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不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a.网络谣言、全球应对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

b.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

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

(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

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

①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

a.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

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

b.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于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

c.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恐慌。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互联网与民主政治建设1.网络与“四权”建设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就是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这一概念的覆盖范围很广,概括的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了解民意,问“需”于民;汇聚民智,问“计”于民;民主监督,问“察”于民。主要有:1政务公开与上情下达2参与决策与下情上达3.网络与协商民主

判断题 开元杂报:见于唐代人孙樵(桥,二声)《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为行文方便而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1内容:“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724——735)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2特点: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3意义:“开元杂报”的存在,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为我国唐代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旁证。

判断题 简述按语的类型及特点。按语就是编辑对所发表的稿件附加简单的说明或批注。按语主要有评论性按语和说明性按语两种类型。(1)评论性按语评论性按语是对整篇稿件或者稿件的某一部分发表意见,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思考。配发评论性按语与配发评论的不同在于,按语更加简短,一般没有标题。(2)说明性按语说明性的按语主要是对发布稿件的背景、用意,对稿件的来源、作者的情况等加以说明,也可以对稿件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字作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准确地了解其意思。在策划性选题的报道中,编辑经常采用说明性按语对整个报道的背景和宗旨加以说明。另外,在推出新的专栏时,也往往采用“编者按语”、“开栏的话”等来向读者说明开辟此栏的宗旨与目的,顺带向读者约稿。

判断题 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

判断题 改稿题(共16分,将下列消息压缩在250~270字之间,不需作标题)本报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秉尧同志,从去年8月24日离开北京,只身骑自行车,背着画夹,经天津、河北,来到渤海湾黄河入海口,然后溯河而上,越过八省八十四个市,行程万余里,于今年4月22日登上海拨四千多米的源头。他沿河采风,画了一千多幅速写,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日记、游记,还拍了几千张珍贵的照片。为什么选择黄河?张秉尧同志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摇篮,我要在黄河流域的土地上寻找艺术的根”。“这次黄河之行,对人生的探索更重于对艺术的探索”。他领略了上下五千年民族的兴衰和忧乐、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使他具体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象一个巨人站立在当时世界的文化峰巅,也增添了他对艺术探求的勇气。张秉尧同志是古往今来第一个登上黄河源头的画家。新近,他登上巴颜喀拉山脉雅拉泽尔山下的玛曲曲果。河尽天低,天色蓝得透明,云彩好像从山后边飘起,泉水如同珍珠一样,从河底涌出,欢乐和痛苦,在这一刹那全部涌上心头。张秉尧同志骑车带着六七十斤重的行李翻山越岭,一路上困难重重,但是沿途各族人民更多的是给他以温暖和激励。在兰州,肖华同志接见他,还赠诗一首,以壮行色:“君有远鸿志,踏车万里行。挥手辞燕山,黄河入画中,莫道尺幅小,却揽山河春。金城一杯酒,送君向昆仑”。张秉尧同志年近五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十年动乱剥夺了他的大好时光。他渴望有朝一日在人生的跑道上作最后的冲刺。他十五岁那年,告别母亲,从山西过河,参加了解放兰州的战役,这次重走当年的路,亲眼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

判断题 骨干事例: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判断题 在新闻敏感问题上,无产阶级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有何异同?西方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判断新闻的标准与我们不尽相同,但强烈的新闻敏感是西方记者的长项之一。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认为新闻敏感是“天生”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新闻观;相反,无产阶级的新闻观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是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出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新闻观。(1)新闻敏感问题上,资产阶级的新闻观①美国有影响的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他著的《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讲到,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但在新闻敏感的来源上,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他把“新闻鼻”(资产阶级新闻学著何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鼻”)看成是“天生的”:“新闻觕者需要有一种天生的鉴别力,判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另一方面,他又说“新闻想”是可以用训练及经验来培养的。②一些新闻学著何则干脆认为“新闻嗅视”是记者的“第六天性”,“这种嗅视对于某些有天才的人几乎成为一种天性”。把新闻敏感神秘化,陷入了唯心的泥潭。(2)新闻敏感问题上,无产阶级的新闻观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新闻观来观察,新闻敏感并非记者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出来的。在中外记者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做记者的时候,就连新闻的基本知识也不具备,可是经过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终于成为具有很强新闻敏感的记者。这个事实有力地否定了新闻敏感是“天性”的论调。

判断题 品牌愿景必须与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描述保持一致。