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判断题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判断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
判断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判断题 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讲求时效性,这是由新闻价值所规定的。表明新闻事实的时间新,是新闻导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闻导语中,记者应积极向读者表明他所报道的内容是“新闻”而不是旧闻。如何在导语中表明新闻事实的时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注意寻找新闻发生的“最近点”。我们知道,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时效性的含义就是指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越好。寻找新闻发生的“最近点”,就是缩短这个时差,在新闻事实中找到一个和发表时间最接近的点。对于报道重大活动和突发事故的动态新闻来说,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最近点”。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来说,由于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在一个时间点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生的,很难以找到一个明显的“最近点”。这就需要记者在报道时努力去捕捉和挖掘某些比较新的变动作为“最近点”。案例:6月5日晚,从地物学院2005年考研总结表彰大会传来消息,2005年地物学院考研又创佳绩,录取率居全校第二名,其中,勘工专业继续保持考研录取率35%以上的成绩。第二,寻找新的新闻由头,带动老的材料。新闻由头即新闻报道的根据,包括价值根据和时间根据两方面,即要表明这条消息为什么值得报道,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对于某些时间上比较陈旧的事实,在今天仍有新闻价值和报道的必要,这就必须在导语中标出一个新的时间根据来作为报道的契机。案列:风雨七载润物无声长江大学“一日小语”营造浓浓人文氛围11月12日,长江大学地球物理系将他们办了7年的黑板报“一日小语”选编出版,许多师生闻讯纷纷前来索要珍藏,一位同学说:“每天早晨经过“一日小语”黑板报时,都会忍不住驻足片刻,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感到收获非常大。”1997年,在地球物理系从事学生工作的倪晶莹老师在一号教学楼通知栏上创办了“一日小语”黑板报,每天在黑板报上写上一段人生感悟,或是一篇哲理小品,与学生在心与心的对话交流中一同感悟人生,启示成功。很快,“一日小语”黑板报吸引了一号教学楼内的地球物理系、电信系、建工系的学生,又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其他系的学生慕名而来。每天早晨,“一日小语”黑板报前总是有许多学生驻足沉思或提笔摘抄。
判断题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24日于上海创刊,起初是铅印16开本的周刊,曾改出半月刊,32开本月刊,至1932年7月停刊。由瞿秋白人编辑委员会主任,后又增加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等21人为编委。
判断题 通讯员写什么样的新闻?读者(部门、社会)想知道,但没有办法知道的。例如:工程进展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读者不知道,但想让读者知道的。例如:公司管理创新让企业干部职工更加热爱自己的企业,更努力工作的。例如:公司企业文化活动提高单位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社会了解、理解、关心、支持,甚至参与的。例如:公司获得各项荣誉
判断题 专栏评论如何做到微型化?微型化是专栏评论的一各重要要求,要做到微型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选题立论和选材上善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着眼大局,即要着眼于宏观形势,着眼于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来选题和选材。换句话说,选题和选材要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适应于中心工作和宣传任务的需要。这一点,可以说是新闻评论诸体裁的共性。小处入手,是指论题切忌过大国空,而要化大为小,大中取小,举重若轻,以小见大。选材时则要善于从一桩“小事”入手。这“小事”并非不足挂齿的琐事,而是能反映新的矛盾、新的面貌、新的方向的事物,能以小见大,虽不起眼,却寓有新的价值的事实材料。这正是小言论本身固有的选材特点和要求,跟其他新闻评论在选材上的明显分工。在实践上大局着眼和小处着手是不能割裂的。唯有既从大局着眼又从“小处”入手,方能达到选材以小见大的效果。(2)立论角度力求小些、新颖些作为微型化的言论,理应以短而精取胜。为了体现这一要求,在写作时,还要求立论的角度比其他评论应更小些、新颖一些。小言论由于角度小而集中,能够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中,抓住反映事物和扣住矛盾的最核心的点,增强叙事的现场感,使得是非的反差愈益显明,为引出议论起着由头和铺垫的效用,并且由于角度小而决定了议论口子也随之缩小,便于扣准矛盾的核心,三言两语点到实处。(3)叙事议理,文笔贵在明快精炼作为小型化的言论,它不可能也没必要像大型评论那样展开较为全面而又深入地论证或论辩,也不必像杂文那样纵古论今、畅所欲言,而常常借助于由头性的新鲜事实,据实论理,三言两语,一气呵成。除了立论、选材、角度要得体,还得在叙事和议论上力求词约意丰,精炼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