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校园简讯的几点建议
之前有写了一篇关于怎样写校园新闻通稿的文章,列举了会议类、活动类、表彰类、竞赛类新闻通稿的具体写法。然而,在校园里,简讯也是重要的一种新闻体式。校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件,而要将这些事件都大篇幅地报道出来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简短精炼的简讯自然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简讯字数一般不超过一百字,虽然字数少,但要写好一则简讯不见得比写好一篇新闻通稿来得简单,要用一百字再现一个整体事件,突出事件的特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并不是那么容易。下面谈谈几点建议。
第一、连贯
写简讯首先的要求是整体的连贯性,这当然也是所有文章的要
求。简讯要求的连贯具体体现在框架上。简讯就是为了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主要事实,所以,简讯仍然要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讯为了简明扼要地表达,往往略去起因。基本模式是“xx月xx日,由xxx(举办方)主办的xxxx(事件)在xxx(地点)举行。”这类似于新闻稿的导语,接着用一句话简要描述下事件的发生情况,如果有特殊意义的,再点明主要的意义即可,大致框架符合人们了解信息的习惯。如这样一则简讯:“11月8日晚,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院第二届模拟招聘比赛在笃行1-115教室举行。同学们经过锋芒初露、实力作证、压力面试和亲友团投票四个环节的角逐,提高了自身的应聘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从时间到意义向读者简要介绍了模拟招聘比赛的情况,使读者像流水线一样快速有效地了解事件。而且,重点介绍了举办单位、活动环节等内容,主次分明。
除了结构上的连贯之外,语言同样也要求连贯。这一点在《怎样写校园新闻通稿》一文中已经阐述了,在此就简讯再作一些说明。简讯既然只有一两句话,那么主语必须统一,用一个主语贯穿整个简讯,能使简讯基本框架不乱。其次,词语搭配要准确,语句之间要有逻辑,关联词要用准确等等,都是基本的要求。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将事件内容和意义连成一句话的一个好处就是使主语一以贯之,如果是“同学们经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应聘能力……”读起来就不是那么顺口,也显得前后不够连贯。
第二、简短
这是简讯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简讯也就突出地表现在一个“简”字上。一般简讯的字数以一百字左右为宜,一到三句话为常见。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读者就感受不到简讯所具有的信息收取的方便,也就占用了篇幅,没能达到简讯这一体式创立的初衷。冗长现象比较经常出现在比赛类的简讯上,因为比赛类的简讯要公布比赛结果,往往比赛结果就要占据很大的篇幅,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挑选有代表性意义的获奖结果公布。如比赛结果有一、二、三等奖,还有优秀奖和单项奖,但是读者最关注的无非是一等奖,所以一般重点在简讯中体现一等奖的基本信息,而其他奖项则可用诸如“另评选出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的短语带过,以避免浪费篇幅。
第三、精炼
简讯要达到简短的要求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要精炼。精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即精辟,用精辟的语言把事实呈现出来往往能够达到传神的效果,使读者感同身受。二是“炼”,也就是要反复锤炼语言,尽量用最短的话传达最多的信息。“精炼”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抵万言”。这对写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了。如这样一则简讯:“10月27日至11月8日,闽南科技学院团委、学生会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板报评比活动。主题板报通过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最终,08级广告学专业夺得本次评比活动的桂冠。”这则简讯一句话,在修改前,在活动内容方面不够精炼:“板报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同学们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用优美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向广大同学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单单是中间部分就将近一百字,不如修改后的两个分句来的精炼。主题已经在导语中体现了,就没必要重复。在介绍活动情况的时候,修改稿用“生动形象”一词则概括其中的一些多余的、啰嗦的话。
在精炼方面,标点符号有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用标点符号往往可以代替承上启下的关联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冒号最为突出,如“决赛共设四个环节:自我介绍、情景主持、才艺展示、最后陈词。”冒号代替的短语是“这四个环节分别是”。
第四、突出
“突出”就是要以最简练的语言将事件的特色报道出来。我认为,事件有没有报道价值还在于它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众不同之处往往要作者自己去挖掘。如果一篇新闻稿不能报道出事件的独特性,而是千篇一律的话,读者不会喜欢看,更谈不上价值了。所以,简讯更需要以简练的语言突出特色,报道独特信息,才能更受欢迎。当然,有时一件看起来很平实的事件也会具有新闻价值,这就要看写作者的眼力是否敏锐,角度是否新颖了。比如写时装设计比赛已经是很平常的活动了,但是在采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他们的不同之处,活动所用的材料可能都是废旧品,体现了一个环保的主题,这就应该重点突出。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1、规模(世界与中国,农村与城市)2、结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应用)从受众到用户1.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搜索引擎(云计算,搜索云,挖掘信息价值)协同过滤: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或增加对用户而言有针对性的信息。(比邻浏览者,豆瓣)原因:1.人际2.分享3.现实与虚拟融合2.从接受信息到传播信息接近权,技术,互联网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又称作UserCreatedContent,UCC),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三个特征: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非专业人士创作或非权威组织创作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1.社会驱动维度(信任,认同,共同远景...)2.技术驱动维度(技术接受,技术任务匹配,可用性工程(安全,隐私,可靠)3.个体驱动维度(好奇心,利他主义,外部奖励)4.口统计学特征对其有积极(内容革命、为用户创造分享等环境,利于原创性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和消极(版权、隐私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两方面评价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实名,共享,联通,互证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体验经济”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的特征:1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2用户的参与性需求提高3用户的情感性需求提高尼葛洛庞帝:未来的界面代理人可以阅读地球上每一种报纸,每一家通讯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广播电视的内容,然后把资料组合成个人化的摘要。这种报纸每天只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版本。
判断题 清代单页小报: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经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
判断题 通讯设置“悬念”要求真实,而且应为表现主题服务。
判断题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下、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以其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描绘了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广大公众却在不曾意识到这个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图景以及附着于其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由此可见,在李普曼眼中,公众是事实的“局外人”,他们接受信息的自由仅限于被媒体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中。(1)“拟态环境”由被媒介精英操纵走向公众参与构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①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②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预设可以看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实质是指在公众无知、缺乏理性和行动力的情况下,理性的媒介精英所操纵而构建的信息环境。但这个理论的成立是在李普曼取消了公众的理性主体和传播主体之后才成了顺其自然的逻辑现实。但“拟态环境”的理论缺陷首先在于把人类社会盲目简单化,其次还夸大了公众理性和行动力的缺失。人类社会是多样的、复杂的。李普曼简单地把一部分人想象为理性的人或另一部分人为非理性的人有失偏颇。人是社会和历史的行动者。无论是由理性控制的人,还是由欲望、情感所导引的人,都是片面的人。真正构成社会动力的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同世界建立起来各种各样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接受少数“社会贤能”理性导引的“局外人”,而是自然潜能充分发展、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交往主体。因此,人在传播领域也不能被简单的分为二元对立的传者与受者。在当代语境下,传者与受者还存在着信息互动、角色互换的关系。李普曼对公众理性认知能力消极否定,并持有“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成见,从而就消解了公众与少数“社会贤能”作为理性主体与传播主体的平等权力。历史地看,李普曼所指的媒介精英会极具理性、着眼全局利益的观点值得商榷。实质上,李普曼把“社会贤能”、“局内人”在某种意义上想象成了集中人类品德、理性与良知的代表。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世事的能力。李普曼“拟态环境”中处于20世纪初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2)“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即结构化的特征。在当代,公众参与构建冲击了“拟态环境”的结构化特征,从而出现了“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是指“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他们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如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及“躲猫猫”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另外,网络还是一个发布平台。公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行为既扩大了信息环境中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网络信息的海量在事实上弱化了信息的把关功能。把关功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信息内容的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过滤和加工,也使得信息的内容更加原生态。在信息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把关弱化的环境下,公众发布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其信息形式和内容也相对自由。他们不同于传统媒体受相对统一的新闻价值观和发布信息所固有的逻辑模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的影响。因此,公众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原生态的特征;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却显得这些信息不成一个逻辑整体。(3)“拟态环境”理论的重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是基于个人经历及所处的特定时代赋予他的某些理论前见而提出的,但这些理论前见正是其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在那个时代,公众处在对媒介的未启蒙状态,当他们相信了媒介提供的那看似符合理性与逻辑的一切事实,会渐渐地形成媒介依赖,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少思考,甚至不思考。这样就出现了一位美国作家所观察到的电视转播月食的可悲景象:人们本来把头伸到窗外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却宁愿在荧光屏上凝视它的“映像”。于是,人越来越异化,成了没有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状况下,公众被媒介精英操作也就成了必然。历史地分析,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力。他们不会对“拟态环境”不加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在现代,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判断题 舆论:舆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舆论的定义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有学者认为: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识和集体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代表。
判断题 亮的主体处理在亮的背景上,可以使主体与背景的对比鲜明,突出主体!
判断题 拍摄主体在处理时应注意使其鲜明突出。
判断题 什么是评论说理的反证法和归缪法?试举例说明。(1)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这种方法有时表现为以事实、事理证明同自己论点相对立的论点错误,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有时又表现为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论点正确,从而以后者的正确证明前者的错误。例如,短评《节后说“节奏”》,本意是论述“节后要加快工作节奏”,但不正面立论,却从反面提出论点:“节后倘若仍是慢节奏”,“有人说‘正月慢’是风俗习惯”等,然后运用事理说明“慢节奏”、“正月慢”是错误的、有害的,从而得出结论“:节后的各项工作要快马加鞭……”,者的“快节奏”的论点正确。(2)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错误。由于结论一目了然,对方的立论不攻自破。我国古代不少脍炙人口的驳论文,常用此法。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甚至言为心声地说:“斯大林早死10年,那该多好啊!”当时我国的一篇评论用归谬法批驳:“谁都知道斯大林是1953年3月逝世的,早死10年是1943年3月,正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那时谁最希望斯大林去世呢?希特勒!’’把咒骂者放在与希特勒等同的位置上,是一种机智的批驳与讥讽。这种归谬法论证在批驳中经常使用,运用严密的逻辑论理,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