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代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
新闻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不仅应当通晓新闻业务,掌握采访、写作、摄影、编辑和评论的本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高度的责任意识、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1)高度的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利器,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编辑人员处于把关的地位,操有新闻报道的生杀大权。这就更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度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
①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要把经济效益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前者要服从于后者,而不能以牺牲后者来换取前者。换言之,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要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的精神。是不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检验编辑人员是否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最显著的标志。
②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陛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国,大多数新闻媒体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出现的,新闻真实与否,还涉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真实与否,又涉及对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所以,编辑人员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③高度的责任意识,要求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随着主要作用的产生而附带发生的不好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编辑人员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从新闻的检验到配置,都要尽力消除其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广阔的知识视野
①编辑人员要不断扩大关于报道对象方面的知识。这是编辑人员最常用、最急需的知识。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把这一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全面地、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
②对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的知识,编辑人员一定要注意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力求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同时编辑人员应当不断关注新兴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
③编辑人员还要注意了解周围媒体和受众的情况,应当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掌握受众的情况,以便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受众的需要。
④编辑人员还要懂得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交往的增加,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掌握外语的重要性。至于懂得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则是编辑工具电子化的必然要求。
(3)执著的探索精神
①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其内涵的构成是多元的,又是通过一定的载体以集合产品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的。各类新闻内容如何整合,如何出新,都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探索应当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
②在探索中,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及时捕捉新闻的生长点,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
③探索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高度的责任意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执著的探索精神,是当代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修养。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编辑人员所处的层级越高,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
新闻媒体总编辑的综合素养应该为全体编辑人员作出表率。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其主要宣传内容有: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鼓吹反清革命②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③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改报是革命党人的重要舆论阵地。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很大贡献。
判断题 155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了,这也表明记者这一职业不但出现了,而且有了真正的发展
判断题 G·H·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①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②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判断题 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工作者以客观性事物为反映对象,以客观叙述为反应手段的一种工作规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3)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善于寓褒贬寓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客观的解释。(4)客观和倾向并不矛盾,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对新闻事实及新闻表述的选择和组织来显示,对经过精心选择的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完全可以鲜明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
判断题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什么是新闻敏感?在我国,“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的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二、新闻敏感的具体实在内容判断该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三、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寻能敏锐地从异常的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四、新闻敏感的培养1.博学善学,吸收营养。2.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3.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
判断题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257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级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住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质的本领。
判断题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党和人民的祸福,因而是新闻工作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原则性问题。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善于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新闻手段的特点是以事实为依据,以事实作基础,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评述来表达观点,阐明立场,进而形成舆论并影响和引导舆论。它靠着雄辩的事实为正确的舆论提供有力的依据,也靠着雄辩的事实对错误的舆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新闻传媒的舆论引导往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收到好的效果。(2)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机关,必须时时、事事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总揽全局,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刻,在重大问题上,要适时地针对已经出现的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以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舆论。(3)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为社会舆论导向。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确立一个主导思想,突出和强化一种主导性舆论,使其成为引导群众思想的主体舆论,成为舆论传播中的一支主旋律就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媒介强化主导性舆论,弘扬主旋律,除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舆论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报道和宣传为社会舆论导向。(4)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挞邪恶,形成社会舆论的健康主流。歌颂光明,弘扬真善美是新闻事业的光荣任务。而揭露黑暗、批判假恶丑,也是新闻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媒体要从舆论导向的角度积极开展新闻批评,大力扶正祛邪,无情鞭挞邪恶,坚决抑制错误舆论,以形成社会舆论的强大的健康主流。(5)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度,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大量事实说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同对宣传报道的内容、时机和分寸的把握失度有关。新闻媒介在组织和安排报道时要有一个“度”的控制,要做到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要防止大起大落,保持舆论的常态。(6)善于处理热点问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对待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应当热情关注,要善于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问题变易,要主动化解矛盾,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新闻媒介要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化解矛盾,缓和气氛,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顺的舆论环境。(7)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舆论产生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议论,现实生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传播和引导舆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引导群众正确地对待改革,看待形势,须实事求足地对形势作客观的分析,使群众通过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正确认识形势,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正确对待困难,树立起前进的信心。(的各级各类传媒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服从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应当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集体的事业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应当同其它媒体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形成新闻舆论的整体优势,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任务。
判断题 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研究领域,探讨受众为什么会被特定的内容或媒体(广播竞猜节目、肥皂剧、报纸等)吸引,但是当这种取向成为正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后,尤其是刚提出该理论时,理论建构方面尚不完善,受到了不少批评,这些批评促使使用与满足理论日趋成熟。第一个批评,该理论缺乏明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比如使用、满足、动机、需求等缺乏明确的界定。而且该理论也被认为是一种同义反复,测量出受众的满足,然后再回过头来预测需求,或者是由需求去预测满足,缺乏对两个因素的独立说明,使得它像“适者生存”一样,成为一个不可证伪的判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维度界定了满足(内容、使用过程、社会),麦奎尔的媒体需求矩阵也对需求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心理根源进行了探讨,期待价值模式对整个使用满足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描述。总之,早期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现在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当初那么犀利了。第二个批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受众的主动性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使用与满足理论不再孤立地看待受众的主动性,也将社会环境纳入讨论。修正后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虽然受众的使用动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受众不是被社会结构简单决定的,在把需求与使用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他们仍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第三个批评,针对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方法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并区分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状态,因此学者主要使用受众的自我报告的方法对各种动机进行分类和归纳。卡茨在1974年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前提假设中将此作为其中之一。这一研究前提受到了行为主义者的质疑,认为它过于主观,缺乏代表性和客观性。但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刚才提到的很多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实验、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的方法,更客观地测量和分析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逐渐克服了早期的问题。第四个批评,由批判学者们提出,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比如埃利奥特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把社会权力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排除在外,忽略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媒体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进行的宣传。卡里和克雷林则批评使用与满足理论过于强调传播功利性—结果模式,忽略了文化和象征性符号带来的直接满足。它并不像批判或文化研究者所要求的那样革命,放弃科学主义、简单的功利主义,甚至功能主义框架,相反,它在实证主义的范式下展开研究。这两种范式之间的对话没有继续下去,如果早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深度访谈还存在民族志的倾向,那么现在它正在朝着更精确的量化分析的方向发展。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不得不另起炉灶,从意义与文化的角度展开受众的研究。两种研究范式隔岸相对,从不同角度探索受众的媒体使用。总之,使用与满足理论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它仍然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理解传播过程的理论,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的发展,受众的需求将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在当今的中国它还仍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