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罗兰▪巴特提出所指含义可分为隐喻和转喻。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对受访页面分析,主要是分析用户在网站内部各页面的浏览与点击情况,从而得出各个页面对用户的友好程度。

判断题 可以利用微信“附近的人”中的签名栏展示产品优势和优惠活动。()

判断题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

判断题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数码摄影入门之一首先要清晰什么叫清晰,这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我们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联系到3个概念,即对焦精度、景深选择和抖动。对焦精度,现在的dc都AF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除非你要拍的主体不在相机的对焦范围里,或者现场极度昏暗,AF还是可以保证质量的。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获得超焦距等等,这些是高级手法,应该在无忌里讨论这里不讨论。其次是景深,说道景深就需要给出另一个概念:弥散圆,名词解释:弥散圆:弥散圆.在焦点前后,光线不能汇聚到一个点,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扩大的圆形光斑,这个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弥散圆。显然,当弥散圆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人眼将认为其是一个不可分辩的一个点。这时我们就会觉得在焦段前后一段距离里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这就产生了“景深”。景深内的弥散圆称为就称为容许弥散圆可见容许弥散圆的概念是一个随着人观察分辩力的变化变化的,景深是随弥散圆的可接受程度在变化。最后是抖动,说一个故事,15年前我初学摄影是在高中的兴趣小组,老师是印尼的归国华侨。那时的我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的理论课,仗着家境不错,就只会浪费胶片。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一次少年宫有一个摄影比赛(俺那年代惨啊,这种机会是已经极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须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参加。在老师的放大机下,我的片子里的对焦不实和抖动被无情的放大到足够让我沮丧的的程度!这时我才知道老师说的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对持稳相机,我现在可以达到:相对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内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正确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机的眼平取景器,这时你的左手托住相机左肘紧紧的支撑在肋部形成一个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紧紧的支撑在肋部也是一个3角,同时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个3角,有点物理知识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它的稳定了。手部动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拨盘,食指轻轻放在快门上,调匀呼吸,就像扣动枪机,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此时高手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十步一击,一击必杀!当然,绝对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用捷信,至少它还有按固有频率出现的震动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数码摄影入门之二准确的曝光曝光的定义,如果予以科学的解释的话,即是:光线的强度乘以光线所作用的时间。定义中的“光线的强度”,是指CCD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单位是勒克司)。定义中的“光线所作用的时间”,是指感光片受爱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T代表曝光时间,单位是秒)。曝光量的计算单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如果光的强度增加一倍,曝光时间就需减少一半,假如光强度为2,时间为4,曝光量则为8;如果光强度为4,时间为2,曝光量仍为8。等量曝光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开戾得较大的光圈要比收缩得较小的光圈能让较多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上,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能让光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变为以下情况:光圈f/1.8与快门速度1/500秒相组合,和光圈f/4与快门速度1/100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样的。它们又和中级光圈f/8与中等快门速度1/25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这就叫作"等量曝光"。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体现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体现在CCD上的影调层次、色调还原与再现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在画面效果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们知道,不同曝光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获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摄影实践中,应该根据拍摄题材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在可以产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组合中,选择最佳的一组曝光组合,来表现所拍摄的主题。这就是选择曝光的概念。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从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得知,尽管每组快门和光圈均能产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画面中景深与动体清晰程度却大不相同。具体采用哪一种曝光组合,必须认真考虑。是用较小的光圈去获取较深远的景物清晰范围呢?还是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去抓取被摄动体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极短的景深使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还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强动体的动感?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摄影者动脑筋来思考并加以选择,这决不是那些“自动相机”所能解决的,因为“自动相机”并无思维能力。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照相机去完成自己的构思,这或许就是相机的“自动曝光”与人的主动“选择曝光”的区别所在。什么叫准确曝光。正确曝光的含义简单说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里让CCD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说到曝光不得不先说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风光摄影的泰斗美国摄影家A.Adams对摄影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区域曝光”的概念。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全部理解,里面的理论足可以写一本书了。但现在我的拍摄都是建立在这部分的理解上。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多变的图像几何结构?学过素描的朋友会很容易理解。图片无非是从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饱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连续的过渡。这种过渡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最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数码领域依然是最有效的。当你看到一个画面你想要表现什么,也就说你想要它体现最饱和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就对准它点测,然后按照测试值曝光,出来的片子一般就不会让你失望。当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体现出一点细节,你就必须使用反光板、吸光板来使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宽容度的范围内,或者变换角度和等待光线的变化来减小光比。反之也一样,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现纯黑、纯白,那就让这些部位偏离曝光值5档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明白点测和手动对一台相机的重要了吧。当然实际的拍摄没有这么简单。特别使纪实类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线,同时光线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内静物,完美的光线可遇不可求。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时,经验变得很关键。包围曝光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不是万能,至少包围测光不能改变客观光比。布勒松语“你得不停的改变角度”角度的改变不单单是为了改变构图,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线对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东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墙壁等等包括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比如薄云可以使阳光变柔。数码摄影入门之三黄金分割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造型,这里不得不提到2个名词:九宫格和趣味中心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黄金分割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分割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13∶21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这种分割方法亦用于优选法。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九宫格!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数码摄影入门之四对称平衡呼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4、空白。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鲜明印象,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等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数码摄影入门之五线条与三角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氛。这是一种达到形象化效果的简易方法。摄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画面的“内引线条”。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杂的形式,但最易于识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于透视感的斜线。“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一般而论,内引线条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处的某测开始。”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的。因为它来自妇女的优美身段:一种稍稍拉长的“S”形。作为——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S形线条的魅力,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否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想拍一张照片,而结果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上。这个问题在拍摄自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线居中,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如仍纠正这种毛病?在美国摄影家B·克莱门茨和D.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出,只要使“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照片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使用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导向某事物,或表现线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当2个趣味中心不明显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作者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关联他们。看图,是体现桥梁宏伟的名片,闪光的桥梁主体横跨2个角似乎要跨出画面的外面。前文里提到的留空白,常见的留空白往往是一个几何体,而几何体里最简单,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非3角形莫属,正3角形往往表达一种稳定的情绪,多用在建筑,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场合。这里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课本里有一幅描写大庆劳模王进喜的图片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构图,表现主体的刚毅和力量。非稳定的三角构图,可以活泼画面,多用在多变的女人身上,下图就是一个范例。当然也有用这种构图来渲染一种不稳定的、烦躁的情绪,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示范。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动工构成因素了。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数码摄影入门之六名家名言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他说:“请记住,画家是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达柯认为,有时“如果线条与视觉产生了共鸣,一簇线条本身就能成为一个主体”。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这就是我常说的用脑子拍照。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时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就是所谓摄影里所有的控制是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情绪。“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数码摄影入门之七用光的艺术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就如同素描,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讨论几个概念: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光的强度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比。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对于摄像的照明,在影室内,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另外还有一种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阴天里的那种没有明显方向性的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漫射光不像前面提到的那2种光源,它几乎是没有阴影的,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就是驾驭漫射光的高手。数码摄影入门之八光照度强弱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使用闪灯时的光圈变化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的。还有一个法则就是: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这样的变化在上期的“构图”里得到了运用不同的反差,会造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说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说的概念做混淆,上期说的是光的方向性,照度是指强度。2者有相当的联系,但,是不同的。强光更加容易得到方向性,可是如果假如满屋这个方向都是5wlux的强光拍出来的pp也是没有方向的用光。又比如在微距的环闪下所有的影子都被“消灭”此时又何来的方向?相反,窗边的肖像,不要看室内的照度相当弱,但是方向性极强,常常用于刻画成年人的稳重和矜持等。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数码摄影入门之九光的方向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1、顺光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2、侧光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还是不给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这就不给图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判断题 百度也设立了H5制作平台

判断题 消息写作的关键:写好导语定义: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文字。有的短消息不分段,那么导语便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写作要求: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写作任务:以千方百计把重要的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现出来;想方设法吸引启发读者来阅读全文。案列:为了确保2013财年各项市场开发任务的全面完成,实现各项指标的大幅度增长,1月26日下午,集团在深圳总部召开了2013财年用户安装任务冲刺动员视频会议。集团执行总裁黄勇、副总裁马金龙、范金生、总裁助理吴戈,以及总部市场客服部、工程技术部、13个区域管理中心、福建安然总部和25家项目公司的主要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集团副总裁马金龙主持。案例分析近日,韩国SKE&S总部IT企划部总经理带领各系统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系统交流团一行四人到访集团深圳总部,就信息化系统运用及其相关业务进行了交流。中燃科技公司、财务部、市场客服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运营部以及规划发展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参加了本次交流会议。与会集团部门领导对韩国SKE&S交流团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双方分别介绍了目前各自正在运营的信息化系统,尤其是就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及信息化系统整合整体计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SKE&S也就SAP系统建设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此次交流,集团了解到SK对在系统建设阶段所发生问题的解决经验,双方均表示获益颇多,对双方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双方均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在信息系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中的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也给传媒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方面传统媒介的生产者们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困惑与不安一步步走向融合,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周围同事或评论者们的赞同、质疑或反对的声浪中试图坚守原有的地盘、保持传统的特色。至于传统媒介为什么要走向融合之路?媒介融合之后应该如何组织新闻生产?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产品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品质才能适应受众市场的需求?许多媒体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仍然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教导摸黑前行。我们将在本章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一、媒介融合的发展诉求以往人们曾对媒介融合从定义、特点到结构、机制进行过许多有意义的描述和分析。有人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就是一种当下呈现岀来的各种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传统功能与新功能杂交混搭的媒介现象;也有人提醒人们,别被媒介融合的假象所迷惑,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们依然会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1、传播媒介的纵向扫描在传播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将以纸张作为信息载体,以印刷作为技术手段的报纸、杂志、图书等称为印刷媒体;将莫尔斯1844年发明电报之后涌现出的电影、广播、电视等称为电子媒介;将互联网络诞生之后以数字化信息存储为介质称为网络媒介;还有类似保罗•莱文森所提出的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新媒介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按照媒介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各种媒介划分为:第一媒介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第二媒介是广播,第三媒介为电视,互联网则被称为第四媒介,移动网络被称为第五媒介。于是互联网产生之前人类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都是传统媒体,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则属于新媒介范畴。以往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对过去媒介形式的冲击和挑战,随之就会出现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互利用的合作态势。因此,新媒介的出现对于旧媒介来说,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从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已经经历了五次传播技术的革命。大约经历140万年的演化,人类在第一次传播革命中学会和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经历了大约9.65万年发展变化,人类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开始掌握了文字传播符号;又经历4000年的进化,人类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从文字传播跨人了印刷传播的时代;在第四次传播革命中,人类从印刷媒介传播跃进到电子媒介传播仅用了1200年;而电子媒介传播发展到如今的网络媒介传播,人类第五次传播革命只用了100年时间。人类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在时间演进上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在形态上则呈现出相互叠加的发展状态,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始终呈叠加状态发展。也就是说,“人类在旧的传播革命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不会被随之抛弃,而总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又出现在新的传播活动之中”。因为,文字传播没有淘汰语言传播,电子传播并不排斥印刷传播,而网络传播也可以和其他传播形式之间既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又存在相互借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机会。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也感受到了生存发展的危机与压力,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机遇与活路,主动寻求同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合作。媒介融合和媒介竞合不是单向度的行为,而是双向度的智慧。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传统媒介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讲,在同新媒体的竞争中,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也为了创造双赢格局,其发展战略应该是: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与其被动合并,不如主动融合。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或融合化是必然走向,同时,由于媒体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度发展,单一媒体的受众具有局限性。尽管当下传统媒体依旧占据着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品牌影响力,构建起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是,媒体发展必须居安思危,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何况现实也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传统媒体借助现有专业资源和品牌优势进行新媒体业务尝试,积极寻求能与传统媒体实现资源互补,具有更强大的技术平台,更具有用户黏性的客户端,拥有更专业的内容,以及更庞大的主流人群覆盖或杀手级应用的网络、公司合作,并通过合作、自建、兼并等方式,构建强大的全媒体渠道群,这既是所有传统媒体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媒体避免被边缘化和加长发展“短板”的新思维。2、传统媒介的严峻现实人类的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是为了突破前一种或几种传播技术的缺陷而产生的。就如同语言使得人类个体的经验得以交流,但不能留存后世;文字使得人类的信息得以留存,但缺乏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印刷的出现打破了知识和信息的垄断.但是在时效性和生动性方面有其缺陷;广播影视突破了人类信息传播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界限,但又不能兼容印刷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网络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兼容了传统媒介的优势和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传统媒介的缺点暴露无遗,现实非常严峻。1.时效性:印刷媒介无法克服的缺点印刷媒介除了读者量有限之外,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时效性。印刷媒介有其固定的生产周期,以生产效率最高也最为成熟的报纸为例,从新闻采集、编排到印刷、投递,这个过程少说也要经历三到四个小时。当然这还是特别重大新闻报道,面对一般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常规的岀版流程,只有那些版面中“幸运的信息”可以在经过一天的生产加工后,被送到读者的面前。事实上,这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工业化和印刷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才实现的。在]7世纪,作为近代报纸标志的定期印刷报纸的周期一般都在一周以上,然而即便如此,在那个时代报纸已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最高效途径。今天的杂志和图书等印刷媒介,生产周期通常在一周以上。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时效性成了印刷媒介在竞争中的最大劣势,成了它几乎永远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即生产新闻和传播新闻,可以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几秒钟内发布出去,甚至进行现场直播,这是印刷媒介无法企及的。时效性是印刷媒介的先天不足和劣势,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印刷媒介的优势和长处并不在于时效性,而在于深刻性、知识性和恒久性。纸张价格低廉、轻薄便携,便于随意选择、随时阅读、随时丢弃,不造成任何负担;文字则相对抽象,适合作者深度挖掘、高度抽象、精细打磨,适宜读者细细品读。同时,数千年的纸张生产、印刷技术使得印刷媒介上的信息易于长期保存。2.线性传播:广播发展的短腿声音是广播媒介传播的唯一符号,其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新闻时效性强的优点,而且信息内容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毫无限制地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具有通俗性、易懂性的特点。对于很多中老年人而言,广播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广播还被称为“背景媒介”,也就是说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完全可以“一心两用”,一边干自己的工作,一边听广播音乐、新闻节目等。正是因为“背景媒介”具有这样的优点,在中国迈入汽车社会之后,广播便成了广大“有车族”上下班途中的一种精神享受,使得汽车广播获得飞速发展。但是,面对网络媒介,线性传播的广播也有其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广播的音频信号的传播是线性的,受众选择频道之后只能按照这个频道时间顺序来进行收听,不能在这个频道随意选择收听已经过去的或其他的内容。这就是广播在线性传播中的局限性,受众对时间和内容的选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收听时稍纵即逝、过耳不留,错过了收听时间又无法重播。而网络媒介则不同,受众不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且在没有听清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重听,可以在离开的时候选择暂停,甚至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只要选择的是单纯音频类的信息,同样也可以获得背景媒介的收听效果。此外,传统广播一般以城市为中心覆盖,不仅覆盖范围有限,而且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之间波段频率全不相同。因此,在卫星数字广播普及之前,广播的地域性特点和覆盖边界非常明显。3.并不完美的电视媒介电视将声音和画面合二为一,引发了轰动性的效果,也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习惯。从黑白到彩色,从无线到有线,从大屏幕到高清晰,不仅在画质声效上电视媒体至今仍在不断地取得突破.同时在人口覆盖范围上也几乎达到了彻底的普及水平。电视的传播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营造出的视听效果也是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然而,与网络媒体相比电视同样不是完美的。电视传播也是稍纵即逝,信息储存性差,记录不便,难以査询。电视较广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没有克服广播线性传播的弱点。电视观众为了自己心爱的节目也只能选择在电视机前苦等,而一旦错过收看时段,要么放弃.要么等待重播。同时,电视和其他传统媒介一样,很难和受众形成真正的互动。许多电视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已经录制完成了,想在播出时与受众互动显然是不可能的。直播的电视节目一般又比较紧凑,且电视屏幕前谁正在收看,谁已经离开,电视台、主持人根本无从知晓。而网络媒介则不同,不仅受众收听收看的内容非常明确.而且可以通过IP地址确定受众的位置,受众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甚至在播出的同时就可以通过展开各种各样的讨论,明确了解受众对播出内容的直观反馈。除此之外,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拥有优势,虽然很多内容都来源于传统媒介,但网络媒介可以将不同国家、区域的不同媒介、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都集中于一网.置于“云端”,形成极其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向受众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3、传统媒介的发展瓶颈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传统媒介在发展中的软肋和暴露岀的弱点,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因此并未构成传统媒介选择融合的根本原因。长期立足于媒介市场的固有发展模式,不愿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才使得传统媒介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这些“瓶颈”不仅限制了传统媒介的继续发展,而且迫使传统媒介让出部分固有地盘,最终做出与网络新媒介融合的决策。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介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挑战和竞争,而是改革和创新。晚到总比不到强.晚改总比不改强。传统媒介应该通过积极主动的媒介融合和网络合作.与网络和新媒介共同贏取未来。1.缺乏潜力的“红海”传统媒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信息生产者和供应者的优越地位,并通过血腥、残酷的竞争形成了强大的行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广阔的信息采集渠道,专业化的采编团队,标准化的生产和传播流程,长期积淀的文化品牌形象,以及相对稳定、忠诚的受众群体,这些都使得传统媒介市场已经成为成熟度极高的“红海”市场。以报纸行业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兴起了一股创办都市报的热潮,一时间几乎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都开始创办都市报.蕴含着丰富利润的一块“蓝海”市场被激活和开发了出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相对极少的竞争压力,使得初期进人市场“跑马圈地”的报业集团都赚得盆盈钵满。然而,“时过境迁,人们惊奇地发现,近几年来,已经很少有新的报纸创刊,每个城市报纸的数量和名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5年前有几份报纸.5年后依然还是那几份。这说明,报业竞争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没有多少东西留给新创刊的报纸”®。随着传统媒介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媒介利润和增长的前途也越来越黯淡。传统媒介的竞争者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媒介市场残酷的竞争使得“红海”更加鲜血淋漓,让人生畏。同报纸行业一样,广播电视也面临着相同的“红海”困境。截至2010年底,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已达97.06%®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中国的广播台并不算多,但是中国的广播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一个中心城市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广播频道在相互争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电视行业虽然不断在屏幕尺寸、视听效果上突破,但也早已过了发展的黄金期。“早在1995年发达国家的电视覆盖率就已经达到了95%以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更是高达99%。”到2011年底,得益于2008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电视人口覆盖率也达到97.82%。—轮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原本代表着尚有新的市场开发空间、利润增长空间和需求空间的“蓝海”已经转变为成熟的“红海”,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不断下降,开发的潜力也逐渐丧失。2.跨越地域的探求中国传统媒介管理的体制特征和地理因素,导致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地理特征和地域划分。尤其是报纸行业与广播行业.由于采编、印刷、投递等时间因素影响.以及受众对于本地新闻的需求,绝大多数报纸都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向周边中小城市、乡村辐射型扩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都不可能持续增长,导致报纸媒介在突飞猛进的增长之后很快面临区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瓶颈,报纸的发行量和覆盖范围已经接近最高上限。与此同时,在版面、印刷成本、发行量、广告收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也决定了如果在广告量不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印刷媒介一味地扩大发行也是得不偿失。另外,对印刷媒介而言,跨区域的发展谈何容易,将媒体的商业触角伸到外地,意味着要与另一个成熟市场中的佼佼者重新分割市场,面临的不仅有创办初期的巨大投人和当地媒体的集体反抗.还可能有来自地方的保护主义、地方政府的阻力和当地的排外情绪等。相对而言,广播电视媒介面临的地域性发展的问题似乎要小一些,卫星电视信号显然可以帮助省级卫视轻松突破区域的界限,覆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受众。但是,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全国性与地域性不是信号覆盖范围这么简单,是否能够拥有全国性的品牌形象,是否能够有全国范围内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才是关键。以某些著名省级卫视为例,一旦某档娱乐节目在全国范围收视率飙升,广告收人马上就直逼国家级媒体;一旦娱乐节目人气不在,广告收人下降,又旋即掉人冰窟被打回原形。可见,电视媒介的跨区域发展也不是两三档成功节目可以完成的使命,这是整个电视台的战略转型,要挑战的也不仅是全国区域间的其他竞争对手,还有各区域内观众的收视习惯,有时过度讨好其他区域的观众还有可能因此失去本区域观众和广告商的支持,“图钱”的“前途”可谓凶险。3.多元化经营的尝试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传统媒介不仅形成了媒体的品牌形象、权威性、公信力等无形资产,也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大量资源优势,其中既包括传统媒介从经营中积累的资金优势,信息生产主导地位所建立起的信息资本优势,也包括与受众信息沟通所占有的渠道优势,与广告主建立的良好协作关系等。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无形资产和资源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资产收益,其实是中国传统媒介长期以来的着力点。媒介经营管理专家罗伯特•皮卡特教授认为,传媒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是“传媒集团平衡市场收益风险,加强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比那些专注于单一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更快速成长,并确保企业不受某一产业、某一地区的经济周期限制的战略行为”®。这也是传统媒介打破“红海”宿命的一种方法。媒介经营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多元化经营、跨行业发展,思考怎么通过兼并发展壮大。媒介多元化经营需要运用“蓝海战略”,一方面积极探索没有被开发的差异化市场,以及消费者还没被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慎重选择主业经营之外的其他相关业态,如此才能克服行业、地域等因素对媒介企业造成的限制,开创无往不胜的商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范例。第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新干线投资公司,专门进行资本运作;第二,积极参与房地产投资开发;第三,投资或兼并了央视财经电视频道、两家杂志社和一家出版社;第四,2012年斥资32亿元收购边锋浩方网络平台,提出了2013年是浙报集团的“全媒体元年”口号。还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也在多元化经营方面做出了初步尝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传统媒介的生存危机面对新媒介的激烈竞争.有人将传统媒介的命运比喻为温水煮青蛙:当你把青蛙放人水中后缓慢地升高水温,直至水沸腾,青蛙不会跳出来。这是因为青蛙的神经系统无法感知到水温的微小变化。如今,比喻正在变成现实。不过,传统媒介比青蛙要稍微敏感些。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衰退并不是传媒业唯一的故事,互联网的确破坏了很多媒体的生存空间,但它也引领了一些新兴媒体的成长。换句话说,传统媒介的生存危机也造就了不少新的媒体“英雄”,走向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图存的必由之路。普遍的观点认为,进人网络时代后,受众的接受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增长的网民人数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将不断蚕食传统媒介的生存发展空间,传统媒体如果不能适时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必然遭到淘汰。这些关于传统媒体即将遭遇“寒冬”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西方传统媒介倒闭的消息接踵而至,中国传统媒介遭遇受众减少、市场萎缩的打击,广告主也开始动摇并转向炙手可热的新媒体市场,传统媒介不得不严肃地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思考如何培养新的媒介发展生长点,考虑如何进人新媒体市场.通过媒介融合发展壮大等现实问题。1.西方传统媒介的衰败网络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消息首先来自美国,20世纪90年代逐渐壮大的网络媒介就已经开始颠覆美国的报纸行业,网络新媒体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并逐步开始瓜分传统媒介的广告市场。裁员、倒闭、出售,过去的十年间,美国传统媒介不断在向世界传递着传统媒介的“坏消息”。2008年12月8日,创始于1847年、拥有《洛杉肌时报》《芝加哥论坛报M巴尔的摩太阳报》等10家日报和23家广播电视台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公司(TribuneCo.)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报纸已经或正打算退出日报业务,或者削减其纸质版出版的天数。享有盛誉的《费城问询者报》6年内换了5个东家。0401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尽管《纽约时报》的数字版订阅情况不错,但它正在冻结养老金、削减医保金和增加工作时间等方面同工会做斗争。因此,即使日后的传统新闻业发展趋于稳定,也不可能恢复到2005年以前的那种高收益时代了。除了传统媒体纷纷破产的消息之外,还有不少传统媒介陷人困境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传统报纸转而选择向网络进军,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塔克森市民报》《安阿伯新闻报》及拥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讯报》等为代表的一批报纸都在2009年放弃发行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传统媒介的困难并不仅限于美国,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经历着一场传统媒介的沦陷。“老牌报业大国英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已有70%的地方报纸倒闭,80多家报纸裁员和‘瘦身’,报业几乎成了减薪、裁员的代名词。”®2012年,经济相对较好的德国传统纸质媒介也开始经历联邦德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倒闭潮。《法兰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纽伦堡晚报》三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一个月之内连续宣告破产,造成上千人失业。德国是欧洲报纸出版及发行量最多的国家。据德国报纸出版人协会统计,该国市场现有日报347份,加上26份周报及6份星期日周刊,总发行量高达2400万份。不过目前印刷媒介的广告来源已严重萎缩,传统报纸的转型却还没有跟上。虽然,身处中国内地的传统媒介至今依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它们依然占据庞大的受众市场,依然是广告商炙手可热的争夺焦点。但是,危机在逐渐逼近,煮青蛙的水温在缓慢上升,网络新媒体直接影响和作用的新生代受众群体正在成为新媒体消费的主力军,当他们的时代来临时,也许传统媒介的历史会翻过一页。2.受众在减少,市场在萎缩受众的减少与市场的萎缩是传统媒介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全球范围内报纸销量持续低迷,读者数量逐年减少。“2006年美国报业协会对700多种日报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日报的平均发行量由一年前的4660万份减少到了4540万份。610种报纸的周日版的发行量为4850万份,下滑了3.1%。”®据网络信息,到了2008年,美国500份主要报纸的发行量下滑更为严重,比2007年下降了约10%。下跌最多的是《亚特兰大宪章报》,高达13%以上。到了2010年,美国报刊发行量的跌幅依然在5%〜10%之间徘徊。随着整个传统报纸阅读市场急剧萎缩,传统印刷媒介急于拓展自己的网上业务。美联社纽约2013年4月30曰电,据美国媒体核查联盟(AAM)发布的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593家报纸的总发行量(包括纸质版和数字版〉比一年前下降0.7%,接受调査的519家报纸的周日版发行量下降了1.4%,包括智能型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报纸数字版占到美国日报总发行量的19.3%,而2012年是14.2%。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传统大报,网上发行量都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其中《今日美国》电子版订阅量达807026份,一举超过传统印刷版的779731份。与报纸发行量逐年递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网站的访问量在逐年递增。美国报业协会的调查称,尽管很多报纸网站开始收费,但是,报纸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较2010年同期增加了21%,综合浏览量增加了10%,与此同时人们花在报纸网站上的总浏览时间增加了11%,来自独立IP地址的访客人数增加了9%。当然受到冲击的并不仅仅是印刷媒介,传统电视也受到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IPTV和视频网站的崛起使得传统电视也感到生存环境危机四伏。2009年重庆广电集团总裁李晓执在“两会”期间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就坦言:“电视数字化、网络视频和卫星直播等因素将分流传统电视50%的受众,对电视产业的冲击相当大,其中网络视频将分流12%〜15%的电视受众。”®—份艾瑞2012年5月发布的关于电视行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电视的总体收视环境正在发生质变,仅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用户的开机率就从70%下降到了不足30%,大多数的观众已经或正在把他们的视线和兴趣转移到网络视频上去。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中唯有广播媒体相对轻松。“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广播以宣为主,很少考虑广告经营,因此,广播被边缘化,被称为4弱势媒体’,并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是广播的拐点,不仅连续数年广告收人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广告增长率跃升至各大媒体之首,并且一举成为‘受众欢迎的媒体’。”广播媒介的异军突起,一方面是中国广播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车族”崛起,广播适时顺应了听众的收听习惯和内容转向。3.广告增长放缓,新媒体高歌猛进由于媒体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受众流失与市场萎缩导致传统媒介的广告业务增长放缓甚至出现滑坡,一直由广告支撑的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业模式可能永久地改变了,这意味着未来新闻生产必须节约和降低成本。换句话说,传统媒介已经没法继续保留或恢复过去许多年一直由广告支撑的新闻生产和运营模式。美国报业协会一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美国报纸的广告收人减半,现在只有1984年的水平。该协会2011年的报告中显示报纸行业的广告收人结果仍然不理想,报纸广告总收人下降了7%,而其中印刷版本广告更是同比下降了9.2%。其原因正是网络新媒体正在逐渐侵占传统媒介的广告市场份额。据人民网报道,“谷歌2011年营收379亿美元,相比之下,整个美国报纸行业总营收仅为340亿美元。由于美国报纸行业发行量及广告业务营收减少以及谷歌广告业务营收的增加.使得谷歌去年营收超越整个美国报纸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国媒介经营和广告收人也始终同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因此,同美国印刷媒介广告收人大幅下滑相比,中国印刷媒介的经营情况有所不同,它不但在发行量上依然呈现增长势头,而且在广告收人上依然处于媒介行业的中流砥柱的位置。2011年上半年,报纸广告为52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3.2%,都市报为443亿元,同比增长率高于报纸的总体增长,为14.23%。印刷媒介创下如此好的广告业绩,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相关,而其中房地产与汽车两个区域消费特征明显的行业为印刷媒介广告贡献占到近五成。同样,中国国内的电视与广播媒介,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蚕食,但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并且电视依然是最大的广告细分市场。同国外传统媒介广告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相比.中国传统媒介基本每年两位数的广告收人增长可谓“喜人”,但是如果与网络新媒体的广告增长率相比或许只能算是“还过得去”。2012年在全球传统媒介广告收人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美国互动广告局(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IAB)宣布,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互联网广告收入创下新高,达到84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而预测中国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人将接近800亿元,收人增速54.7%,远远超过传统媒介10%左右的增速水平。“根据上市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和凤凰新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之和约为9.45亿美元,同比增长59.49%。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裁胡延平在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上指出,2012年,百度的营业额与央视的营业额持平。2012年中国互联网的广告营销市场总体规模突破700亿元,而电视的规模约为1000亿元。胡延平预测,2014年底互联网的广告营收会超越电视,将成为第一媒体。”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广告市场经营额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传统媒介的广告增长率也基本维持在10%上下,而互联网广告的增长率则连续几年都超过50%,在这个广告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加大。虽然,这其中有网络广告发展较晚、起点较低的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新媒体这种凌厉的上升势头,总有一天会直接威胁到中国传统媒介的生存。居安思危、提前谋划应该是当下中国传统媒介的必然选择。二、融合新闻生产发展的四种态势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先进的新媒介技术应用给传统媒介形态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生产的机制和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不仅改善媒介形态、优化传播效果,而且生产出高品质的适应受众需要的融合新闻作品,成为新闻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介改革者们的勇气、智慧与创新。传统媒介与网络新媒体走向融合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出发点是优势互补:设计网络世界蓝图和搭建新媒体骨架的“工程师们”擅长设计和建筑,但不会造血;而能够让传播世界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内容,传统媒介是大量原创内容的所有者和生产者,但不擅长设计和建筑。基于这种共进互动和需求互补的关系,也是内容和渠道的关系,走媒介融合是必由之路,于是商品经济适用的“供求法则”再次发挥了作用。在这个过程之中,新鲜的创意将会不断涌现。1、“界面”的多样化所谓“界面”,是指一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而信息科学领域的界面是指两种或多种信息源面对面的交汇处。在媒体信息传播领域,我们可以将“界面”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硬界面)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软界面)。”譬如,在传统媒介时期如果纸张是对于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界面,那么对于文字语言信息的编码模式则成为支撑传统信息传播系统运行的软界面。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领域的“界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纸张到收音机,到电视,再到个人电脑,以及移动化的各种智能设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诞生使得媒介领域的“界面”变得越发多样化。融合媒体新闻生产首先面对的就是“界面”的变化和创新,针对不同的“界面”和不同的受众生产不同的内容。近几年来,传统媒介受新媒体竞争冲击.也在积极地利用新媒体、借用新媒体、发展新媒体。中国传统媒介创造和使用了很多新媒体形态,如报纸网站、报纸电子报、手机报、有声报纸、3D报纸、iPhone、iPad终端、电子阅读器、LED显示屏、微博、城市通等。这些新媒体形态大多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在尝试,在“玩票”,有失败也有成功,其运作情况备受关注。1.报纸网站和报纸电子版这是印刷媒介进行融合新闻生产的最早尝试。1995年《中国贸易报》开了中国报纸触网发展的先河,随后众多的报刊也开始纷纷跟进建立起了自己的报纸网站。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也从过去单一的报纸发行转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运作方式,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报纸的内容加上网络的速度对于报纸网站而言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甚至可以说是传统媒介转型极具优势的重要阵地。但是,多年来报纸网站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状态,缺乏特色,没有生机和活力。报纸网站的新闻生产无非是将纸质版的内容拷贝到网站上,简单的复制加上粗陋的排版,“界面”缺乏丰富的附加功能和链接内容,网站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远不如那些门户网站来得风生水起。同样,报纸电子版更是将传统报纸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虽然保持了传统报纸的原内容.却忽视了网络媒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感受,一块不大的屏幕每天上传几十个上百个版面的当天报纸,别说界面的美感了,完成正常的阅读都困难。2.手机报手机报就是将传统媒介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手机用户可以阅读短信新闻、彩图、动漫的信息内容。手机报是印刷媒介新闻生产的另一种创新,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与手机用户见面,开创了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份手机报。2005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国内首张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2005年9月1日,《华西都市报》推出《华西手机报》。随后,手机报在全国报业领域全面铺开。2005年9月27日,《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开通上线,成为中国第一张能听的报纸。伴随着中国移动手机用户人数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介功能也逐渐开始显现,受众开始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因而手机报也被誉为“拇指媒体”。具体来说,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介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跻身手机报市场的并不仅仅是传统印刷媒介,电视、广播等一些掌握内容资源的媒介也都有不少进人手机报领域。在新闻生产方面,手机报的内容产品与传统媒介的内容产品完全不同,受限于手机屏幕和网络信息发送费用,手机报信息更为简短、更为精细,也更具有针对性。微博和微信也可以看作手机报的一种变体、延伸或创新。3.有声报纸有声报纸依托于报业网站,在网络上以声音或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报纸的内容,让报纸不但可以看而且可以听。2006年《合肥晚报》联手中国科技大学讯飞公司,在全国首次推出有声报纸。读者只要登录合肥晚报网,下载“有声报纸”客户端,就可以通过自己电脑的麦克风来“听”新闻了。读者变成听众后,不但可以选择自己要听的报纸内容,而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男声、女声、普通话、广东话,甚至还可以选择背景音乐。2006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的门户网站沈阳网开通的时候,借助天骄网络音视频发布系统开始了“视听报纸”的尝试,既在原有的数字报纸上增加了视频栏,也开通了专门的视频网站。2007年3月8日,江西日报社推岀了一个更有趣的有声报纸《江西语音报》。2007年8月1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中国宁波网推出“视听报纸”——《Bo播报》。这一创新形式的出现立即被人们称为“集报纸、电台和互联网三家之长,完成了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技术革命”。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有声报纸插上‘翅膀’后能飞吗?”答案是:“有翅膀的报纸没能飞起来。”因为,有声报纸在传播的内容、形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情况下,简单地将新闻转换成为声音,反倒使新闻接收更复杂、更烦琐了,受众流失导致有声报纸停办是必然的。4.电子纸与平板电脑“电子纸的想法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由全录公司所属的帕洛亚托研究中心(PaloAltoResearchCenter,PARC)的研究员尼克.薛立登(Nick)率先提出。”①电子纸(ElectronicPapers)是一种以纸为印刷品、以液晶为电子显示器的超低能耗的新型平面监视器。自电子阅读器Kindle被美国亚马逊书店推出以来,电子纸产品在市场上的火热程度逐渐加深。电子书其实就是电子纸的缩影和前身。电子纸与我们常见的一般纤维纸不同,由一种包含“微小球体”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构成,其外表、特性同平时使用的纸张一样.具有柔软和可重复显示资料的特点。电子纸不会像电视一样发光,而是利用纸质的反射性显示内容,从而耗电更低、更加节能,电池也更轻;电子纸发光的最小化使得眼睛不易疲劳,而且在日光下也能阅读。电子纸特有的纸张一样的阅读质感和轻薄便携、节能环保的特点,让许多人欣喜,但苦于功能单一、价格不菲,在推广上始终未能普及。平板电脑是一款介于笔记本和iPhone之间的产品。不过,平板电脑的上市将改变iPhone的市场。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界面则不同,堪比个人电脑的性能和硬件厂商的大力推广使得平板电脑成为媒体热衷的新“界面”。平板电脑还能够成为一款高端电子阅读器,为用户提供电子书、报纸、杂志和便携网络电视,不过这一点将使它成为电子书的潜在威胁者。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大媒体陆续在iPad的安卓平台大展拳脚。“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发布了iPad平板电脑后,首先是英美纸媒,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报纸都开发了iPad应用程序,《纽约时报》《今日美国》也紧随其后。”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也纷纷推出iPad版新闻应用。据外媒报道,在2012年底CES的展会上,英特尔联合PlasticLogic公司、女王大学研发和展出的是采用电子纸作为显示屏的柔性平板电脑PaperTab,成为最受瞩目的产品之一。PaperTab样品尺寸是10.7英寸,看起来极其轻薄,拿在手中就像一张报纸,可以弯折约30度使用,还能通过弯曲等动作完成一些特定功能和操作,比如翻页效果。英特尔科学家莱恩•布洛特曼预测,这项技术将在5到10年内普及,“到那时,大多数电脑看起来就如同一张张会变色的纸张”。5.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传统广播电视网络化延伸的产物就是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与传统印刷媒介见缝插针式的不断尝试相比,广播电视的融合只是将自己的频道搬上了网络。受众依然可以像传统电视一样根据频道来接收信息,唯一的不同是“界面”发生了变化。任何个人电脑、智能设备只要安装了相应的客户端就可以收听、收看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同样,任何个人只要拥有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广播“台”和网络电视“台”。网络广播是传统媒介新媒体化、网络传播多形态化的重要体现。对传统广播而言,网络广播是其功能的补充和延伸,两者是一种互动互助、协调合作关系。1995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ProgressiveNetworks)在其网页上放置了一个RealAudioSystem的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AudioOndemand)服务,这标志着网络广播的诞生。1997年3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梦晓时间》节目新开设的东广信息网与“瀛海威时空”合作,开创我国网络广播之先河。如今,网络广播越来越多,其数量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相随,NKNetJockey,网络广播主持)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NJ—般集采、编、播于一体,在网络上无地域局限性地向全球推岀动漫、歌曲、游戏、英语、新闻、音乐剧等较受欢迎的网络直播节目。网络电视又称IPTV(InteractivePersonalityTV),是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人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这是网络技术与电视结合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技术,既为运营商带来巨大商机,也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提供了更大方便,同时使传统电视资讯传播面临革新压力。在3G、4G技术日益成熟的现在和未来,网络电视将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网络视频具有收看灵活便捷、节目丰富多彩、成本更加低廉、互动更为及时等诸多优势。网络视频行业早年出现的那些画面质感差、播放不够流畅等问题,也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一得到了解决。一份来自艾瑞2012年3月的报告称,目前,中国网民用于网络视频浏览的时间已经占到了上网总时长的18.8%,观看视频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第一大需求。另一份艾瑞2012年5月发布的关于电视行业的调査报告显示,电视的总体收视环境正在发生质变,仅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用户的开机率从70%下降到不足30%,大多数观众已经或正在把他们的视线和兴趣转移到网络视频上去。网络视频行业有两种样态:一种是以央视CNTV为代表的由传统电视台延伸而来的网络电视,一种是以新浪视频、搜狐高清、爱奇艺、PPTV、迅雷看看等明星企业为代表的视频网站,正在对传统电视构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最近,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宣称:网络视频取代电视的时代已经开始了。6.官方微博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广播式的传播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也成为主流媒体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新浪网还定期公布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对媒体官方微博的活跃度、转评指数、粉丝数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估。例如《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在栏目设置上,就有微博编辑栏目“即时新闻”,也有“在线报料”“编辑i己者”和“专栏版面”等。同时开通各个专栏版面的“子微博”,以提高针对性和互动性。网友对哪个栏目感兴趣,只要进入《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之后点击“子微博”.即可参与互动、分享信息。记者们还把他们的微博链接到官方微博之中,网民通过微博也能直接找到记者。“在线报料”平台则强化了网民与报纸的互动,网民在微博上把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玩的新闻线索以直接的方式上传、反映给编辑。微博编辑则通过官方微博这个平台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引领网民进人第一新闻现场,为网民提供第一资讯和第一服务。巨大的微博粉丝量为媒体提供了广阔的新闻来源,也成为媒体的影响力资源。媒体官方微博也要坚持以质量取胜.把广受网民欢迎的微博影响力打造成媒介核心竞争力.把传统的媒介平台转化为数字化的融合性传播平台和拓展平台。二、内容形态的复杂化内容形态上的复杂化也是新闻生产走向融合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媒介时代,文字、图片、声音、流动的画面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形态——或报纸杂志,或广播电视,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飞速发展,这些内容形态的边界开始模糊、特点开始淡化,原先的内容元素开始被归类和分割,按照市场需求和受众类型加以糅合和细化,再推送给特定的对象。这正好同融合媒体“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新的传播形态”相吻合。媒介融合不是各种元素的简单堆砌和混合,而是各种元素的糅合和化合,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也是对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整体激活和全面调动,于是原来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讯)就不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的,不再是分裂的而是整体的,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整体互动,从而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媒体企业在整体上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这种意义上,表现形态上的复杂化只是融合新闻生产中多样化的一部分。同样,传播功能和媒介功能多样化也会直接影响融合新闻生产的机制、模式和产品特性。伴随着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任何一则新闻往往需要设置很多的超链接以供受众选择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华盛顿邮报》的“全球碳排放”专题,用户可以通过新闻査看到]950—2007年42个国家的排放情况。“专题的主题是一个可以呈现不同国家排放气体总量排名的动态图片,随着用户选择年份不同而相应变化,想要了解每个国家具体的气候情况,直接点击国家名称的链接即可。”在这里,融合新闻不再只是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是一则新闻或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背后庞大数据库的查询和链接。网络媒介不存在传统媒介的容量限制,不存在传统媒介的只传不受、只传不馈,它是双向传播和“云传播”,可以将全网络的信息资源整合编排在一起,于是融合新闻生产也就突破了原有生产和传播的框架,同时担负起了信息检索和链接的功能,让全部信息产品都处于一种可能被激活和推送的“备战”状态。因此,别小看这一种简单的链接方式,即在融合新闻报道的下面加上相关新闻的链接,或者在新闻报道的文本中将可以扩展阅读的关键字做上超链接,它可以无限放大你的人文视野和知识面。当然,还有更丰富、更生动的案例: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国会议员的花销”专题中,调查记者整理了大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消费文件档案,用户只要点击“调查你的议员花销"(InvestigateyourMP’sExpenses),就可以知道用户所在区议员的消费信息;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失业率报道”专题中,用户可以通过选择种族、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选项,任意排列组合,查看不同人群的失业率数据。这些专题的共同特性是:内容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动态制图的表现方式比以往枯燥的数字、排序和文字描述要形象直观得多。融合新闻生产的互动性功能的呈现也是多种多样。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并不具有互动性,但在融合媒介新闻报道中传受互动的环节必不可少。当然,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势不仅是信息的互动、搜索、链接和共享,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共创和共传,是“文脉”(context)的打通、整合和梳理。譬如,网易新闻的受众可以在阅读新闻之后参加相关新闻的讨论,对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广播期间,NJ(网络广播主持)会在网上开设一个聊天室同听众一起交流。大家边谈论新闻、欣赏音乐边聊天,好像在参加一个美妙温馨的PARTY。特别是在播放经典歌曲时,NJ会将所有在线网友即时即刻的临场心情,通过网络直播辐射给更多网友。现在的融合新闻生产互动更是与社交媒体结合在一起,受众可以在看新闻的同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在自己的微博、博客、人人等社交媒体空间中。记者和主持人在这种特殊的互动情境中,灵感可能被激活,思路可能被打开,文脉也可能更加通畅。三、技术平台的高效化融合新闻生产其实质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原本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介新闻的采、编、评、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进而形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媒体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讨的其实都是如何让信息传播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媒体行业的问题。所谓的融合媒体也好,全媒体也罢,其实“主要指的都是利用现代新兴传媒技术实现的全方位、全天候以及全部媒体形态的新闻报道手段”®。技术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因此.融合媒体不仅是传播新技术的积极应用者,而且技术本身也为融合媒体带来了最大效益.成为融合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今,信息传播技术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国际知名的媒体集团中,传播技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新闻专业的岗位已经部分地出让给了网络与电脑专业人员。路透社在与汤姆森集团合并之前,技术人员的数量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华盛顿邮报》这家百年老报将自己视为一家技术公司,不久前在全球媒体率先设立了“首席体验官”的高级职位。《纽约时报》则被认为是目前社会化媒介运用程度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过谷歌和苹果。可以说,在当今时代,没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媒体,不但不可能做大做强,而且迟早会被淘汰。技术平台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信息平台中信息的流通效率,体现为如何能够让信息在整个融合媒体系统中,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更加顺畅、高效地传播和交流。以南方报系为例,集团为了实现融合新闻生产的高效和通畅,专门打造了一个由动态线索库、原创库、中央库、应用库四个部分组成的“信息集中中心”。动态线索库,即传统媒介中的报料平台,南都报系将传统媒介的读者报料呼叫中心与网络报料中心对接,形成一个密集覆盖珠三角、机动覆盖全国及世界的新闻线索平台,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呈现来自各个不同渠道的线索,使得记者编辑可以在平台客户端中清晰、简便地进行搜索、浏览和选用,从而保证了对新闻现场的到达率和重要新闻的独家性,保证在所有地区的重大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新闻事件中都有南都记者“在场”。原创库,即素材库,信息采集和媒介剥离,把线索转化成为新闻素材,把素材信息条理化、结构化、智能化,实现记者和编辑的共享。中央库,即待编稿库,为原创提供一个存储分类市场,把原创更加模块化、结构化、精细化,这是一个初步加工内容产品的平台。应用库,即“集成+发布”平台,编辑按照用户需求和结合信息接收终端两项指标,对南都新闻、服务资讯、广告资讯和由社会上内容机构提供的内容产品分类并进行加工,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产品组合,信息产品的价值得到体现,是一个深加工信息产品的平台。南方报系通过这四个数据库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全部有机串联起来,置身其中的新闻生产者可以在任何阶段介人其中,将信息加工成为不同的媒介产品。四、新闻生产者的全能化融合媒体新闻生产中的重要角色不是传统媒介也不是网络新媒体,而是真正从事融合新闻生产的人。融合新闻生产需要一支具备新技能、新思维、新素质的全能型新闻从业者队伍。为此,媒体集团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无不着力打造自己的新闻记者团队。融合新闻生产的新闻记者被称为“背包记者”或“全能记者”,对他们的培养与塑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全面装备升级因为要承担多媒体的采访任务,以及为不同媒体平台提供新闻产品,融合媒体无不将融合新闻记者全方位地武装起来。2009年10月南都视觉中心为30名摄影记者配备了高清摄像机,以流媒体的方式记录新闻,并在官网的“南都视频”频道发布。2010年1月,南都报系手机阅读器上市,报社为800名编辑记者配备3G功能的iPhone手机,力图建立集多媒体新闻采集存储、多通道信息编辑发布、多平台办公流程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智能化综合办公平台。®不仅南都报系力求在设备上完成普通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化,在全国范围内对媒体记者的全媒体打造也在同步进行之中。据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调查发现,近七成记者都在使用iPhone进行采访。®可见.全媒体服务模式需要从内容生产者人手才能彻底转变原本单一的内容生产模式。南都报系行政副总监刘庆曾撰文表示,发iPhone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在对一种新设备的认识和熟悉的过程中,让培训的可操作性加大,自觉自愿地接受培训,从而完成单一平面媒体记者向多媒体记者的转变。”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给全媒体中心的记者都配备了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要。”当然,除了设备配备以外,还要对记者进行一定的培训,并不是所有的文字记者都有随手拍照和摄像的习惯,而要达到融合媒体需求的标准也要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专业培训既是向融合媒体记者传授各种装备和技术的使用技能,也是向媒介的未来投资。2.规范生产流程光有武装到牙齿的媒介生产的采编装备还是不够的,融合新闻生产要保证高质高效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新闻生产流程。行之有效的规范的新闻生产流程是指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协调有序的运作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运营局面。以美国坦帕新闻中心为例,新闻中心规定其新闻生产的流程是,融合媒体记者到达现场后,首先使用黑莓手机拍摄新闻现场的照片,并以最快速度将照片发回到新闻网站;之后开始用摄像机拍摄现场视频,如果是重大新闻则直接通过移动电脑和卫星设备将视频传回新闻中心的编辑部,如果新闻并不重大紧急,记者则可以将拍摄的视频资料带回编辑部,剪辑后给网站或电视台使用,而所有的这些工作都要在30分钟内完成。同时,印刷媒介的编辑再根据记者传送、采集回来的图片与视频资源,决定是否选用此新闻,进而再决定是否再派记者进行进一步的深人报道,以及是否要对该新闻进行专题化处理,网站考虑是否设立专题页面,网络电视等媒介则考虑如何滚动播出新闻,等等。当下,国内融合新闻生产的流程也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再造计划。以南都报系为例,集团着力打造从“垂直型线性流程组织”到以“信息集成中心”为核心的“交互型流程组织”,设置“全媒体信息集成委员会”和“全媒体首席信息集成官”,建立“从线索、到素材、到应用、到集成+发布、再到运营”的一体化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跳出以《南方都市报》为中心的现有采编生产和经营流程,报纸、期刊、网站、广播、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终端等以信息集成中心为核心,相关媒体之间结成互动型的“信息联合体”,从而建立起围绕着信息制作形成的“同轴电缆式”的共享组织模式,建立起新的以媒资为基础的生产、营销结合为目标的全流程模式。科学、规范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应该是:内容的采集、生产是多媒体的.是通过多媒体向中心资源库汇流的;中心资源库需要对汇流信息进行评估、验收,做出价值判断和去向判断;中心资源库进行多媒体推送或允许多媒体自取;以中心主平台形成信源与编辑、新闻与受众等元素的整体互动,让编辑信息、加工信息、作品信息和受众反馈新闻及意见等作多向度、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从而形成不同组织、不同个人间的一种共享与互动机制。3.重建考核机制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媒介企业运作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传统媒介企业而言,有时员工的价值就等同于企业的核心价值,往往重要员工的影响力可能直接影响到媒介品牌的声誉。其次,媒体绩效考核机制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媒介员工的收人和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媒介企业的内部矛盾。要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全媒体服务模式,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必须重建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新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要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投身全媒体服务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维持媒体从业者相对稳定的收人水平。因此,融合新闻生产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完善激励机制,才是“全能记者”得以生存并具有战斗力的关键。以往传统媒介的生产绩效考核主要有硬性定量型、自我申报型、折算分数型、末位淘汰型、首席记者型、划分等级层次型等方式,表面上生产数量和质量兼顾,实际上生产质量考评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清晰、不完整,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因为,融合媒体的生产绩效考核不应仅仅是工资发放的手段,更应该是一种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南都报系在完成信息及中心与组织流程再造工作之后,开始启动建构全新的“全媒体评价体系”,试图引导人力资源向全媒体转型。于是此前所使用的“稿费计算”方式可能被“年薪制”所取代,多层次、多媒介、多终端性以及运营指标和市场指标等被纳人考核体系中,媒介从业者所创造信息的采用频率等成为决定薪酬的重要指标。同时,内部评价、用户反馈、微博转发、媒体转载、资料库收录等都将成为评价指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精力转向全媒体的融合新闻生产。

判断题 8招微博推广技巧让你日流量过千51321.用微博做为随时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微博就是一个互动沟通工具,只有尽可能地创造多的机会去使用您的微博,用它来和关注您博客、关注您的粉丝进行互动,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您博客的关注度,提升用户体验。完善好个人资料(比如有很强吸引力的头像这是必要的)2.要勤奋更新微博内容微博和博客相比便是它的更快捷更方便更易传播的特点,无论是您的粉丝还是路人,更新频率不高的微博注定无法吸引人关注。3.内容的选择因为微博所限制的140字规则,长话短说,图文并茂,让人看起来有读起来的欲望。新鲜事、趣闻、精辟的事件评论等是做好微博内容的必备要点(除非你是名人,否则一些琐事是没法让人持续关注你的);用微博来推广博客就要以博客为主题,内容围绕博客而布局。4.如何推广微博只有微博受到广泛关注,博客才可以得到较好的曝光率。1)论坛经验的借鉴发动自身的所有人力资源,让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等注册开通多个微博并在你的微博上交流,当然少不了马甲的存在;这样就会让你的微博增加大量的粉丝,订阅用户多了当然就有可能在微博平台的首页曝光的机率。2)合作宣传可联系微博平台管理员比如新浪,将账号添加到"公司机构"等栏目,并通过实名认证。3)开展传统的营销方式如电子商务博客经常做的特价打折、有奖竞猜等活动,势必会吸引到相当一部分过客的关注。4)制造话题非诚勿扰之所以如此的火爆,可议论的话题层出不穷是其一大法宝。博客借助微博这个推广工具效果好坏的秘诀是要有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当然这话题未必一定是与博客有直接关系。5)主动收听他人的大量收听人家的,人家也自然会收听你的。定期删除那些不收听你的,再加新的T;这是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推广方式,秘诀是你的执行力如何,不要说收听了100个微博就很强大了,那远远不够,至少对你想通过微博推广博客的效果出不来。6)主动增加曝光率微博平台上众多的TOP话题,你没有理由错过。除非你并不在乎流量。7)用好内容连载好比电视剧一样,运用微博的实时性、间断性,内容连载是个不错的技巧。就像博客的专题一样,围绕某个是件或话题书写系列连载,必能吸引听众的关注。8)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秘诀和其他行之有效的博客推广手法没什么本质区别,方法其实并不难获取,关键是你的执行力如何,微博是个非常好的博客推广工具,你只需坚持、坚持、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