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好的通讯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从一些优秀的通讯看,成功的、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开头

①用重要的情节作开头

重要的情节,可以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会偏离中心,又有助于使主题鲜明突出。

②以尖锐的矛盾作开头

把一篇通讯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在文章一开头就向读者显示出来。凡矛屑、特别是尖锐的矛盾,就有悬念,有吸引力,读者会被紧紧抓住,寻求矛盾的解决。

③以鲜明的对比作开头

对比鲜明,就有色彩,有个性,有生气,会使人饶有兴味地读下去。

④用精辟的议论作开头

精辟的议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寥寥数语而点中神髓,读来精神为之一振。

⑤以突然的转折为开头

突然的转折,使文章有起有伏,有张有弛,避免了平板与枯燥。

⑥用优美的故事作开头

通讯一上来就讲一个优美动听的故事,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舍不得丢下。

⑦以联想和想像作开头

联想和想像往往是美丽的、令人神往的,用作通讯的开头常常能产生一种意境,使读者为之倾心。

⑧用恰当的引语作开头

引语,包括古今诗词、格言、谚语和人物语言等,大都属于警句。一旦引用于文章开端部分,顿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④以动人的悬念作开头悬念产生魅力,使人读之不能离去。

(2)通讯的好的结尾,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①画龙点睛,重言压阵。文章写到末尾,来几句画龙点睛的议论,显得主题突出、升华,更有分量。

②提醒召唤,引起共鸣。在文章结尾处,再就文中显示的内容从思想上感情上提醒召唤一下,以引起共鸣。

③紧追一步,扩大效果。故事叙述完毕,尚感言犹未尽,于是紧追三两句,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④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充分地用事实说话,把思考留给读者。结尾之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更显得隽永有味。

⑤一分为二,指明方向。有些写先进人物的通讯,结尾之处略微点出尚存不足,可提一下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评价,给读者以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感觉。写先进经验的工作通讯亦同此理。这样,可使先进不至于凝固化。

前后呼应,首尾一贯。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甚至用同样的语言,或稍加改动的语言结构,使人读后感到文章有呼有应,浑然一体,有时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

⑥写完停笔,质朴自然。即自然地结束,不另加一个尾巴,以免拖泥带水。过去许多老一套的结尾,诸如“作出贡献”、“进行到底”、“奋勇前进”、“夺取胜利”等,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实属画蛇添足,最好毫不可惜地把它斩去,而以干净利落为佳。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判断题 什麽叫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与时间组成的整体

判断题 热点问题:热点问题一般是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又为广大群众关注、并议论纷纷的问题。抓热点,首先有一个敢不敢抓的问题。有些报纸开辟了《热点采访》、《热点透析》、《热点追踪》等专版专栏,表明了这些报纸和他们的记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善于引导,是抓热点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做到善于引导,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热中有冷,对热点做冷静分析。用什么去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引导。而这种引导又不是板起面孔说教,是把道理寓于对事实的恰当分析中。

判断题 通讯的议论:指当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描述的时候,直接出面发表自己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认识。

判断题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一)外表形式不同1.标题不同一般而言,通讯采用一行题,即主标题,需要要时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加在主标题后,用以解释说明主标题,作成两行题。一行题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两行题如: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醒来,铜陵——谨以此文参加“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大讨论通讯很少使用引题,但不采用三行题的形式;而消息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消息副题与通讯副题不同,它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2.开头形式不同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通讯则没有这种形式,即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二)时效性不同消息的时效性很强,常常是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抢先报道(五八事件)。通讯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发稿较慢,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更深刻、更生动、更典型,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另外,通讯事实多、篇幅长,写作上需要比消息更长的时间。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充分展示过程或等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三)详尽程度不同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一个事件发生后,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使受众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往往是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加以报道。它满足了受众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次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讯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篇幅比较长,短则四五百字,长则成千上万字,而消息最多不过千字左右。(四)主题与结构不同消息讲究速报与时效,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有些消息如简讯,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必须提炼出主题,主题不可或缺。作者在采访中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粗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由主题贯穿起来进行写作。每篇通讯必须由主题来统领,主题残缺、含混,往往造成通讯写作的失败。通讯所有材料的选用,都必须为主题服务。通讯一旦完成,其在主题统帅下的结构是完整的,严密的,不容任意拆散。(五)表现手法不同消息报道讲求客观报道,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姿态出现,极少让我站出来;通讯出于详尽深入的需要,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可以,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中各取所需,作者可以直接介入报道的事实中去展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写作口吻比较灵活。从表现手法上说,消息主要用事实说话,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用情感、用观点说话,不仅要叙述主要事实,还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理性,借助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常常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消息用语的主要特色是准确、简炼、直截了当,通讯的用语比较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通讯借用了文学手法,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新鲜的事实,而且有生动的形象,通讯的文学性称之为形象性,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但通讯不是文学作品。

判断题 《黛安娜葬礼隆重举行》一文的写作特点如下:附材料:黛安娜葬礼隆重举行[路透社伦敦(1997年)9月6日电]黛安娜王妃的灵枢今天上午被安放在炮架上,由来自皇家卫队的六匹黑马拉着缓缓地行驶在伦敦阴沉沉的大街上。她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跟在她的灵枢后面。步行跟在黛安娜王妃灵框后的还有查尔斯王储、菲利普亲王和黛安娜的弟弟斯潘塞。数百万哀悼者等在道路两旁,看着送葬队伍通过。当送葬队伍经过白金汉宫时,身着黑色服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皇家成员低头志哀。随后乘车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葬礼。黛妃的灵枢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鲜花。在送葬队伍从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两个小时的路程中,哀悼者中有人向黛安娜的灵枢投掷鲜花。有人哭喊着:“黛安娜,我们爱你。”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素描,是描写性消息的典范。该文通篇描写,细致地记录了戴安娜王妃葬礼的场景,较为完整地向读者再现了送别戴安娜王妃这一富有新闻价值的事件。(1)文章结构灵活,没有照搬倒金字塔机构,而是按照事件现场进展的时间顺序行文,读者对事件过程的接收更直接,不需要再经过时间的调换。(2)注重典型细节的描写,较好地传达了葬礼现场特有的气氛。比如,“六匹黑马拉着缓缓地行使在伦敦阴沉沉的大街上”、“身着黑色服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皇家成员低头志哀”、“有人哭喊着戴安娜,我们爱你”,等典型细节的描写,将葬礼进行过程中浓重的哀悼氛围表现出来。(3)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尤其是用白描手法,将现场的色彩准确而全面地再现,诉诸视觉,给读者以更直观的感受。比如,“黑马”、“穿着黑色服装的”,以及“灵枢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的鲜花”,这些现场色彩的再现,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来自现场的视觉冲击,有身临其境之感。

判断题 采写一篇问答整理式“记言”专访。示例如下:关于中国电影产业“这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时代"当独立电影人发觉自己寄身于体制之内已经无法进行个人表述,由着真实被蒙蔽的时候,独立电影,便成了唯一的选择。然而当曲高和寡,票房惨淡的时候,商业片便成了救世稻草。所谓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为了这两块肉搞得自己不伦不类的角色比比皆是。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的想法,固然是不明智的,但是像王晶那样一点都不嫌弃铜臭味儿,为了商业而商业的做法,也并不是智者所为。所以多年过去,张艺谋聪明地坚持追求着他的“两天腿走路”的理想,甚至大声疾呼在今天这个“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艺术片、商业片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从影片质量来评判,就张艺谋而言,从艺术到商业,即使被称为堕落,也并不可耻。诚如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所说:中国电影不能再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了。时代缔造英雄,而英雄需要的是知己。记者:您希望票房在贺岁片里拿第一吗?张艺谋:不知道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最早触及票房的是《英雄》,那时对票房还很淡漠,大量集中在过去的观念中,从《英雄》开始,我们突然触及到了一个所谓的商品经济的时代,那个数字给了好多人一个刺激。从那时谈这个事件可以从这个方向去进军,都有这个可能性了。电影票房我很希望十年之内中国电影单产达到2亿美元,15亿人民币,真到这一步,我们就是全世界第三大市场了,那时候全世界都得为我们倾斜,包括文化。如果用电影讲文化,一定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定依附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到那时我们成为三大电影市场,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全世界做电影的人都得照顾我们,都要想着你的口味,那时你就有你的空间了,包括输出你的文化。记者:感觉您现在很乐意拍商业大片,会不会回不去再去拍文艺小片了?张艺谋:谁说的?我接下来《山磕树》就是文艺小片。那个剧本投资也不会太大。那个剧本写得很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我很喜欢,特殊时代对纯真爱情的描写的细腻与感人。还有一个它突然在2007年很火,说明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中,大家对真情这个东西都还是很感动。真正的感情故事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我觉得那个故事的魅力就在这里。虽说我是个过来人,但是拍好也很难,要狠下功夫。这就是个小文艺片吧,而且是正儿八经的文艺片。记者:还是打算两条腿走路?张艺谋:对,我很愿意,但也不能刻意安排。还得看,碰到什么拍什么。从中国电影事业的大局看就是,中国一定要有一批好的商业电影年轻导演,要有一个团队,这个市场就会兴盛下去,好的商业片是有人文寄托的,不是垃圾,大家现在学习阶段,从我个人来说两条腿走路也挺好。此前没想过,“第五代”刚出山时完全没有商业意识,没有面对好莱坞意识,这就是时代。可能今天每个导演都得锻炼两条腿走,单一发展也许可以,做得更好就得两种都拍。现在是一个时代,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记者:中国电影未来应是大片的天下吗?张艺谋:不拿大小作概念,笼统地说应是百花齐放。但未来十年,在我们飞速发展的阶段,还是要先培养商业电影的优秀创作团队。(文章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判断题 新闻编辑工作的当代性特点。新闻编辑工作发展到当代,其性质和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发化,但在编辑环境、编辑取向以至编辑工具方面却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1)编辑环境复杂化编辑环境是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当今时代,编辑环境充满了变数,出现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④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平与发展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同时,国际产业结构加速重组,产业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当代科学技术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②从国内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现阶段既是一个逐步走向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和困难丛生的时期。人们面临着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③与社会环境一样,人类的生态环境也今非昔比。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粮食短缺,能源枯竭,资源匮乏,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环保报道热”已见端倪。当代编辑环境互动和变化的广度、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多、加快,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催生出无数新闻事实,给新闻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源,同时进一步增加了编辑人员判断和把握新闻的难度。新闻编辑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编辑取向优质化重规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越来越成为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当今时代,大众传播业空前繁荣。发达国家的报纸、广播和电规,尤其是网络媒体向国内外同时扩展和渗透。在中国,报纸、电台和电规台的数量都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十几倍。面向市场以后,千方百计争取受众和广告主,以求生存和发展,造成绝大部分地区被多级、多种、多时段新闻媒体重合覆盖。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不断被新兴媒体所瓜分,竞争空前激烈,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现实,新闻报道粗制滥造无异于自杀。惟有实施精品战略,优化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提高新闻的有效供给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新闻媒体纷纷确立质量兴报、质量兴台的方针,尤其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进入21世纪,这种呼唤和追求的势头有增无减。可以预见,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报道优质化的取向将愈益明显,对新闻编辑工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3)编辑工具电子化20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的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化,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随着电子出版系统的问世和不断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系统陆续从单纯的激光照排向采编全过程的计算机化迈进。在中国,新闻界“网上客”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继“换笔热”之后,又掀起了“上网热”,即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信息。互联网已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编辑工具电子化为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给岗位职责、操作方式以至工作语言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编辑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