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广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P213 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外商——官办——民营 1920年美国匹兹堡 KDKA 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1923年出 现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全世界各国中也属较早的。主要是娱乐节目,未经北洋政府批准而被 停办,功率仅50瓦。 (1)1923年,美商奥斯邦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创办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1924年,美商开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与《申报》合作,在报馆设发音室报告新闻。 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1929年止。 (3)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这是我国历 史第一个关于无限电广播的规则。 规则中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 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 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 的发展。 (4)1926年,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随后天津、 北京、沈阳的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5)1927年,中国最早的自办的民营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广播电台创办,同年,北京商办的 燕声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 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地区附近,特别 是由于收音机价格昂贵,广播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有钱的商人以及外国人,一定程度上限 制其大规模传播,所以当时广播传媒社会影响不大。 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开始在南京播音 1932年建成新台,增大发射功率,75千瓦,呼号改为 XGDA,成为亚洲之冠,受听范围可达 东南亚,至抗战前,国民党还先后办了二十多地方广播电台,形成了一个广播网络。国民党 在南京建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后随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的彻底崩溃而迁往台湾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共 产党的新闻事业有了无线电广播电台这一新生的广播媒介。 由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 筹办。 电台呼号为 XMCR,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党的机关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 国内外时事新闻,明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吸取 等文艺节目。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 文字广播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与主张,加强了 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把声音送到了国统区,其对日广播在瓦解 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3年春因机器故障而暂时停播。
解放战争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抗战胜利后, 中共领导的解放区的人民新闻广播事业经历了一个发展、 收缩、 在发展的历程。 人民广播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调网初具规模。 (1)1945年9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 人讲演等; (2)人民军队在收复关内和东北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后,在没收、利用日伪广播电台设备 的基础上创建人民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大连广播电台相继开 播; (3)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人民广播电台,在宣传上最大的特点就 是立足解放区, 以国统区听众为主要对象, 帮助国统区听众了解中共的政策和解放区的生产 建设情况,通过具体、真实的新闻报道和广播讲话来驳斥、揭穿蒋介石集团的造谣和歪曲宣 传。 (4)1946年6月, 《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颁布,对编写稿件和节目要求,稿件处理制 度等都作了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 (5)全面内战后,解放区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新 华被迫迁址。1946年11月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 广播电台网建国期 49——5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3月,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入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音,6月,中 共中央将原新华社的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廖承志任处长, 领导全国广播事业。 广播事业与新华社脱离,进入了独立发展的历史阶段。9月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 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家广播电台,1950年开办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 台湾广播业务, 这时期创办了 《新闻报摘》 , 《全国联播》 两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新闻节目。 北京广播电台 1950年成立,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建立专台对国外广播。用7个外国语种播音,用普通话、 广州话等对海外华人播音。 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一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文化娱乐。 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对广播事业,新中 国采取了全部由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的方针。 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农村建立。1952年,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 利用电话线建广播站的方式称“九台式”
二、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中广播的改革,确定了重点建设对外广播,中央台和地方台并举建 设的方针。 三、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57——66 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 1957年以后地方广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新建了一批中等 城市电台。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广播电视适当减少了播音时间,强调精办节目,提高宣传 质量。 四、文革 67——77 停步不前,跌入低谷 (1)1967年开始,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播放地方自办节目, 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特色节目被迫停办,对台广播节目停办,文艺节目只播样板戏。 对外广播也充斥着“左”的政治说教。播音风格“播音八股” 。 (3)对外广播扩大:农村有线广播发展。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专访新闻写作的技巧:新闻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是专访,尤其是人物专访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新闻宣传的一支新生力量。“专访”这种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给各新闻媒体增添了新貌,为人物新闻写作和宣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专访”,即新闻记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进行专题访问所写的报道,一般是记者采写后独家发表的,故日“专访”。“专访”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其写作就必须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如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严守真实性、实效性原则等。同时,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以及采访能力的强弱,无疑决定着一篇专访的优劣。其中,专访新闻写作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选准“新闻人物”或代表性人物专访的“专”字,是指被访问人物的特殊性。特殊是指专访所写的人物应该是“新闻人物”或特定条件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采访对象选得准不准,是一篇专访成败的关键,要是采访的人物选得准,文章即成功了一半。有代表性的人物,它的概念比“新闻人物”要来得广泛,包括不具备“新闻人物”特点的人物。例如要赞扬甘当配角的精神,要发一篇关于这方面的专访,写谁呢?具有甘当配角精神的人物很多,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标准是这里指的“代表性”。因此,“代表性人物”可以是指众多的人物中最突出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带有一定新闻因素的人物。(2)访问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①谈话原则a.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开始谈话。采访经验丰富的记者往往在走进采访对象房间时,首先要打量一番,有时可以发现采访对象的爱好所在,再以此打开话题。像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那样,寻找采访对象与自己的经历或亲朋中某些人的共同之处展开话题,也是一种好办法。b.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控制谈话的方向,使谈话围绕你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者在谈话过程中突然被你抓住的更好的主题来进行。c.前一个问题与后一问题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即要符合采访对象思路的逻辑发展,否则易把采访对象思路打乱,而引起烦躁情绪。d.采访提问要注意张弛结合,在连续提了若干个严肃的问题后,适当改换一下话题,提一个轻松活泼的话题,然后再转入严肃的提问,这样有利于调解气氛,也可以打开思路,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有价值的内容。e.在采访一些对专访至关重要的内容的时候,不要仅仅因为采访对象坚持说“无可奉告”就轻易放弃。可以设法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诱使对方回答或者根据其拒绝回答的情况给他设想出一个令其为难的结论,并问他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在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非开口不可。②倾听的原则a.记者在专访时应该避免对采访对象作长篇介绍,应该避免为一个问题纠缠辩论不体。b.要敞开思想去接受各种不同的崭新的思想观点,甚至包括你所反对的那些思想观点。c.要尽量避免频繁的、不得要领的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给采访对象以充分的时间阐述他自己的见解或对某个问题的解释。d.要注意采访对象话中有话,注意被精心掩盖着的那一层意思。这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他那吞吞吐吐欲说又止的神态以及某些经过斟酌而特意使用的词句来发现。③观察的原则话要讲得好,讲到点子上,问要问得巧、问得准确,都要借助于观察。例如,观察采访周围的环境,看有什么特点,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东西作为话题,帮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使谈话进行得热烈、自然、融洽。还可以观察对方的衣着、神态、表情,看有没有值得留意的地方,并通过这种观察来充实与改进提问,确定提问的广度和深度,克服谈话采访中临时遇到的困难。同时还应当在观察中把采访对象和其他人加以比较,掌握他的性格特点,并在提问中进一步发掘其个性特征,使采访进行得更深入。(3)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引语”(或同期声)作为一篇专访,要注重谈话纪实。一般而言,专访的主要内容是谈话,在报道中要把谈话内容体现出来。直接引用的被访人物的话,即“引语”(或同期声),是专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语”(或同期声)能使文章活起来,能够真实地传达出被采访人物的思想和情感。(4)恰当运用背景材料在运用背景时要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做到用得活,用得贴切,用得精当。“专访”一般要给受众介绍一位人物,或让人物谈出一些见解,为使人物给受众留下一个印象和人物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能为受众所接受,适当的背景交代是必要的。正像作家理由比喻的:摄影记者搞的是平面摄影,文字记者搞的是“全息立体化拍照”。那么,背景材料可以说是“景深”了,它能使人物有立体感。要想巧妙地运用好背景,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才会出“精”。背景材料的运用,一定要剪裁,精选,实在没有合适的,宁可不用。要善于分散穿插,力求动静结合。
判断题 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判断题 消息主体的任务?第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1、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2、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第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1、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2、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第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第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1、运用“色彩”;2、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判断题 新媒体新闻在发展中已逐渐从简单地转载传统新闻,到形成区别于传统媒体新闻的相对独特的语言特点。
判断题 预测性消息写作应注意:及早预测、他人预测、权威预测、深度预测、审慎发稿。
判断题 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①介绍环境;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③表现人物的运动;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判断题 消息导语消息导语,即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指开头部分的头一句或几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消息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是消息与其他文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判断题 座谈会采访和记者招待会采访在运作上各有些什么特殊要求?从新闻采访的主体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主动权的掌握及参与人数)这一局面上看,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正好相反的两种采访样式。(1)座谈会采访的特殊要求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座谈会采访除了要遵循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则和要求外,还要区分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参加座谈会的人数适宜。座谈会采访,邀请多少个对象为宜,应根据座谈会采访主题的需要决定。一般说来,一次座谈会采访以邀请四五个对象参加为好,最多不要超过十人。当然,对有些需要公开报道的座谈会,参加的人数可略多一点以显示其代表面。②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举行座谈会采访之前,记者一定要把座谈采访的目的与要求告诉与会者,让他们有所准备。同旪,记者要明确座谈会采访癿范围和中心话题,以防座谈会上信马由疆“信天游”。此外,记者在会前还要尽量预计到座谈中可能出现癿情况,做好相应的对策。③要采用漫谈、讨论的方式进行座谈。座谈会采访切忌“问答式”进行,要尽量使不伕者与会者不受拘束,畅所欲言。同时,在座谈会上,记者要注意发现和寻找引发漫谈、讨论的“由头”,使座谈会既开得生动活泼,又不断引向深入。在座谈采访中,记者应注意尊重对象,不要轻易打断对象的发言。④座谈会采访要与个别采访等相结合使用。由于旪间、环境的限制,一般座谈会上,采访对象很难对事情的细枝末节、问题的具体看法谈深谈透,这就需要记者注意座谈会后及时对座谈内容整理、分析、并结合进行个别采访或跟踪采访。(2)记者招待会采访的特殊要求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称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记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题,在具体运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会前要摸清意图。记者一定要注意事前打听清楚这个记者招待会的意图和内容,以便考虑是否出席,并且做好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对于并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一般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性和这个国家当时的形势,决定是否参加;同时也要考虑同邀请单位(或驻在国)的关系,如一些友好国家使馆的记者招待会,应当尽可能出席。记者一旦决定参加某次招待会,便应认真思考、准备一些问题。②提问要开门见山,要讲究“质量”。在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题,应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所提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受众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那众所周知的问题,或者平平淡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有可能问出高“质量”的新闻。③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除了要会问会听之外,还要注意会观察,会记录。这对者对记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招待会的内容,搞好采访报道是有好处的。此外,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还应注意外表端庄大方,衣冠整洁,不卑不亢,遵守会场纪律。己者招待会的报道写好后,应递交主持人或其助手核实,防止信息失真或语言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