军队在收复关内和东北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后,在没收、利用日伪广播电台设备 的基础上创建人民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大连广播电台相继开 播; (3)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人民广播电台,在宣传上最大的特点就 是立足解放区, 以国统区听众为主要对象, 帮助国统区听众了解中共的政策和解放区的生产 建设情况,通过具体、真实的新闻报道和广播讲话来驳斥、揭穿蒋介石集团的造谣和歪曲宣 传。 (4)1946年6月, 《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颁布,对编写稿件和节目要求,稿件处理制 度等都作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 (5)全面内战后,解放区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新 华被迫迁址。1946年11月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 广播电台网建国期 49——5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入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音,6月,中 共中央将原新华社的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廖承志任处长, 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广播事业与新华社脱离,进入了独立发展的历史阶段。9月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 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家广播电台,1950年开办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 台湾广播业务, 这时期创办了 《新闻报摘》 , 《全国联播》 两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新闻节目。 北京广播电台 1950年成立,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建立专台对国外广播。用7个外国语种播音,用普通话、 广州话等对海外华人播音。 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一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文化娱乐。 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对广播事业,新中 国采取了全部由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的方针。 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农村建立。1952年,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 利用电话线建广播站的方式称“九台式”
二、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中广播的改革,确定了重点建设对外广播,中央台和地方台并举建 设的方针。 三、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7——66 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 1957年以后地方广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新建了一批中等 城市电台。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广播电视适当减少了播音时间,强调精办节目,提高宣传 质量。 四、文革 67——77 停步不前,跌入低谷 (1)1967年开始,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播放地方自办节目, 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特色节目被迫停办,对台广播节目停办,文艺节目只播样板戏。 对外广播也充斥着“左”的政治说教。播音风格“播音八股” 。 (3)对外广播扩大:农村有线广播发展。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标题的实题和虚题:新闻标题的实题是指叙述事实的新闻标题,着重表现具体的任务、动作和事件等。实题可以单独存在。虚题是指发表议论的新闻标题,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虚题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实题。
判断题 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
判断题 阴天摄影提高反差最好使用低感光度胶卷。
判断题 新闻报道方案设计报道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报道范围与重点,报道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分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一、确定报道范围与重点:报道范围是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二、设计报道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是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即报道在报纸上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动用多少采编力量。报道进程是指报道全过程中时段的分割和安排。三、制定发稿计划:发稿计划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制定发稿计划,要根据报类选题与报道效果,对下列两方面进行落实:①稿件的题材和形式的配合②实现对版面设计进行考虑并据此确定发稿目录。四、设计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一)报道结构:指报道各组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排列所呈现的外在形式。(1)报道结构的组成要素:①时间:报道起始的时间安排、报道全程、跨越的时间、报道刊播的时间频率即密度。②空间:在媒介空间位置方面表现出的特质。③角度:指报道在反映客体的着眼点和例重点方面表现出的特质。④广角:在集纳有关客体的横向信息方面表现出的特质。⑤深度:在集纳有关客体的纵向信息方式表现出的特质,有时还要提供客体的背景性信息和前景性信息。⑥传播符合。2)报道方式:指将零散的新闻稿件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1》以编辑组织安排稿件的特点划分的报道方式。①集中式:指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式较大的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②系列式:指着重组织报道十五各个例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于一体,使报道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③连接;《2》以编辑组织报道活动的行为特点划分的报道方式。①组合式②受众参与式③媒众介入式(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不同地方的同类媒介)。
判断题 组合报道:组合报道又称整合报道,是指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以让读者从稿件的整体联系中或对比反差中领略新闻现象背后的实质,揭示现实深层问题的报道方式。组合报道是一种编辑手段,以大力度、广度、立体地呈现新闻。其组合方式主要是体裁的组合、版面语言的结合和声音的结合。其特点主要是:有视觉冲击力,注重内容的组合,信息量大,能优化资源配置。
判断题 对比性背景材料是对新闻人物或事物的正反、左右、今昔的对比,从比较中突出人物与事物的重要意义。对比性背景材料,有“纵”的对比,也有同类事物的“横”的对比,也有不同条件的对比。对比材料作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写作上有新与旧、好与坏、高与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深度。但要注意真实、准确、分寸得当,并注意其对比的合理性。
判断题 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医生进行采访。()
判断题 用电脑办公软件处理书稿时,如需将多处出现的某个非规范词全部改为规范词,可以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中的“全部替换”命令一次完成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