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角度的定义及其选择时的注意事项:(1)定义: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会削弱新闻价值。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2)选择新闻角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选择新闻角度,首先要客观,从事物的整体和本质上全面真实地把握事实;其次要抓特点,即这一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最突出、最典型的方面;再次要有新意,同样一件事,立意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①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新闻报道必须研究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紧扣宣传的节拍。从这一角度切入,写出的新闻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是有价值的新闻,其产生的宣传效果也更强。②从“新”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万物“新”为先。“新”是能否选择好新闻报道切入角度的关键所在。“新”,是指那些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最鲜活、最有新闻价值的角度。③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人民群众企盼什么、最关心什么,党的报纸就要反映什么。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等方面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才能吸引读者,教育、启发和感染读者。④从抓特点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平时采访,记者总想抓有特点和“一碰就响”的问题,也是常指的抓“活鱼”。可是采访中常遇到的内容不是大同小异,就是报道价值不大。尤其是对于那些老内容、老主题,只要认真琢磨选角度,也能写出新的意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⑤从事物发展变化入手选取新闻切入角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好新闻角度,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新角度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报道不断出新。⑥从具有广泛共性的话题入手选取新闻切入角度。广泛共性的话题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广大群众议论纷纷的问题。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角度。⑦从事实的特殊性入手选取新闻切入角度。在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中,各个新闻事实都毫不例外地具有自己特殊的个性。紧紧抓住和围绕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去报道和宣扬,则可成为新闻写作的新角度,这样写出的报道,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新闻事实的独特风格和韵味,使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问题。记者必须长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捕捉到新闻的最佳角度,写出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好新闻。
判断题 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判断题 简述风貌通讯的分类:风貌通讯的选材比较广泛。如果按内容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2)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迥然有别的风土人情,往往是足不出户的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3)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重游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使人领略文化韵味,聆听历史的足音,启发思绪,陶冶情操。
判断题 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在搜集了大量证据以后,于1969年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这一引起此后长期激烈争议的命题,矛头直指美国。在该书中,席勒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席勒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的传媒公司醉心于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国的传媒产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抗拒它们。其带来的结果是,西方控制的国际大众传媒就会取代民族文化,这种形势就像是抢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自然资源,以使殖民国家发财致富一样。(2)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附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3)美国以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名支持其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其产品。席勒于1973年、1976年、1979年、1981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阐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2000年5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生活在头号国家:一个美利坚帝国批判者的反思》出版,对这一理论做了最后阐释。席勒回溯了美国如何通过虚伪地声称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原则和大力资助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手段,来支持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他们产品的历程。他指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资讯机器支撑美利坚帝国在海外进行冒险的途径与方式。
判断题 隐性采访的特征有哪些?如何根据其特征更好地运用隐性采访?隐性采访的特征及运用:(1)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2)新闻事实周详。对于准备从正面报道的新闻,我们也可以采去隐性采访的手段,但这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通过通过公开采访进行正面报道,一般会去的比隐性采访更好的效果。但对社会不良行为的采访却正好相反,通过隐性采访抨击社会不良,进行舆论监督,效果远比公开采访为好。(3)社会参与程度较高。新闻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谓神通广大。但这种神通恰恰是全民参与的结果一一社会各阶层成员及时全面地向新闻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线索,从而使记者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的不良行为虽是在暗中进行的,记者的能耐再多,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也是有限的。因此,隐性采访的线索大多来自社会成员的举报,缺少社会成员的举报,隐性采访将失去最为重要的新闻源。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是受众欢迎的一种采访形式,通过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受众有较高的接收兴趣。(4)隐瞒身份。记者身份就其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具有自身特殊性。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人愿意侃侃而谈,有人却表示“无可奉告”。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使记者们不仅要从“侃侃而谈者”那里采获新闻,还要从“无可奉告者”那里采获新闻。而隐去记者身份去面对“无可奉告者”,无疑是最有利于新闻采获的。所以,在隐性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隐瞒身份。只有隐瞒身份,才可能更方便地采获到有价值的新闻。(5)隐藏目的。记者以某种社会角色(不是记者角色)面对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对象,他们必须隐藏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否则,既达不到隐瞒身份的目的,也无法实现自己报道新闻的目的。在具体的采访中,急着要针对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不同身份去进行采访。
判断题 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大。
判断题 旅途通讯:旅途通讯是指以“记地”为主体,通过记者游览、参观、考察等方式,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编撰成篇的一种通讯。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但不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相比,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旅途通讯不仅包括了旅游通讯,而且包括了非旅游通讯,是兼具写人写事的通讯,是风貌通讯中的一种。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五种价值。
判断题 建设商务网站应该使用短点的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